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鄰船吹笛

《聞鄰船吹笛》是元末明初詩人楊基創作的七言古詩。首二句緊扣詩題點明了聞笛的時間、環境、氣氛、景色;三、四句由上句貫下,直寫笛聲,詩人從笛中音調猜測吹笛者的身份;五、六句表面上寫的是吹笛者,實際上卻寫了作者聞笛的感受;末兩句是詩人由笛聲而生髮出來的感慨,是“聞笛”的餘波及收煞。全詩以景語發端,以精練之筆、典型之景創造優美的境界,質樸清妙、新而不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聞鄰船吹笛
  • 創作年代:明初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楊基
  • 作品出處:《眉庵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聞鄰船吹笛
江空月寒露華白1,何人船頭夜吹笛。
參差楚調轉吳音2,定是江南遠行客。
江南萬里不歸家,笛里分明說鬢華3
已分折殘堤上柳4,莫教吹落隴頭花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露華:指露水。
2.參差:近似。吳音:吳地的方言。
3.鬢(bìn)華:花白的鬢髮。代指年華流逝。
4.已分:已經。折殘堤上柳:古人有折柳相別的習俗,取柳諧音“留”。笛曲中有“折楊柳”曲,詩關合聽笛,藉此寫離別漂泊。
5.“莫教”句:謂盼望有親朋書信寄來,言客愁。隴頭花,代指書信。本《太平御覽》卷九七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並附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隴頭,隴山頂上。隴山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

白話譯文

水天一色,月光照亮了露珠,是誰在船頭上對月吹笛?
婉轉的楚調變成吳儂軟語,一定是遠離家鄉的江南遊子。
萬里江南萬里行,不能回家,笛聲里分明訴說著流逝的年華。
我已清楚堤上的垂柳被折殘了,你千萬不要再吹落隴頭的小花。

創作背景

楊基在明初曾任江西行省幕官,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奉使湖廣,居此地時作有《岳陽樓》《望嶽麓》等詩。此詩寫夜泊江中,聞笛聲於鄰船,中有“參差楚調轉吳音”句,可見身在楚地,當是同時期的作品。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古詩中不乏以詩寫樂之作。但從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到白居易的《琵琶行》,他們描述音樂的特點,都重在聽者的感受和對音樂曲調本身進行逼真的描述和寫。而楊基的這首詩,在描寫音樂上另闢蹊徑,以對笛聲表達的內容和情調的描寫和渲染,表現出音樂的效果和演奏者的感情,並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
“江空月寒露華白,何人船頭夜吹笛”,開首兩句,點出了聞笛的時間、環境、氣氛、景色。寫在一個霜露滿天、江月普照的深秋的夜晚,作者在空寂冷清的江面上,聽到鄰船傳出動聽的笛聲。“何人”二字,表明對吹者的不知不識為後面揣度、描寫笛聲留下了充分的餘地。
“參差楚調轉吳音,定是江南遠行客”,由上句貫下,直寫笛聲:參差曲折,動聽悅耳的楚調轉奏吳音,那么,這位奏者一定是漂泊在外的江南遊子了。由樂度人,既寫出了笛聲的轉換,又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動。
“江南萬里不歸家,笛里分明說鬢華。”江南遊子漂泊在萬里之外不能回家,令人可知他的心情。那笛聲即在訴說詩人自己鬢髮斑斑,思鄉之苦催人先衰了。這裡由人度樂,緊承上句,是進一步寫人,也是更深一層寫樂,詩意進一步突出也為下兩句寫樂抒情作好了鋪墊。
“已分折殘堤上柳,莫教吹落隴頭花。”緊承上句寫樂。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作者即巧妙化用李白詩意,說吹笛者反覆吹奏《折柳》傷別之曲。後句亦化用典故,這裡寫“吹落隴頭花”,既有李白詠笛“落梅花”之意,又有陸凱寄別“隴頭人”、宋之問懷鄉“隴頭梅”之意,可以說把詠笛與思鄉的典故合在一起用了。含義深遠渾厚,且“吹落隴頭花”與“折殘枝上柳”對仗得也十分工巧。
綜觀全詩,寫樂而不直寫聲調的動聽婉轉,也不直寫聽者如何為曲所動,卻反覆表述吹奏者傳達出的情思,從而將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寄寓其中,寫聲情也是寫心情,寫吹笛者也是寫自己,從而使情、景的交會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這是此詩在表現手法上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
此外,此詩極善造境。以精練之筆,典型之景創造優美的境界,以表達感情,突出主題。“江空月寒露華白”七字,描畫出一幅淒涼、冷清、空寂、孤寒的境界,為下面抒情奠定了基礎。這也是許多明初詩人難於做到的。明初詩人的詩往往走質樸一路,楊基雖然曾跟從楊維楨學詩,所作多輕巧纖麗之作,但入明後,詩多講究氣格。這首短古承繼中唐李頎、常建一派,新而不麗。

名家點評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總編輯李夢生:這首七言短古全寫聞笛,但只從笛聲上著筆,用推測叮嚀之詞,把自己與吹笛人融為一體,流露出濃郁的鄉思。詩承中唐李頎、常建一派而來,質樸清妙,不著元末“鐵崖體”一派艷麗險怪的色相。(《古詩觀止》)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明今:楊基的詩以富於情致見稱。明代大詩人王世貞評其詩“如西湖柳枝,綽約近人。”(《藝苑巵言》)這首詩清新流暢,造語自然,純以白描手法把作者聞鄰船吹笛的感受娓娓道來,並沒有堆砌愁怨之類的詞語,然而作者濃郁的鄉愁卻躍然紙上,拂之不去。(《古代詩歌賞析》)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趙山林:這首詩當亦作於奉使湖廣時……全詩以“遠行客”的身份,聽“遠行客”之笛聲,故感受格外真切。景色的描繪,烘託了音樂的意境。最後兩句將《折楊柳梅花落笛曲名融化入詩,化聽覺形象為視覺形象,也十分自然而動人。(《元明清詩鑑賞》)
包頭師範學院教授崔文恆:這首七言古詩寫聽鄰船吹笛,從笛聲里臆測吹笛人的身世,實際是暗寓自己的命運末尾更寫出笛音的悲傷,令人不能自已:生怕吹落隴頭花,寄託了年華已逝的感慨和對生活的關注留戀。(《中國歷代名詩今譯》)

作者簡介

楊基(1326~1372年), 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於吳中(今江蘇蘇州)。元末,曾入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後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於工所。楊基少時曾著《論鑒》十萬餘言。又於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於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傑"。著作有《眉庵集》12卷,補遺1卷。按古體、歌行、律詩、絕句、長短句及詞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時,江朝宗為之作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