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悼歌

聖母悼歌(Stabat Mater)是一首創作於13世紀的詩歌,十八世紀時配上素歌曲調後成為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中的一首歌詠。(中譯為《聖母悼歌》的詩歌其實全稱應該是“Stabat Mater Dolorosa”,意思是“站著的悲悼聖母”。這句拉丁文現在被簡化成 Stabat Mater,翻譯成中文時如果直譯,那就是“站著的聖母”,會顯得有點莫名其妙。所以翻譯時候加了“Dolorosa”的含義,而去掉了“Stabat”的含義,並按中文的規律重整了一下,變成了“聖母悼歌”)後來這首詩歌也吸引了許多著名古代、近代、乃至現代作曲家為之配樂,如維瓦爾第、佩爾戈萊西、羅西尼、德沃夏克和席曼諾夫斯基等等,而佩爾戈萊西的那首則是典範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聖母悼歌
  • 外文名稱:Stabat Mater
  • 創作年代:13世紀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佩爾戈萊西
介紹,作品,

介紹

根據《牛津音樂詞典》介紹,這部作品是為聖母瑪利亞的七天哀悼日的繼敘詠所作的譜曲,為“男高音、男中音和管弦樂隊而作”。與其他同類形式作品不同的是,這裡改為以女高音和女中音來擔任,並用一個小規模的合奏樂隊伴奏。倫敦交響樂團在阿巴多手下表現得如同小型的室內樂隊般通體澄明,而音色之豐又在小型樂隊之上,其表現出的極強的適應能力叫人驚喜不已。而兩位演唱者也不負所望,她們使這部作品中蘊涵的情感隨同音樂一道,不僅升向了空中,也深入了我們的內心。它所表達的情感是超越宗教的,是人類所共有的,哀悼包含了無限的情思,體現的是那份熱愛之心,而愛心的傾訴本身就不能不具有驚人的力量,當愛心化為旋律盡情而出時,這就是世上最美的音樂,無論你是否信仰基督,它都會深深地打動你。

作品

說到佩爾戈萊西的《聖母悼歌》,還應提及一部特別有意思的作品:J.S.巴赫的《詩篇51號》(BWV1083)。如果將二者對比來聽,你會發現儘管它們音樂風格不盡相同,但卻有著相同的旋律,這正是J.S.巴赫改編版的最奇妙之處在於,他將音樂變成了純粹屬於他自己的風格。作品的兩個聲部被大規模地擴充,器樂編制也被擴大,歌詞被替換成《聖經·詩篇》的第51篇。新的內容不再是表現十字架旁哀悼耶穌的聖母,而是“誠懇悔罪切求恩宥”的詩句,據《聖經》載:“大衛與拔示巴同室後,先知拿單來見他。他作這詩,交與伶長。”詩篇被劃分為13個小的段落,最後仍以“阿門”為結束。貫穿全曲的男童聲的獨唱、重唱、合唱美妙無比,宛如天堂中的小天使們在歌唱。音樂的情感與佩爾戈萊西原作相比發生了不小的改變,虔誠成為主導,最後的“阿門”一片歡騰,歌聲流露出更為濃厚的宗教情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