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青少版中國古典名著

聊齋志異/青少版中國古典名著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全書故事根據內容可分友情故事、愛情故事、反抗故事、道德訓誡類故事、記錄各地奇聞怪事的故事。全書多談狐仙、鬼妖、人獸,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聊齋志異》由蒲松齡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聊齋志異/青少版中國古典名著
  • 出版社: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16
  • 作者:高穎藍 常彩茜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裡面的故事環境基本上發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人物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齡以他超凡的想像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構築起一個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從社會批判角度觀照,這個幽冥世界乃是人間社會的真實投影,它揭示人世辛酸悲涼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偃蹇慘痛的生活經歷;從美學理想角度觀照,這個幽冥世界乃是人世理想的夢幻體現,它揭示出對人世善惡的最後清算和對人生憧憬的重新開始。因此,聊齋故事無論在情節曲折和環境奇幻,還是在人物遭遇和場景迷離等角度品賞,都會引發人們強烈的政治義憤、道德感懷和藝術遐想。

作者簡介

作者:(清)蒲松齡 改編:高穎藍、常彩茜

圖書目錄

偷桃
種梨
嶗山道士
嬌娜
妖術
葉生
青鳳
畫皮
陸判
聶小倩
阿寶
連瑣
夜叉國
屍變
連城
宮夢弼
雷曹
賭符
羅剎海市
田七郎
促織
續黃粱
辛十四娘
酒狂
鴉頭
封三娘
花姑子
西湖主
蓮花公主
馬介甫
雲翠仙
大力將軍
狼三則
青娥
仙人島
小翠
細柳
局詐
夢狼
司文郎
醜狐
採薇翁
王子安
席方平
黃英
白秋練

