聽話叢台

聽話叢台

《聽話叢台》是唐代詩人李遠的作品。全詩八句共五十六個字,寫友人游叢台歸來後對詩人講述的見聞感受,以表達詩人自己弔古傷今的情懷。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內容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聽話叢台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台。
雲遮襄國天邊去,樹繞漳河地里來。
弦管變成山鳥哢,綺羅留作野花開。
金輿玉輦無行跡,風雨惟知長綠苔。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聽話:聽人論事 ; 叢台:在今河北邯鄲市內。相傳戰國時趙武靈王(前325—前299)為閱兵和歌舞而築。
(2)襄國:古縣名,位於河北邢台西南。該句又衍“雲遮襄國無邊盡”。
(3)漳河:位於邯鄲市南方。該句又衍“樹繞漳河掌上來”。
(4)弦管:管弦樂器,代指樂。
(5)輿:車,亦指轎子 ;輦:用人推挽的車。秦漢以後特指君侯所乘的車;金輿玉輦:此指趙武靈王寵愛的惠妃,常攜其登台玩樂。

白話譯文

有個朋友剛剛從趙國回來,說他曾經登上過古代的叢台,站在叢台上極目遠眺,白雲綿綿,飄在襄國上空;繁茂的綠樹順著張恪彎曲的河道蜿蜒而來,經過叢台的腳下;叢台上卻叢台上,山鳥啼鳴,野花盛開,綠苔遍地,一片荒蕪,早已看不見當年金輿玉輦來往的痕跡,只有在風雨的見證下不斷生長的綠苔。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任職京師之時,具體時間不詳,是詩人聽友人談論叢台而作。

作品賞析

內容鑑賞

詩人借朋友游叢台之事,將朋友眼中見到的叢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繪出叢台一片荒涼蕭索情景,抒寫了自己弔古傷今之情。首聯交待作詩緣由,次聯寫遠望之景。頸聯以對比手法,襯托叢台之荒涼,有聲有色。尾聯以往日趙武靈王之豪侈繁華與眼前台上長滿綠苔的荒蕪景象再作對比,更見出今日叢台之落寞淒涼。詩以寫景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無窮。
詩人不是為了寫景而寫景,所寫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詩的意象,即這些景物包蘊詩人及客人弔古傷今的情思。為了表達這種情懷,詩人除了採用意象疊加的方法,還採用了對比聯想的手法來滌化。詩中所寫的白雲、樹木、野花、綠苔、山鳥等,無不與昔日叢台的人、事、物相關聯,這是對比的關聯;從昔日叢台之盛對比今日叢台之荒,從而表達出富貴不存、時光難再、人世滄桑的感嘆。如詩的頸聯和尾聯,寫當年叢台上弦管齊奏,歌聲婉轉,舞袖翩翩;眾多美貌妃嬪和絕色宮女,身著綺羅,環繞台前,那是多么歡樂。如今各式早已風流雲散,只剩得山鳥亂啼,野花怒開,年武靈王與惠妃金輿玉輦的車轍都附滿青苔了。這種對比有著很強的抒情效果,且用語清新,耐人尋味,寫景如畫,富有景致。

名家點評

(元)方回:平熟,但頗近套。不收,或謂遺材也。(《瀛奎律髓》)
(清)查慎行:五、六“變成”、“留作”四字,有稚氣,有俗韻。 (《初白庵詩評》)胡以梅
(清)胡以梅:上半首直賦其事,三、四乃台上南北望出之景。下半首詠嘆當年之盛、今日荒涼也,流利有氣。中二:聯骨肉停勻。( 《唐詩貫珠箋釋》)
(清)趙臣瑗:一、二是題之來脈。六句皆出自客中,而先抽二句寫此台之高及形勢之勝。至後半四句,然後以昔日之妖艷與今日之荒涼配合成文者。(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
(清)朱宗元:言中綺麗,言外淒涼。 (《網師園唐詩箋》
(清)馮舒:首聯是“聽人話”。
(清)馮班:次聯惟登叢台,始知其妙。
(清)紀昀:其平熟處在首句順筆敘入失勢。故以下再振拔不起。( 《瀛奎律髓匯評》

作者簡介

李遠,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雲安(今四川省雲陽縣)人,公元831年(大和五年)杜陟榜進士。唐文宗開成末,在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縣)任過職,約為令、丞之屬,旋為福建觀察使幕賓。武宗會昌中除殿中侍御史。歷尚書司門員外郎司勛員外郎。宣宗時,歷任忠、建、江、岳、杭州刺史。終官御史中丞。他的主要活動在武宗、宣宗兩朝,大約在懿宗鹹通中辭世。《唐才子傳》稱其“夸邁流俗,為詩多逸氣,五彩成文”,其人品、氣度也可從此略見一斑。
李遠的作品傳世不多。據《全唐詩》載,計有三十五首(其中二首重出於他人集中)及二句殘句。李遠詩向無單行本,清人席啟寓《唐詩百名家集》和江標人五十家小集》錄其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