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醛

聚乙醛

中文名稱:聚乙醛

英文名稱:Metaldehyde

別名名稱:多聚乙醛; 密達 ;蝸牛敵; 滅蝸靈; 低聚乙醛; 密達; 2,4,6,8-四甲基-1,3,5,7-四氧雜環辛烷 ;四聚乙醛

英文別名:Antimilace Ariotox Haliza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乙醛
  • 英文名:Metaldehyde
  • 別稱:多聚乙醛 密達 蝸牛敵 滅蝸靈 低聚乙醛
  • 化學式:C8H16O4
  • 分子量:176.21
物性數據,毒理學數據,生態學數據,分子結構數據,計算化學數據,性質與穩定性,貯存方法,合成方法,用途,四聚乙醛,基本信息,乙醛製備四聚乙醛,

物性數據

1. 性狀:純品為無色菱形晶體
聚乙醛
2. 密度(g/mL,25℃):1.120~1.127
3. 相對蒸汽密度(g/mL,空氣=1):6.06
4. 熔點(ºC):246
5. 沸點(ºC,常壓):未確定
6. 沸點(ºC, mm Hg):未確定
7. 折射率(D20):未確定
8. 閃點(ºC):36
9. 比旋光度(ºC):未確定
10. 自燃點或引燃溫度(ºC): 未確定
11. 蒸氣壓(mmHg, ºC):未確定
12. 飽和蒸氣壓(kPa, 20ºC)未確定
13. 燃燒熱(KJ/mol):未確定
14. 臨界溫度(ºC):未確定
15. 臨界壓力(KPa):未確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係數的對數值:未確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確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確定
19. 溶解性:不溶於水,溶於部分有機溶劑。

毒理學數據

急性毒性:大鼠經口LD50:227 mg/kg
小鼠經口LD5O:200 mg/kg
兔徑皮LD5O:2275 mg/kg

生態學數據

該物質對環境有危害,應特別注意對水體的污染。

分子結構數據

1、 摩爾折射率:43.70
2、 摩爾體積(m3/mol):186.0
3、 等張比容(90.2K):415.9
4、 表面張力(dyne/cm):24.9
5、 極化率(10-24cm3):17.32

計算化學數據

1、 疏水參數計算參考值(XlogP):1.1
2、 氫鍵供體數量:0
3、 氫鍵受體數量:4
4、 可旋轉化學鍵數量:0
5、 互變異構體數量:
6、 拓撲分子極性表面積(TPSA):36.9
7、 重原子數量:12
8、 表面電荷:0
9、 複雜度:91
10、同位素原子數量:0
11、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2、不確定原子立構中心數量:0
13、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4、不確定化學鍵立構中心數量:0
15、共價鍵單元數量:1

性質與穩定性

避免與強氧化劑接觸。

貯存方法

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防止陽光直射。庫溫不宜超過30℃。包裝密封。應與氧化劑、食用化學品分開存放,切忌混儲。採用防爆型照明、通風設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合成方法

採用乙炔水合法或乙醛在催化劑存在下聚合的方法可製取該品。

用途

是殺滅軟體動物,諸如蝸牛、蛞蝓的特效農藥,也用作固體燃料。

四聚乙醛

基本信息

EINECS:203-600-2
分子式:C8H16O4
分子量:176.2102
風險術語:R10;R22;
安全術語:S13;S25;S46;
上游原料:乙醛
下游產品:6%甲萘四聚顆粒劑

乙醛製備四聚乙醛

乙醛在酸性條件下聚合生成四聚乙醛、三聚乙醛的反應是一對競爭的放熱反應。生成四聚乙醛、三聚乙醛的反應是一個多平衡體系;該體系中,低溫對生成四聚乙醛有利,高溫對生成三聚乙醛有利,要獲得更多的四聚乙醛,就必須控制較低的反應溫度。
四聚乙醛最早出現在1835(Ann.14.141),最初是在低溫酸性條件下反應,同時伴隨著大量三聚乙醛的形成。在Luscher et al. 1,467,733,Luscher et al. 1,555,223,Lichtenhahn et al. 1,612,032. Luscher et al.1,693,204和Luscher et al.1,804,357等的專利中採用不同的催化劑反應,但只能達到4%~8%的收率。
1947年美國Richard S.Wilder等[1]人在其專利介紹,用氫溴酸-吡啶作為催化劑,在低溫-2O℃ 下,由乙醛聚合生成四聚乙醛,將收率提高到7%~15%。1971年瑞士Steiner A.在專利介紹,用酸催化劑,在更低的溫度下,經長時問的聚合反應來製取四聚乙醛。
1986年德國Demuth,wilfried在其專利中介紹,用乾燥氣體HCI作為催化劑,在-20℃~-10℃下,採用分批添加乙醛,分階段反應而製取四聚乙醛,收率為4.5%~7.2%。1990年保加利亞文獻介紹了加入甲基叔丁基醚等有機惰性溶劑對提高四聚乙醛得率的影響等。
美國,Publicker工業公司製造四聚乙醛的得率高達14-20%。該法是以脂肪族或脂環族醚類作溶劑(如乙醚、甲乙醚、二氧六環等)。以某些氫溴酸鹽的化合物作催化劑如(吡啶-氫溴酸、尿素-氫溴酸、苯胺-氫溴酸、溴化鈣等)。這樣可最大限度地減少三聚乙醛的生成。日木曾用硫酸、有機磷酸醋、多聚磷酸作催化劑,製得三聚乙醛和四聚乙醛。
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上有許多文獻報導了四聚乙醛的台成研究、特殊用途和相關方面的研究。然而,所有的合成方法大都是用酸作為催化劑,在低溫下,由乙醛聚合生成四聚乙醛和三聚乙醛。反應都需要較低的溫度和特製的催化劑等苛刻的條件,且四聚乙醛得率低、設備腐蝕嚴重、污染較大等,因此很難實現工業化。
2001年我國徐州溶劑廠胡曉等首次提出採用鹽酸複合催化劑合成四聚乙醛。鹽酸複合催化劑主要是鹽酸、鹽酸羥胺、溴化鈉和乙醚等,具有較好的選擇性和適用性,使乙醛的聚台反應可在-15~15℃內完成,從而打破了文獻記載的反應溫度不得超過0℃ 度的界限。在使用時,操作簡便,催化劑可於1~2次加完反應溫度易於控制,且目的產物的得率可達到15%-20%。沈新安、丁成榮[6,7]等對四聚乙醛合成工藝進行研究,對主要副產物三聚乙醛解聚回收乙醛的生產工藝及四聚乙醛產品熱穩定性處理方法進一步進行探索改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