文摘

話說嶗山附近有一縣城,縣城裡有個後生,其名王生,在家中排行老七,乃是世家大族之子。這王生年少時便對道教法術很是欣賞,又聽聞嶗山處乃仙人云集之地,便獨自前往嶗山,欲尋仙問道。他登上一處山峰,見一廟宇,十分幽靜。有一道士坐於蒲團之上,滿頭銀髮,長長地披垂至脖頸,看那神態更是有一股超脫世俗之風。王生心中思量這道士定是世外高人,便上前行禮拜見。與道士交談一番,發現道士所言儘是些幽深微妙之理,王生因此心悅誠服,便欲拜道士為師。道士說:“我看你嬌生慣養,恐怕你無法承受這修行之苦。”王生不假思索,答道:“為了修行,我不怕吃苦。”道士見他有幾分誠心,便答應收他為徒。
話說這道觀之中修行之人很多,每每天黑時分便紛紛聚集於大堂之上。這天,王生便拜見眾人,也算是行了人道觀修行之禮。第二天一大早,王生便被道士叫了出去。道士交與王生一把斧頭,命他同眾人一同到山中砍柴。王生只好聽從師父吩咐,隨眾人而去。就這樣,日復一日,一個月時間飛逝而過,王生手足磨出老繭,無法忍受這般身體之苦,暗自產生了回家之意。
一日,天色已晚。王生與眾人砍柴歸來,見師父與二人共飲。天色昏暗,屋內卻並未點燈。只見師父將一張白紙剪成一副圓鏡模樣,便將其貼於牆上。說來神奇,一眨眼工夫,這白紙竟如明月一般,發出光芒,將整間屋子照得通明。眾徒弟圍繞侍候,忙個不停。這時,其中一位客人說道:“今日這等良宵美景,實在是大快人心之事,請眾徒弟共享歡樂!”師父聽罷,便從桌上取來酒壺,邀徒弟們同飲,且囑咐其大可盡情歡飲,一醉方休。王生心想:七八人共享一壺小酒,豈能每人分得一杯?想至此處,只見眾弟子紛紛找來杯碗,爭先恐後地開始倒酒,競相干杯。然而,即便來回倒了幾圈,壺中之酒卻並未減少。王生驚奇不已。過了一會兒,又一客人說道:“多謝主人賜我等如此福分,承蒙明月照耀,但這般默默飲酒未免太過無趣,為何不將那嫦娥從月宮中請來?”這時,只見師父將手中所拿筷子向月宮中拋了去。不一會兒,便見一美人從月宮中走出。起初這美人尚不滿一尺,等到了地上卻與常人一般高矮。她腰身纖細,容貌秀美,翩翩起舞,所跳乃唐朝宮廷舞蹈。一會兒,這美人又歌唱道:“神仙啊神仙,你們是否還會回來?為何將我獨自囚禁於這廣寒宮之中!”歌聲清越,如簫管般嘹亮清脆。唱罷,只見這女子輕身旋轉而上,一躍便登上桌子。眾人正驚奇注視之時,她卻已化為筷子。師父和客人大笑起來。又有一位客人說道:“今夜十分開懷快樂,但我已酒醉,你們到月宮為我餞行如何?”於是三人移動酒席,逐個進入月中。只見三人坐於月光中飲酒,竟連鬍鬚眉毛都看得清楚非常,如鏡子之中的人影一般。又一會兒,月亮漸暗,有徒弟點了蠟燭進來,卻只見道士一人獨坐於桌旁,未見客人蹤影,只有些殘羹冷炙放於桌上。回望牆上所剪之月亮,只一張圓紙而已,大小如鏡子一般。道士問眾徒弟:“是否喝得痛快?”眾人齊聲答道:“十分盡興。”道士說:“既然如此,就該早早休息,切勿影響明日砍柴割草。”眾徒弟連連答應,便退了出來。王生心中暗自羨慕師父有如此法術,便將回家的念頭也暫時打消了。
如此這般,王生又堅持了一個月有餘,其中苦楚他實在忍無可忍,況且道士並未傳授他任何法術。他很是絕望,便打算告辭回家。他對道士說:“弟子來此尋仙求教,可謂遠道而來,誠心非常,即便無法求得長生不老之術,也求師父傳我一點兒法術,以此安慰弟子這誠懇求教之心;但至今也過了數月,弟子所作無非每日砍柴割草,早出晚歸。弟子在家時,哪受過這等辛苦。”道士笑道:“我有言在先,你定無法吃得這苦,今日看來果然如此。明天一早你便可以回家了。”王生忙說:“弟子在道觀之中也勞動有段時日,還請師父傳我些小道術,弟子才算是不枉此行啊。”道士問道:“你想學何種道術?”王生答道:“我每見師父行走之時,不被外物阻隔,連牆壁都可輕易通過,弟子若能學得如此法術,便也心滿意足了。”道士笑了笑,同意教他。於是將穿牆所用口訣傳授給他,令其自己念完口訣,喊道:“過去!”王生卻呆立不動,不敢進到牆裡。道士又說:“試試看,走進去。”王生便慢慢地向牆壁靠近。行至牆根,卻又止步不前。道士說:“低下頭,猛地一闖,切忌不要猶豫!”王生聽罷,遵照吩咐,離牆幾步後,猛地沖向牆壁。再說他進入牆壁之中,卻並無異樣的感覺,待他回頭一看,自己不知何時,卻已站於牆外了。王生歡喜非常,忙去拜謝師父。道士說:“待你回去之後,切記心中不可存雜念,勤懇為人,否則這法術便不會靈驗。”於是,將路費交與王生助他回家。
王生回到家中,逢人便吹噓自己曾遇到過神仙,學了法術,即使銅牆鐵壁也無法將其阻擋。其妻不信,王生便欲給她演示。只見他先離牆幾尺遠,再猛然向里一衝。結果不但沒有穿牆而過,反而一頭撞於牆上,跌倒在地。妻子將其扶起,見他額頭上腫塊隆起,競如雞蛋大小。妻子情不自禁,便對他一通嘲笑。王生十分慚愧,痛罵老道,說他沒安好心,捉弄自己,之前明明靈驗,如今卻鬧出笑話。
蒲松齡這樣評論:“聽到此事,沒有不大笑之人,但如王生者,其實大有人在。現今總有些鄙賤匹夫,喜好阿諛奉承,卻害怕直言忠告,就如同喜好傷身之疾患,而害怕治病之藥石一般。正有阿諛奉承之人,迎合其意,用歪門邪術來給他醫病,且騙他道:‘用此種法術,可治癒百病。’這匹夫一試,小有成效,便認為天下事都可以這樣做了。如此看來,如王生者,還真是不撞南牆不回頭!”P6-8

序言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指蒲松齡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全書故事根據內容可分友情故事、愛情故事、反抗故事、道德訓誡故事和記錄各地奇聞的故事。書中多談狐仙、鬼妖、人獸,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博人。蒲松齡19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第。曾應同邑人寶應知縣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疾苦,他都深有體驗。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6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71歲時,他才得以援例成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他自幼喜歡民間文學,便廣泛蒐集精怪鬼魅的奇聞逸事,並熔鑄進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創作出了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作為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完成,歷時30多年,可謂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多數篇目雖然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生活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不過,由於作者自身認識和時代的局限性,書中也不乏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我們在閱讀時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於《聊齋志異》的創作感受,蒲松齡在《聊齋自序》中有言:“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隨處可見作者的身影,包括他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對理想人生的嚮往等,幾經現實生活的磨礪,書中承載著作者的愛恨.悲喜,閱讀的時候,僅僅以鬼狐故事消愁解悶,則會辜負一段刻骨的人生閱歷,乃至一段曾經塵封的歷史。對於廣大青少年朋友而言,其意義雖無需刻意追求,卻能夠在趣味的閱讀體驗中分辨善惡是非,在愉悅的精神共鳴中,感受一代文豪的喜怒悲歡,體味人生百態,盡在故事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