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凱

聖凱

聖凱,1972年生,浙江省蒼南縣人,先後學習於中國佛學院、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碩士、哲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凱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
個人信息,個人履歷,獲獎情況,學術研究,科研項目,開設課程,著作,重要論文,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個人信息

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日本大谷大學特別研究員,普陀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廣東尼眾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佛學研究》執行主編、《真如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主編、《寶慶叢書》(宗教文化出版社)副主編、《真如因明叢書》(中華書局)副主編、《禪學研究》編委。

個人履歷

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於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研究;
2007年4月至7月,為大谷大學真宗綜合研究所特別研究員;
2007年10月,任教於南京大學
2008年3月,被聘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籌備委員會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世界佛教論壇辦公室程式組副組長。
2008年12月,聘為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2年3月,聘為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2012年1月,聘為世界佛教論壇辦公室企劃組副組長。
先後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印度德里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著名大學從事學術交流,出席亞歐會議、世界佛教論壇、聯合國衛塞節大會等國際性會議。

獲獎情況

1. 2007年8月29日,博士論文《攝論學派研究》被評為2007年度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 2007年8月,博士論文《攝論學派研究》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3. 2008年8月,博士論文《攝論學派研究》被評為2008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4. 2008年11月,被評為南京大學2008年度“青年骨幹教師”。
5. 2009年9月,著作《攝論學派研究》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6. 2009年12月,獲2008至2009學年華藏獎教金。

學術研究

科研項目

1. 南北朝佛教學派研究,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07CZJ004)
2. 地論學派研究,南京大學人才引進培養基金項目。
3. 新加坡佛教寺院管理制度研究,國家宗教事務局橫向課題(WBF2008016)
4. 南北朝佛教學派研究,教育部2008年度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0901)
5. 趙朴初與人間佛教,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課題。

開設課程

1. 佛教概論,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專業課程
2. 佛學研究史料與方法,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選修課程
3. 中國哲學原著選讀,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專業課程(合開)
4.中國哲學史,清華大學本科生課程
5.佛教哲學研究,清華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課程

著作

1.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 《善導大師的懺悔思想與禮讚儀》,台灣佛光出版社,2001年12月。
3. 《喜怒哀樂——佛教情緒觀》,2002年11月,宗教文化出版社。
4.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2003年4月,台灣法明出版社出版。
5. 《中國佛教懺法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6. 《禪心無語》(散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
7. 《無悔人生——佛教懺悔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2月。
8. 《攝論學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7月。
9. 《晉唐彌陀淨土的思想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10. 《中國佛教通史》(第三卷)及其他卷的部分章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重要論文

2007年

1. 《“以戒為師”需要建立“現代清規”》, 《中國宗教》2007年第1期, 2007年1月,北京
2. 《解性與本覺——攝論師對“解性黎耶”的詮釋》, 萬俊人主編《清華哲學年鑑·2005》,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5月, 北京
3. 《五性各別與理佛性、行佛性——瑜伽行派的佛性思想》, 黃心川、釋大恩主編《第三屆玄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2008年1月, 成都
4. 《攝論學派與智顗教觀思想的形成》, 《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3期, 2007年8月, 北京
5. 《阿摩羅識與本覺——攝論師的“阿摩羅識”思想》, 《敦煌學輯刊》2007年第3期, 2007年9月,蘭州
6. 《中國佛教研究方法の革新及び活用》, 《大谷大學真宗綜合研究所研究紀要》第25號, 2007年12月,日本京都
7. 《論關山慧玄的禪法——“關”》, 《佛學研究》總第16期, 2007年12月, 北京

