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墓

聖墓

聖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位於泉州市東湖盡頭的靈山腳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墓
  • 巨石:天然巨石
  • 價值:歷史價值
  • 信息: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歷史價值,

基本信息

據明代何喬遠《閩記》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和四賢則傳教泉州,兩人卒後葬於靈山。下葬當夜山光顯發。
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占地2平方米。墓蓋的底座環刻蓮花瓣圖案裝飾,上層為截面呈圓栱狀的墓頂石,刻工簡樸無華。墓室之西、北、東三面依山修築馬蹄形的迴廊環抱墓室,以阻擋山洪流沙的浸漫,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築專家稱之為梭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五方碑刻,是康熙至同治年間五度重修聖墓的碑刻題記。正中的是陰刻阿拉伯文的輝綠岩石雕琢的石碑,是迄今在聖墓發現的最古老的碑刻,記載了伊斯蘭曆722年時,一批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修復聖墓的史實。
墓的正中有石亭,亭的正中並列著兩座用花崗岩雕琢的長方形墓蓋,墓蓋下是伊斯蘭教聖徒三賢、四賢長眠之處。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
迴廊的西側,有鄭和行香碑,上書:“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祐。”這是鄭和在公元1417年第五次航行聖地麥加之前,專程至靈山拜謁二位先賢,地方官蒲日和為之刻碑紀念。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逑”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
聖墓近旁有數以百計的元代和元代以前來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墓,還有明、清以來泉州穆斯林的墳墓。每屆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許多泉州地區的回民和穆斯林總要集體來此“游墳”,首先拜謁兩位先賢墓、誦念《古蘭經》,然後祭掃各自的祖墳。

歷史價值

兩座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文物。1988年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