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教堂

聖誕教堂

聖誕教堂,位於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城市伯利恆,是伯利恆一處主要的基督聖地,傳統認為耶穌誕生於此地。這裡也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基督教堂。聖誕教堂又譯作“誕主堂”、“耶酥誕生教堂”等。現在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教會聯合管理。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新成員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誕教堂
  • 位於伯利恆
  • 類別:世界文化遺產名
  • 始建於:公元326年
文化價值,建築地址,建築時間,歷史沿革,史上佳話,教堂布局,聖誕洞,聖墓教堂,

文化價值

位於伯利恆的聖誕教堂,被認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來,經過漫長的風風雨雨和滄桑磨難,仍然得到幾乎完好保存的為數寥寥的建築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聖誕教堂
2012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同意把伯利恆的聖誕教堂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新成員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遺”。巴勒斯坦外交部長里亞德·馬勒基發表講話,說伯利恆的古蹟正因“以色列占領”、修建隔離牆和猶太人定居點受到威脅,希望國際社會協助巴勒斯坦保護古蹟。

建築地址

它位於耶穌出生的馬槽所在地伯利恆之星洞遺址之上。

建築時間

史料記載,聖誕教堂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娜所建,屬亞美尼亞東正教。公元325年海倫娜來巴勒斯坦朝聖時,選定2世紀聖·賈斯汀考證的這個聖誕洞穴為址,歷時14年終於建成了聖誕教堂。千年來聖誕教堂屢遭地震和戰火洗劫,目前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等教派聯合管理。
聖誕教堂始建年份說法不一,較多的觀點認為是公元326年。此前,希律王曾在此修建了一座神廟。當羅馬君士坦丁大帝偕母親海倫娜巡幸巴勒斯坦來到伯利恆時,海倫娜念及此乃耶酥降臨人間的聖地,不禁心中充滿神聖和敬意,遂下令拆除神廟,在“馬赫德”山洞的原址上修建教堂,以永志紀念。
建築工程於公元333年竣工。公元529年,教堂被毀於動亂。現在人們看到的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用原教堂的材料於公元540年重建的。

歷史沿革

聖誕教堂在歷史上先後被羅馬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歐洲十字軍和土耳其人等占領,久經磨難,多次遭到毀壞、修葺和改建。好在總的風格和結構大體上得到了保持,基本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觀。公元7世紀,波斯人摧毀了伯利恆及其附近的大部分教堂,但對聖誕教堂卻未加踐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初從東方前來向耶酥祝賀降生的博士們穿的是波斯服裝。
史料記載,公元前3000年吉普賽人、赫提人就在此定居。該地最初取名貝特拉馬,公元前1350年改用現名。此後,往返古敘利亞和埃及的商旅多在此中轉休憩,以至漸成通衢鬧市和兵家頻爭之地。
然而,世人熟識伯利恆還因其獨一無二的宗教博物館式的地位。對於猶太教來說,這裡有猶太人始祖雅各之妻拉結的墓地,它也是古希伯萊統一王國開國君主大衛王的故鄉。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猶太人到此憑弔先祖。
對於基督教來說,伯利恆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這裡既是基督教創始人耶穌的誕生地,又是僅次於耶路撒冷復活教堂的又一聖地。該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蹟是坐落於市中心馬槽廣場的聖誕教堂。其使用權主要歸屬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基督教派。聖誕教堂始建於公元4世紀,公元529年毀於撒馬利亞人起義。現在的聖誕教堂是在原址基礎上重建的,並部分保持了原來的建築風格。在過去的1000多年間,重建後的聖誕教堂屢遭戰火洗劫,創痕累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堂周圍又增添了幾個小教堂和修道院,建築規模逐步擴大。
聖誕教堂內部伯利恆之星洞是聖誕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歷史意義的部分。相傳耶穌當年就出生在這個長13米、寬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個泥馬槽里。後來,泥馬槽被人用銀馬槽所替代,再往後,銀馬槽又被換成了一個大理石聖壇,上面鑲嵌著一枚空心的14角伯利恆銀星以表示耶穌出生的具體位置,並鐫刻著拉丁文銘文:聖母瑪利亞在此生下基督耶穌。聖壇上空懸掛著15盞屬於基督教各派並在不同時間點燃的銀制油燈,晝夜不滅地映照著這塊狹小卻牽動10多億基督徒的神聖角落。
此外,伯利恆還有其他一些基督教聖地,如耶穌到埃及避難前住過的乳洞、聖凱瑟琳教堂、十字軍庭院、無辜嬰兒墓穴和首先擁抱耶穌的牧羊人的田野等。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以色列占領了伯利恆。1995年聖誕節前夕,根據巴勒斯坦同以色列達成的過渡自治協定,伯利恆回到了巴勒斯坦人的懷抱。自1999年年底開始,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等基督教主要流派先後按照各自的傳統在伯利恆舉行了隆重和盛大的聖誕慶祝活動。
歷史上,教堂的所有權數易其主。為爭奪對教堂的管理權,曾發生過許多衝突和爭端。現在則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教會聯合管理。教堂裡面的許多小教堂,各代表著不同的派別、信仰,它們各自的禮拜儀式也有區別。

史上佳話

與聖誕教堂相關,在這裡頗值得一提的,還有一段文化史上的佳話。這就是,公元386年,一個名叫哲羅姆(又譯耶柔米,公元340--420年)的神甫來到伯利恆,在教堂里距“馬赫德”山洞很近的地方隱居下來,專心致志地編寫《聖經》註疏,並將《舊約聖經》譯成了新拉丁文本。哲羅姆被認為是偉大的譯經家,他的《舊約聖經》譯本,至今仍是天主教的最權威譯本。現在,聖誕教堂的地下室內,建有哲羅姆紀念堂,用以紀念這位著名的隱修者為聖經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教堂布局

