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力量:演講史話

聲音的力量:演講史話

《聲音的力量:演講史話》就是敘述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如何發明演講與辯論之術,又如何在伴隨社會前進的腳步聲中不斷改進這門口語藝術,使聲音展現出它自身的特殊魅力、力量與風采的。書中所記敘的內容,主要圍繞演講和修辭學、雄辯術、詭辯術、邏輯等問題展開,並對與此相關的人和重要歷史事件作了一番追尋和探討。

基本介紹

  • 書名:聲音的力量:演講史話
  • 作者:瞿澤仁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外文名:The Effect of Voice
  •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5頁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聲音的力量:演講史話》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瞿澤仁,教師,重慶人。專攻語言修辭學。曾獲《演講與口才》十佳作者獎,《公關世界》最佳文章獎。1999年撰寫的《演講的入題、破題和點題》一文,於2006年收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師用書·必修2冊》之中;《琴——沒有地址的信》一文收入重慶出版社《知哥知妹》。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輯當說話遭遇藝術
1.演說:發自遠古史詩中的聲音
2.裸話:從市場到廣場演說
3.體校:學園演講的強健母體
4.告別戰神山:梭倫的史詩演說
5.羅馬演講: “小希臘人”所成就的
第二輯演說,藝術之外的技術
1.當演講遭遇修辭:從柏拉圖到西塞羅的追求
2.公共朗讀:不僅僅是為著愉悅
3.演說文本:從口述到記錄
4.對話:真實紀錄還是藝術創造?
5.演說訓練:聽似尋常也艱辛
第三輯形影不離的政治與演講
1.公民大會:為民主政治吶喊的演說
2.反對票演說:從“牛虻”蘇格拉底說起
3.糾錯演講:一個絕佳的希臘式演說範本
4.競選演說:用火一般激情點燃信念
5.公敵宣布:以“人民或國家”的名義
第四輯從雄辯,到雄辯家
1.雄辯之中的修辭學:從辯證法開始
2.說話講理:從智者到邏各斯書寫者
3.詭辯家:不實的惡名
4.高爾吉亞:雄辯亦在法庭外
5.伊索克拉底:隱身幕後的雄辯家
第五輯法庭辯論,一切只為公正
1.法庭之辯:正義只在眾人
2.自我辯護:無口才則無公正
3.代寫辯護詞:隱身的“律師”們
4.法庭判決:古人之辯說公正
5.辯護無效:被放逐的演說家
第六輯戰地演說,吹響廝殺的號角
1.史籍中的戰爭演講:紙J:談兵也多情
2.結盟攻略:戰或和的前奏曲
3.戰地動員演說:將領吹響了廝殺的號角
4.演講家的戰地演說:文人武風逞英豪
5.出使與談判:外交風雲巾的唇舌之戰
第七輯演講,從風格到其他
1.《金冠辯》余話:欠敗的抗爭電是風格
2.羅馬女性:陰柔氣中也存陽剛風
3.為健康舉杯:兩樣誓言,一種追求
4.神諭與誓詞:人神之間孰重孰輕?
5.頌歌與悼詞:生榮死哀任評說
後記
參考書目

