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楓園

聽楓園

聽楓園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古典園林建築。位於蘇州金太史巷旁的慶元坊12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清同治光緒年間,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人吳雲築宅園於此,因園內有古楓婆娑,名“聽楓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聽楓園
  • 行政區類別:江蘇省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12
  • 地理位置:蘇州金太史巷旁的慶元坊12號
  • 面積:1200平方米
  • 級別: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修建時間:清同治光緒年間
園林規模,詳細地址,發展,園林歷史,園林景色,介紹,庭院,聽楓山館,墨香閣,獨立小院,園林交通,吳昌碩與聽楓園,

園林規模

詳細地址

位於蘇州市慶元坊12號,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光緒九年(1883年)吳雲卒後,園漸衰微。宣統二年(1910年),詞人朱祖謀曾寓居此園。1928年,園歸陳氏,曾獲修治。

發展

聽楓園面積7畝,內花園1.7畝。該園在舊小市橋(民國17年左右廢)東,傳為宋天聖(1023~1031)吳感紅梅閣舊址。同治三年,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吳雲(字平齋)築宅於此。宅門在金太史巷4號。現市第二中學校辦廠及園南沿金太史巷民宅,原為吳宅的門廳、轎廳、大廳及樓房,今園僅為宅東北隅的書齋庭院區。園內有古楓,故名聽楓園。因園中亭館雅潔,池石清幽,被譽為吳中著名的書齋庭園。園建於清光緒年間,此處原為宋代詞人吳應之紅樓閣故址。吳雲號平齋,篤學考古,精通書法,好收藏,又為金石書畫鑑賞家。
聽楓園聽楓園
1949年解放後,曾相繼為教師進修學校、第二中學、評彈研究室、評彈團使用。1966年以後,假山被拆,建築失修,花木凋零。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評彈演員10餘戶暫住於此。

園林歷史

清同治光緒年間,曾署蘇州知府的湖州人吳雲築宅園於此,因園內有古楓婆娑,名“聽楓園”。吳自稱:“宅居不廣,小有花木之勝。”與自居曲園之“微”相評量。吳雲善書法,好收藏鑑賞金石,園中左圖右史,鐘鼎羅列。書畫家吳昌碩早年與園主交誼甚厚,曾應聘住在園中教授童子,得以觀摩所藏書畫金石,藝事大進。
聽楓園(圖2)聽楓園(圖2)
光緒九年(1883年)吳雲卒後,園漸衰微。
宣統二年(1910年),詞人朱祖謀(字古微)曾寓居此園。
1928年,園歸陳氏,曾獲修治,其後屢更園主。
1949年解放後,曾相繼為教師進修學校、第二中學、蘇州評彈研究室、評彈團使用。花園內建築被分隔為職工宿舍。
聽楓園(圖3)聽楓園(圖3)
1966年以後,假山被拆,建築失修,花木凋零。
“文化大革命”期間,假山被拆走,其上墨香閣被毀,堂構破舊失修,庭院內搭建鐵架天線一座。
1979年,安置下放回城的評彈演員10餘戶暫住於此,庭院中搭棚治飲。
1983年,園中單位與住戶遷出,5月文化局修建站動工整修,耗資14.8萬元,完成建築面積660平方米。其中1/3系重建或落地翻修,於1984年底竣工。
1985年春節,蘇州市國畫院遷入。聽楓園位於住宅東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園林景色

介紹

聽楓園以畝余之地,迴環繚曲,劃分組合為大小庭院5處。主廳聽楓仙館居中,其南北有庭院各一。南院花木茂盛,東南隅堆假山,兩罌軒(吳雲曾收藏兩齊侯罌於此,故名)、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古楓已不存)、適然亭諸建築依廊連屬。
聽楓園(圖4)聽楓園(圖4)
園在住宅之東,因園中有古楓婆娑,取名“聽楓園”。園占地僅畝許,以玲瓏精臻見長,吳雲自稱“宅居不廣,小有花木之勝”,故俞樾曾以聽楓園之“精”與自居曲園之“微”相評量。園門東向,入園門便見假山高聳,藤蔓垂地,儼然一城中山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園中以主廳聽楓仙館為中心,館東有書房平齋,館西有味道居和以園主收藏的兩年古銅疊而聞名的兩疊軒。

庭院

聽楓仙館的前、後有兩處庭院,南面的庭院較為寬大,西北有一座待霜亭,東南沿牆疊石為山, 拾級可登墨香閣,閣在山上,構思精巧,是前半園的精華所在。小閣北面與聽楓仙館東側書房平齋相以埋頭苦幹自成別一小院。北面庭院,當中一座湖石假山聳立,假山雖小,但曲徑逶迤,有石級可登假山。假山下小池一潭,清澈見底,池有石級,可供人臨水觀魚。池西廊中有半亭一座,池北有一水榭,園內花木扶疏,四周有曲廊貫通。在這樣一處小小的庭院中,能有如此精巧的布置,可見設計者之匠心,不能不讚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和偉大的創造。
聽楓園(圖5)聽楓園(圖5)
園主吳雲愛好金石、書畫,當年與鄰近的曲園老人俞樾、寓居鶴園的詞壇名家朱疆材過從甚密,常一起會聚、切磋書畫詩詞。

