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磔刑

耶穌磔刑

《耶穌磔刑》是德國格呂內瓦爾德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創作於約1512~1515年。現收藏於法國科爾馬下林登美術館。作品展現了一幕淒悽慘慘,陰森可怖的耶穌受難的悲劇場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耶穌磔刑
  • 類別:油畫
  • 現狀:法國科爾馬下林登美術館
  • 作者:格呂內瓦爾德
作品介紹,創造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耶穌磔刑》是描繪耶穌受刑時的場景,耶穌的臉孔由於臨死前的痛苦而變了形。可是右邊的施洗約翰卻一手拿著攤開的、上載著神的啟示的書,另一手指著耶穌,在他的嘴邊還寫上一行文字,表示在說話:“他(指耶穌)要脹大,而我(指約翰自己)將縮小。”
這使人十分費解。而且形象大小懸殊,又頗有圖解味道。左邊是馬利亞與約瑟,地上跪著的是抹大拉,她們發狂似地在痛哭著。這裡充滿著善良人物的悲痛欲絕與苦難遭遇者的死亡恐怖。如果把這些人物看作是格呂內瓦爾德對他所處的時代的悲劇的集中寫照,那倒是不以為過的。
耶穌磔刑耶穌磔刑

創造背景

這裡要鑑賞的即是後一幅祭壇畫上的內外三幅之第一面一幅。我們先了解一下畫家的不可思議性:格呂內瓦爾德生在德國維爾茨堡,其生年在各種資料上眾說紛紜,因而只能大致劃定在1470~1475年間;而其卒年則較為一致,是1528年。
格呂內瓦爾德(Grunewald)這個姓名,是17世紀一個傳記作家根據錯誤的來源杜撰出來的。他的真正姓名,據畫家自己作品上的簽名M.G.n.以及16世紀遺留下的有關檔案證實,應為馬西斯·哥特哈德(Gothardt)。其次是他的生平資料很少,僅憑一些片斷史料,得悉他先後在 阿薩凡堡、美因河的法蘭克福、曼澤等地工作過。大約在1509年升任為宮廷畫師,後又受聘為美因茲大主教亞爾伯特的宮廷畫家。1526年,因他和農民起義有某種瓜葛,或者至少有同情革命的傾向,被解除職務。1528年8月死於哈雷。人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一些路德教派的小冊子和檔案。
雖然這位畫家對社會與政治如此激進,可是在他的繪畫裡並未得到足夠的反映。有些畫面所出現的形象極富幻想性,有的甚至是一種病態的形象。伊森海姆三葉式祭壇畫上的形象就有上述特點。在這幅祭壇畫上,他一共完成了:《耶穌磔刑》、《耶穌復活》、《受胎告知》等幾個宗教性場面。

作品賞析

格呂內瓦爾德在色彩處理上也與德國其他畫家不同,他喜歡採用強烈的對比色,追求暗中的閃光,有點象中世紀色彩玻璃畫。畫上的鮮血,以及站著的約翰服裝上的紅顏色,在虛幻而神秘的光色對比中,顯得十分觸目,給人以一種驚恐感。從形象與色彩的誇張性處理上,我們感到畫家似乎在力圖以最有效的藝術感染力來加深觀眾的視覺印象,以激起觀眾對時局的聯想。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因為這幅《耶穌磔刑》是祭壇三葉畫的中央部分,其餘的拼板上,都與這一幅真實的酷刑場面不同。這座祭壇畫,除上面中央一幅外,是由兩幅大拼板畫、六幅小拼板畫和一幅聖幛組成。聖幛是一件著色木雕(木雕是由斯特拉斯堡的雕塑家尼古拉烏·哈格納埃於1505年所作)。

作者簡介

馬提亞斯·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Grunewald,1470?-1528?年)是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藝術家家,與同時代的丟勒、荷爾拜因齊名。格呂內瓦爾德擅長在繪畫中賦予色彩以悲劇性的筆觸,具有震撼的表現主義因素,對20世紀的表現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對格呂內瓦爾德的作品以及藝術風格進行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