2008年

8. 《當前發展佛教教育的“盲點”與“偽問題》, 覺醒主編《佛教與現代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1月,北京
9. 《地論學派的判教思想與南朝佛教》, 《閩南佛學》第五輯,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
10. 《《大集經》與地論學派——以判教為中心》, 《法音》2008年第2期, 2008年2月, 北京
11. 《藥師禮懺儀的演變與發展》, 《覺群佛學》(2007),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3月,北京
12. 《初期地論學派的判教思想》, 萬俊人主編《清華哲學年鑑2006》, 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3月, 北京
13. 《攝論學派與早期華嚴宗的形成》, 《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 2008年3月,成都
14. 《雞足山釋禪《依楞嚴究竟事懺》》, 印順主編《虛雲法師與雞足山佛教》,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5月, 北京
15. 《法上《大乘義章》佚文考辨》, 《禪學研究》(第7輯),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南京
16. 《民國年間新舊唯識之論爭》, 麻天祥主編《佛學百年》, 武漢出版社2008年6月,武漢
17. 《印順法師在台灣創建的四大道場的歷史和現狀》, 《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3期, 2008年9月, 北京
18. 《2005-2006年宗教學研究熱點和趨勢分析(標明985)》,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2008年9月, 成都
19. 《彌勒淨土信仰略義》, 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中共奉化市統戰部編《彌勒文化與和諧社會》, 寧波出版社2008年10月, 寧波
20. 《毗曇學派與南北朝佛學大乘意識的樹立》, 《佛學研究》總17期, 2008年12月, 北京

2009年

21. 《成實學派的思想與影響》, 《覺群佛學》(2008),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北京
22. 《晉宋時代的禪經譯出與禪法傳播》, 《閩南佛學》第六輯,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2月, 北京
23. 《臘八節的起源與演變》,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編《佛教·文化·科學·慈善》(上冊),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3月, 上海
24.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與慈善事業》,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編《佛教·文化·科學·慈善》(下冊),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3月,上海
25. 《論法照淨土思想的特色》,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楊曾文先生七秩賀壽文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3月,北京
26. 《“心淨則佛土淨”的思想史考察與現代詮釋——兼論佛教生態主義的困境》, 《佛教與生態文明》,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北京
27. 《論三法印的現代意義》, 王志遠主編《宗風》己丑·春之卷,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北京
28. 《宗教學研究領域學者和機構的學術影響分析——基於CSSCI(2005-2006年)數據》,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2009年4月, 成都
29. 《戒律對佛教神聖性的建構與詮釋》, 《中國宗教》2009年第4期, 2009年4月,北京
30. 《法治與僧事——“以戒為師”的現代意義》, 《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第2期, 2009年6月, 北京
31. 《敦煌文獻中的西魏、北周佛教思想——一百二十法門與《菩薩藏眾經要》》, 《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009年6月, 北京
32. 《淨源《首楞嚴壇場修證儀》研究》, 台灣《新世紀宗教研究》第7卷第4期, 2009年6月,台北
33. 《三種佛性與真實勝乘——攝論師的佛性、一乘思想》, 《吳越佛教》(第四卷),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7月, 北京
34. 《隋代諸帝的舍利信仰》, 楊曾文、肖景林主編《中國佛教的佛舍利崇奉和朝陽遼代北塔》,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 北京
35. 《中國漢傳佛教素食傳統的形成》, 《禪學研究》第8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南京
36. 《叢林早晚課誦的修訂與流行》, 《世界宗教文化》2009年4月, 2009年12月, 北京
37. 《從“世界佛教論壇”看國家發展進步與佛教》, 《佛學研究》第18期, 2009年12月,北京
38. 《《十地經論》譯者新探——菩提流支主譯說的成立》, 《佛學與國學—樓宇烈教授七秩晉五頌壽文集》,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12月,北京

2010年

39. 《大智度論》在南北朝的流傳及其影響, 《覺群佛學》(2009),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2月,北京
40. 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起源與流行,《和諧宗教與文明城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6月 ,北京
41. 學術與弘法——從佛教界看佛學研究的立場與態度, 《宗風》庚寅·夏之卷,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北京
42. 自知、自反、自強——趙朴老對中國佛教走向的思考方法, 《中國宗教》2010年第9期, 2010年9月,北京
43. 從佛教立場邁向宗教多元主義與宗教對話, 《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5期, 2010年10月,北京
44.“蔣山法會”與明太祖對瑜伽教的整頓,《中國佛學》總第28期,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41-47,北京

2011年

45.《大般涅槃經》在兩晉時代的傳承與流行,《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南京
46.趙朴初對中國佛教優良傳統的思想,《禪文化》第一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鄭州
47.中國佛教大乘意識的萌芽與樹立,《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2期,2011年5月,北京
48.印度佛教僧俗關係的基本模式,《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6月,北京
49.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論爭及其影響,《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2011年7月,上海
50.南北朝佛教的福田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總第218期第9版,2011年8月30日,北京
51.隋唐佛教的內道場,《覺群佛學》(2010),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