聽楓山館

聽楓園位於住宅東北部,占地1200平方米。主廳“聽楓仙館”(現改名“聽楓山館”)居園之中心,南北各有庭院一區。南院花木茂盛,山石多姿,主要建築有味道居、紅葉亭(現名待霜亭)、適然亭等。北院有清池一弘,半亭林池花木映照。館東昔為吳雲書房“平齋”。其前疊山,循蹬道而上有“墨香閣”,閣下層隱伏山中,上層突兀山巔。齋、閣自成院落,為全園精華所在。
聽楓山館聽楓山館

墨香閣

該園以“聽楓山館”為中心,西接“味道居”、“兩孽軒”,東連“平齋”,將園地分劃為南北兩半。“聽楓山館”東南,疊石為山,上建“墨香閣”,並用牆垣相隔,形成山上的“墨香閣”。

獨立小院

與山下的“平齋”相向的獨立小院。南北建築,高下遙對,構思奇特。自“平齋”出庭院,可沿石級上下“墨香閣”。閣西辟洞門通往鄰院假山,南折而西可循廊下山,亦可北折過小亭,沿石級曲折下山。“聽楓山館”前的庭院,大半用花街鋪地,遊廊周邊間以小亭“待霜”、“適然”。假山之上,綠蔭扶疏,雜花掩映。北園在偏西北開鑿池堂。池北水榭,靜僻秀雅。池南筑土石假山,有逶迤小徑,錯落花木。池西長廊,間以半亭,可賞山水、池魚,為北部觀景佳處。全園緊湊,曲折幽深,以精緻玲瓏見長。
聽楓園(圖6)聽楓園(圖6)
推開半掩的園門,綠意盡收眼底,牆上爬滿了生機勃勃的爬山虎,高大的綠樹籠蓋著小巧精緻的園林,涼亭的一角在綠樹叢中露出更顯古樸典雅的風味。水是蘇州園林里的一道風景線,少了水園林就少了一種風情和寄託。聽楓園不是依水而建的,是園主人精心設計開鑿的。水繞假山而下,依假山而流,山水相伴成趣。由於沒有源頭活水,園中水並不清澈,可五彩繽紛的金魚自由徜徉其間,增添了不少生趣。

園林交通

聽楓園地址:蘇州市平江區慶元坊12號(近嘉余坊)
聽楓園(圖7)聽楓園(圖7)
公交:1、313路(原3路)到達
營業時間:08:30-24:00(目前已經不再營業)
門票:免費(但有人把守,謝絕遊客入內)

吳昌碩與聽楓園

以書、詩、畫、印名著於世的藝術大師吳昌碩,早年與園主吳雲相交甚厚,是聽楓園的常客。吳昌碩第一次遊歷蘇州時年29歲(1872年), 同年秋拜俞樾為師,並慕名拜訪金石家吳雲,並觀賞了吳雲收藏的三代古銅疊和書畫金石,後來還應聘住在園中教授單子,每日與園主切磋金書畫藝術。吳昌碩寄寓聽楓園兩年後搬至靠近寒山寺的西放巷四間樓,61歲時定居桂和坊“癖斯堂”,居蘇時間長,得識吳中名士多,如任伯年、吳大澄、顧鶴逸等,舉凡詩文書畫、金石無一不學,使他視野大開,藝事大進,在蘇州創作了大量書畫作品,蘇州的園林、名勝古蹟處也由此留下了他的許多書畫墨跡和篆刻印作。
聽楓園的主人是當時的蘇州知府吳雲,吳雲是很本質的文人,對於金石書畫的鑑賞很有造詣也很有熱情,所以在蘇州做父母官,真是春風得意如魚得水。
聽楓園的左鄰右舍是曲園、鶴園、怡園、繡園、暢園、壺園,吳雲和散落在這一帶的小園子的主人,是很投緣的朋友,經常走動的,還有耦園的沈秉成、網師園的李鴻裔等等。他們像超然物外的仙人,筆歌墨舞一唱一和。清朝的蘇州,因為他們,愈發顯得書生意氣了。
吳雲生了兩個孩子,吳雲替孩子請來的家庭教師,是成為一代宗師之前的吳昌碩。向吳雲推薦吳昌碩的,是吳雲的同鄉楊見山,楊見山是很知名的書法家,也是吳昌碩的書法老師。更加湊巧的是,以前吳昌碩還跟俞曲園學過文章,說起來也是俞曲園的學生。所以吳雲與吳昌碩一見之下,不僅是似曾相識,簡直有點一見如故了。
墨香閣建造在假山上,是聽楓園裡很別致的一幢樓閣,假山是起起伏伏的波浪,墨香閣就是載著吳昌碩的一葉扁舟。吳雲的兩個孩子坐在書案前,讀著之乎者也的文章時,吳昌碩就在另一邊對著一塊方磚刻刻劃劃。
一天一天過著,一刀一刀刻著,墨香閣上的方磚積了不少。有一天吳雲走進墨香閣,見到了這一些方磚,就問吳昌碩為什麼不刻在石頭上,吳昌碩說,我沒有錢買石頭呀。吳雲說,這樣吧,我給你加工錢,但有一個條件,你得教我兩個孩子篆刻。
吳昌碩刻印,最初學習的是浙派手法,再吸收了鄧石如、趙之謙的技巧,最後回歸秦漢印璽。
齊白石說吳昌碩:“放開筆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當莫之測。於是天下嘆服矣。”
齊白石還說:“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青藤是徐渭,雪個是八大山人,老缶就是吳昌碩了。
吳昌碩的後人依然生活在蘇州,不久以前還在電視節目上,認真細緻地向大家介紹鑑定吳昌碩字畫的一些方法。其實鑑定吳昌碩字畫最好的方法是去聽楓園看花,在墨香閣喝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