後記

這本書好事多磨,轉眼之間幾年過去了,逝去的一些經歷便又隨之浮現在腦際。
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多年前一個陰雨天,我的一個學生小川前來拜訪,將借去的一本《世界名人演講集》擺在了我的書桌上。我問他,看過有何感想呢?哪知他一個勁兒地搖頭:“瞿老師,不瞞你說,我看不太懂,有點味同嚼蠟的樣子。”我沉默了,心境跟雨景一般地陰霾起來。信手翻了翻,都是大名人啊:狄摩西尼、伯里克利、西塞羅、高爾吉亞……
可小川——以及那些跟他一樣的僅有高中水平的學生,甚至大學生,不也一樣面對名人演講和辯論“味同嚼蠟”么?書店裡、圖書館中,有那么多的名人演講與口才,可就沒有一種書,能比較像樣地介紹一下演講這門藝術的來龍去脈。人類自有了語言的聲音之後,是怎樣進化到演講這一步的?或者說,演講與演講者是怎樣興起和出現的?它又如何在社會實踐中被發揚光大、最終形成今天這絢麗多姿的一門口語藝術的?歷史上又有多少著名的演講家及其演講風格、類型,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響歷史進程的?
當一切都在雲遮霧罩中時,小川自然跟許多年輕的讀者一樣,看到那些所謂名人演講、論辯的書會一頭霧水了。從那時起,我就起了寫作本書的心思。然而那一切不過是個心思而已,畢竟市面上演講口才類的所謂勵志書籍層出不窮,紙質出版又在網路的衝擊下如此不景氣,我只能放下這個念頭。
轉眼,2006年春天來臨,《演講與口才》雜誌突然來了個郵件:我的一篇有關演講的文章被收入到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師用書之中;當時,吉林新聞出版局也發出了祝賀;伴隨我“受寵若驚”的是,那個曾經的念頭,未了的心思,再度蕩漾在我的頭腦之中,再度拖拽出一串長長的思緒來。不過,轉而冷靜一想,看看書店那些同類型的書籍堆積,鮮有人問津,我再度躊躇起來……
而我過去的一些學生,有的早已步入各種工作崗位,有的還在人才市場汗流浹背地尋找職業,他們同樣有個願望:寫一本貨真價實的演講“史記”吧。當學生的聲音與曾經的念頭碰撞在一起時,那朵小小火花也催生出了一種意志力。當我放下一切,埋頭在過往的歲月之中,從遙遠的蘇格拉底的審判庭一路數過來,想要一直沿悉到今天的曼德拉、歐巴馬們那些舌綻蓮花背後的秘密,以及演講、論辯中所有錦語妙言、逸聞趣事等背後的奧妙。遨遊在古今中外的名人華章警句的海洋上,讓我看到了另一個世界的偉岸與神奇,那些名人名言之中蘊藏了更多的西方歷史、文化的東西,有著更多的值得探尋的奇珍異寶。它們催促著我告訴中國的年輕人,演講是如何發生的?那些名人口才有著怎樣的成功奧秘?那些挺立於講台、法庭、廣場、會議廳的出名或不出名的人,他們又是如何駕馭自己的口才,驅使著自己的辯才,遨遊於他們時代的塵煙之中,讓自己的聲音融入歷史塵煙的?
當本書的初稿完成後,才發現它限於體例和篇幅,只是記錄了演講最初興起階段的事兒,對中世紀和近現代都還來不及涉及,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它對中國的情形幾乎隻字未提——雖然我知道這並不是本書的任務,但還是想藉此機會提及一二。
雖然,我們是號稱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不過,真要追溯起來,具有現代意義的演講,或者說公民演講、公眾演講,其興起也不過是最近百多年問的事。在西學東漸的時代,作為工具理性認識的“演說”,也同作為“新學”的一個符號一樣廣為人知,並廣為接受。甚至當時的文藝界也津津樂道,將這一新景觀訴諸筆下。
我們知道,西方演講術是與修辭學一併成長起來的,十分強調演講者個人品性;而到了中國,它與中國狹義上的辭章、修辭和個人品性之類的關係反倒不那么密切,倒是與時局、民意、人的思想和政治風雲關係不可分離。這方面,影響力較大也最突出的,無疑要數魯迅、孫中山和宋教仁了。不妨說,順應時局人心、世風社情,以魯迅、孫中山和宋教仁為代表的公眾演說,在中國才有了立足之地,使得他們才能如此自信地拿起了除筆墨紙硯之類國粹外的最有利工具,成功地找到了中國話語“修辭”的別一種意境,從而徹底打破了中國的知識界推崇的“述而不作”及為統治者“立言”的傳統,找到了公眾演說和辯論的方式,怎能不去痴心擁抱它,怎能不去發出自己的金聲玉振之音?……
在我概略地追溯了一下中國的演講史之後,我才發現,真要作一部中國演講史,那將是怎樣的一部鴻篇巨著啊,有生之年如能做成一二,當引為平生快事!
需要說明的是,作為一本“口才傳記”,作者的寫作注定要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限於材料來源的龐雜和篇幅,未能一一羅列出來,在此一併向這些研究者致以真誠的謝意。也因為是“史話”性質的記載,也難免有粗疏之處,這就只能靠讀者和專家的批評指正了。
最後,本書責任編輯彭劍飛先生的慧眼識珠,黑龍江教育出版社能拋開經濟效益的考量,毅然決定出版,了卻了我一個久拖未遂的心愿,都是促成拙作付梓的關鍵因素,對此一併表示感謝!
瞿澤仁
2013年12月於鴻泥齋

序言

在演說和辯論與人們生活日益密切的今天,你是否想到過,演講與辯論是如何體現它的魅力的?又如何能起到征服人心的力量的?它又是如何展現自身的風姿的?
這些問題,顯然不是一句話能回答的。但從人類演講的最初理由去追尋它,無疑有著非凡的意義。說到人類的語言起源,盡人皆知的是,它的產生和人與人的交流需要緊密相關。不過,那僅僅是日常的對話,還不是專門的演講;僅僅是一般的討論,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辯論。所謂演講,一定是面對公眾或特定聽眾的,有目的、有意義、有程式、有場合的一種表達意見的安排;辯論,也同樣應當是在公眾場合或其他特定場合,為了某種目的,或者分清是與非,有一定規程的爭論與辨析。只是當人類的腳步邁進到大約公元前6世紀以後,伴隨著古希臘社會民主制度的步伐,人們的日常口語交流才逐漸形成了有一定規則、一定形式、一定場合、一定藝術、一定社會作用的“演講”。不妨說,近現代意義的“演講”與“辯論”,本身就是古代希臘奴隸制民主社會的產物。
這本書,就是敘述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如何發明演講與辯論之術,又如何在伴隨社會前進的腳步聲中不斷改進這門口語藝術,使聲音展現出它自身的特殊魅力、力量與風采的。書中所記敘的內容,主要圍繞演講和修辭學、雄辯術、詭辯術、邏輯等問題展開,並對與此相關的人和重要歷史事件作了一番追尋和探討,從中可以窺見演講這一門語言藝術興起的一個輪廓。由於所涉及的一些話題至今沒有定論,再加上有關演講史一類的書籍材料十分罕見,在這種情形下,作者採用了較為靈活的史話形式,聯繫一定的史實來作概括性描述,而少作分析或結論;其敘述的過程中也儘可能地體現形象化、生動性和可讀性。總之,作者的目的很簡單:希望讀者在閱瀆本書之後,能夠對那些有志於演說和辯論的人們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起到一定的幫助,能夠對所涉及的相關話題有個粗略的了解和興起,同時能從中汲取到一些古人的口才智慧,順便增加一些世界歷史的常識,對更好地與外圍人打交道也有所幫助。如是,則是實現了撰寫這本書的初衷。
此外,本書乃作者擬寫的“演講史話”(又名“演講風雲錄”)之第一卷——古希臘羅馬卷;如有可能,作者將繼續完成第二卷——中世紀近代卷。還需要說明的是,作者曾在寫作的過程中,參考了不少公開發表的史料和學術論著,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謝!鑒於篇幅所限,未能一一羅列出來,希望見諒!
作者
2014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