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牙哥炮台

聖地牙哥炮台

聖地牙哥炮台Fortaleza de S. Tiago da Barra)(或稱媽閣炮台西灣炮台,Fortaleza de São Tiago da Barra),是位於澳門民國大馬路,內港的入口處,是澳門舊日軍事防衛系統的一部份,就在著名風景區西灣的末尾,面臨十字門江口,扼澳門內港咽喉,是保衛西岸的前哨,形勢最為險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地牙哥炮台
  • 外文名:Fortaleza de S. Tiago da Barra
  • 或稱:媽閣炮台、西灣炮台
  • 位置澳門民國大馬路
簡介,沿革,

簡介

聖地牙哥炮台
1981年古堡壘改為五星級酒店,並在亞太區旅遊協會的文物建築再利用評比中獲得優異獎。
在過去,聖地牙哥炮台與大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在炮台中,有一小教堂奉祀大雅各伯。相傳如果守堂士兵忘記為其擦靴會被劍敲一下頭。

沿革

澳葡政府在1622年在原有的簡陋炮台基礎上修築炮台,1629年建成聖地牙哥炮台堡壘。炮台裝配16門大炮的聖地牙哥炮台面對海上,以防禦水路進侵之敵人。堡壘築有兵營、軍械與糧食貯藏庫、蓄水池和聖雅各伯小堂。1981年堡壘改為五星級酒店,但仍保持原有城牆、隧道、教堂等文物與葡式風格的設計互相結合。
拱形閘出入口處刻有「一七四五」年號,而小堂正額則刻有「一七四零」年,由此可推斷該炮台修建於1740年,同時復修或重修一間小堂,而全部工程則完成於1745年。至於拱閘之外,炮台朝向海岸的最高部分,用石刻有「一八四八」年字樣,這可能是該年間,亞馬拉(就是從前南灣銅像騎在馬上的人)總督曾經在此地立過戰功。
雖然以上的證據都以為媽閣炮台是在1629年竣工,但在當日荷蘭軍隊意圖侵占澳門之前,荷蘭人早已探悉澳門的地形和葡軍設防的虛實。這可以從荷葡兩軍交戰後,澳門政府檢獲荷蘭的檔案中顯示出來。檔案中提及:「大三巴炮台(即大炮台)與媽閣炮台駐兵甚少,抵抗力弱,荷能控制東面之炮台,則可克服全澳矣。」由此可知媽閣炮台應是建於1629年前,因為荷蘭與澳門交惡之始,比這個年份要早得多,而所謂1629年竣工,大概各志其事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