整個教堂的外觀造型,看上去頗像一座中世紀的城堡,樸素無華,堅實牢固。要想進入教堂,先得彎腰曲背,將頭儘可能地低下,方能通過一個僅有1.2米高的門洞。
從山腳沿盤山公路上行2公里便到馬槽廣場,著名的聖誕教堂就在廣場左側。教堂不設大門,只有一米多見方的石洞,人們必須躬身而入。教堂內光線昏暗、燭光搖曳,許多頌揚耶穌和聖母的畫像顏色深暗,年頭久遠。教堂祭壇右側是聖誕星洞入口,狹窄彎曲而神秘。遊客點著蠟燭拾階而下,就會發現星洞非常狹小,約3×13米,石階右側便是著名的聖誕聖壇。這裡有一個用紅白大理石圍成的半圓,中央鑲嵌著14角銀星,上書拉丁文“聖母瑪利亞的基督耶穌誕生地”。聖壇上懸著15盞基督教各派的長明油燈。對面左側是耶穌出生後充作搖籃的石馬槽。
有人說,這是為了讓人們在耶酥誕生之地俯首謙卑,感到主的偉大和自己的渺小。的確,當無數教徒和遊人在這低矮狹小的門洞裡佝僂著身軀窘迫地穿過,也確能產生這樣的客觀效果。但這矮小的洞門並非教堂的最初設計,而是後來改建成這個樣子的;改建的目的,也並非為了讓人感受到自己在耶酥面前的低下和卑賤。
實際上,入口處原來是一扇高大的拱門,中世紀歐洲十字軍遠征並占領伯利恆和耶路撒冷後,遭到當時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為阻止阿拉伯軍隊,尤其是阿拉伯騎兵長驅直入教堂,他們把聖誕教堂的大門用石塊嚴嚴實實地封閉了起來。後來,為了便於教徒出入,才又在密封的原門上劈出了這孔小洞。
步入教堂,兩排斑駁的石柱首先呈現在人們眼前;石柱上方,是懸掛在空中的一串串古色古香的吊燈。整座教堂顯得寬敞、高大,靜穆肅然。教堂里最為神聖的,無疑應該算是“聖誕洞”了。

聖誕洞

聖誕洞即是耶酥誕生時的“馬赫德”山洞。洞長12.3米,寬3.15米,踏著十字軍穴階即可來到洞內。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呈半圓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龕,地面上有一顆閃閃發亮的銀星,那是特意用來標識耶酥誕生的地方的。銀星被譽為“伯利恆之星”,呈齒輪狀,中間是一個圓口,外面則是類似齒輪狀物,我們分別數過多次,共有14個齒。整個銀星顯得氣象萬千,光彩照人。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那銀星上鑲刻著的拉丁文字:“在這裡,聖母瑪利亞誕生了耶酥”。此星始刻於1717年,但1847年被盜,1853年又用一幾乎亂真的複製品代替。銀星的右邊,便是著名的石槽堂。教堂內,還有許多金絲鑲邊的彩畫,描繪耶酥降生的故事。

聖墓教堂

共有上下兩層,由苦路進入,直接就會踏入教堂的二樓,這裡是苦路的第十站和第十一站,分別展示著兩件巨幅油畫:猶太先知亞伯拉罕祭獻兒子以撒和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第十二站是耶穌殉難的地點,這裡矗立著著名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第十三站在聖墓教堂的正門大廳,一塊帶著血紅色斑的大理石散發有異香,是傳說中擺放耶穌遺體的地方。從這裡往左,大廳中央是小教堂狀的聖墓所在地,這裡是苦路的終點第十四站。聖墓其實就是一個石洞,極為狹小,不足2米寬。據傳,這裡原本是貴族約瑟夫購買的墓地,當年他因敬仰耶穌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獻出來埋葬耶穌。但下葬3天后,人們在距這裡不遠的大衛王衣冠冢上面的“最後的晚餐”樓兩次見到了耶穌顯靈,於是便打開聖墓查看,發現裡面竟是空的,人們便就此認定耶穌復活了。
在這裡,絡繹不絕的基督教徒經常久久地凝視著那光耀閃爍的銀星,然後,來到石槽前,一個個把頭儘可能地伸進槽內,手撫、身觸和親吻槽體以及石槽的四壁,有人竟感動不已,潸然淚下。銀星對面,下行三個台階,是馬廄教堂。教堂內套小教堂,在聖地的許多地方,都是屢建不鮮的。
聖誕教堂外部建築的項層,懸置著一口碩大的鐘。每天,這鐘都定時被敲響,那“當…當…”的聲音渾厚、蒼古,能傳到好遠的地方去。沉沉的鐘聲里,遊人熙熙攘攘;基督教徒項禮膜拜。而每年的聖誕節期間,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更是紛至沓來,人山人海,匯聚一堂。那萬頭攢動、摩肩接踵的情景,煞是壯觀。屆時,這裡要舉行世界性盛大的聖誕慶典。在莊嚴的管風琴伴奏下,映著一簇簇聖潔的燭光,這些操著不同語言的教徒們,一同默念,吟頌,禱告,共祝耶穌誕生,共求耶穌將福祉永布人間。據以色列旅遊部門統計,聖誕期間,到伯利恆聖誕教堂的人數,超過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任何一處基督教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