聻

聻是一個漢字,讀音為nǐ或jiàn。上下結構,部首為耳。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呢”,“哩”:“遠(禪師)拊公背曰:‘好~。’”讀jiàn意思:為迷信的人稱鬼死為聻

另有魙字讀zhan(第一聲),在聻不作擬聲字時與其同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聻
  • 拼音:nǐ jiàn
  • 部首:耳
  • 總筆畫:20
  • 注音:nǐㄋㄧˇ
  • 出處:聊齋志異、五音集韻
輸入法,出處,

輸入法

五筆86&98:ILRB 倉頡:ELSJ
筆順編號:44112511123312122111 四角號碼:324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07B
另外讀音為jiàn

出處

【廣韻】乃里切,音伱。指物貌。
【正字通】如禪錄,何故聻,雲未見桃花時聻,皆語餘聲。 又【五音集韻】子役切,音積。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正字通】按聻音賤。俗謂之辟邪符,以聻為鬼名。酉陽雜俎曰:時俗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隂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瘧癘。又張讀宣室志曰:裴漸隱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當今除鬼無過漸耳。時朝士皆書聻於門上。又漢舊史:儺立桃人葦索滄耳虎頭等,滄耳卽聻也。又通典:聻,司刀鬼名。漸耳,一名滄耳。
張讀《宣室志·馮漸制鬼》:“河東馮漸,名家子,以明經入仕,性與俗背。後棄官隱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術聞,尤善視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後退歸有博陵崔公者,與李君為僚,甚善。李君寓書於崔曰:‘當今制鬼,無過漸耳。’是進朝士鹹知漸有神術數,往往道其名。別後長安中人率以‘漸’字題其門者,蓋用此也。”
《聊齋志異·卷五·章阿端》:如是年余,女忽病,瞀悶懊憹,恍惚如見鬼狀。妻撫之曰:“此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不然。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柳崖外編·春藥鬼》:“今我已為聻,隔世兩塵,附於鬼身,而後祟子。”
《柳崖外編·餓鬼》:“今與汝約,速為我生之則可,不則鞭麻稈數千下,令汝化為聻。”
《夜譚隨錄·某別駕》:“第貞烈之性,生得全歸,而一行作鬼,乃為人窺素體,捉纖足,鬼而有知,吾恐自傷有污,必將投環而復作貞潔之聻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