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祠位於北京市昆明湖東岸,建於元代,現僅存墓穴及殿房三間。庭院中豎有一尊翁仲(石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為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大臣,元朝開國元勛,字晉卿,契丹族,遼皇族子孫。

簡介,耶律楚材墓,耶律楚材簡介,家庭背景,忠臣謀士,傑出的政治代表,後人評價,耶律楚材祠的興廢,明代初期,乾隆十五年,1984年,

簡介

耶律楚材祠位於北京市昆明湖東岸,建於元代,現僅存墓穴及殿房三間。庭院中豎有一尊翁仲(石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耶律楚村(1190一1244),為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大臣,元朝開國元勛,字晉卿,契丹族,遼皇族子孫。公元1244年死,按生前要求葬於瓮山泊畔。
耶律楚材祠

耶律楚材墓

墓為北京西郊一帶的著名古蹟,元明以來,憑弔題詠,留下不少詩篇。墓前原有石翁仲,因夏夜流螢叢集眼部,被鄉人目為怪異,推入水中。後因造園,祠墓均被上山覆蓋。清乾隆帝建造清漪園時,在原地恢復調墓,立碑記其沿革,並褒彰耶律楚村功績。現存規模系光緒時(1875-1908)重修,饗堂、墓室一如舊制。
進頤和園東門,沿仁壽殿南側前行,在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以北,有一座大門西向的院落,這就是耶律楚材祠。這是一所雙層套院,院中三間北房是祠堂,室內有一個比真人還略顯高大的塑象,並置一張長條供桌。門前豎一通二米多高的石碑,碑上刻著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汪由敦題寫的墓碑記,旁邊還立著一個石翁仲。從這個松柏常青的庭院東側北行,便是又一層院落。三間北房裡堆起一座幾米高的土紅色巨冢,這就是耶律楚材及其續弦夫人蘇氏合葬的墳墓。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晚年號玉泉老人,佛號湛然居士。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學和佛經的學者。他雖然是契丹族人,卻是個生於北京、葬於北京的地地道道北京人。

耶律楚材簡介

家庭背景

耶律楚材契丹族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公元426年,遼太祖阿保機滅渤海國,並取其松遼流域之舊疆建東丹國,以太子耶律突欲為其國主。突欲非常仰慕並大力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精通漢文,能詩擅畫,並且通曉音律、醫學等。他還在自己主政的東丹國,仿效實行漢族地區的封建制度。這位東丹國主的做法,得到阿保機的稱許,卻遭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和攻擊。阿保機死後,突欲之兄德光繼位,與太后述律氏聯合起來,打敗了突欲。突欲在遼國沒有立足之地,便“載書浮海”,南逃投奔中原。金滅遼後,突欲的後代移居中都燕京。突欲的七世孫耶律履,繼承其先祖之志,利用方便條件,繼續學習漢族文化。他不但通曉女真、契丹和漢族文字,而且“通六經百家之書”,曾任金朝國史院編修,官至尚書右丞。耶律楚材就誕生在這樣一個深受漢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影響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耶律楚材出生於金章宗昌明元年六月二十日(1190年7月24日)。當時他的父親已預感到金朝已衰弱腐敗,行將滅亡,十分感慨地對周圍的人說:“吾將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要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因此取《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之意,給他起名“楚材”,字為“晉卿”。楚材3歲喪父,由母親楊氏負責教他學習,到17歲即能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學,“下筆為文,若宿搆者”。按金朝制度,楚材為宰相的兒子,只要按例通過考試即可直接補為省掾官吏。考官詢問幾例有關疑獄的案件,楚材在17位同試者當中,對答得最為優秀,於是就授以省掾官職。後來他還當過“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隊攻占金中都後,楚材隱居於故邸苦讀佛經,研究“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哲理,又從一個方面豐富了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
耶律楚材祠

忠臣謀士

成吉思汗進入中都之後,廣泛搜羅對鞏固統治有用的人才,當得知楚材足智多謀並有經邦治世的雄心壯志和深謀遠略之後,便下詔書讓他從軍參政。當時成吉思汗已帶兵到達外蒙古的魯倫河一帶。楚材從北京的玉泉山出發,經過數天的跋涉,終於趕到了成吉思汗的行在。成吉思汗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喜不自勝,便親切地用蒙古族語稱他為“吾圖撤合里”,即長髯人、美髯公,而不直接稱呼他的姓名。後來,元太祖成吉思汗還指著楚材對其子元太宗窩闊台兄弟說:“此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從元太祖嘉定十一年(1218年)起,耶律楚材開始了他為蒙古族統治者服務的政治生涯。在風雲變幻的30年中,當了15年中書令(丞相),凡是國家大事,他都參與決策。耶律楚材對祖國歷史的貢獻,在於他向剛剛跨進封建門檻,以遊牧為業的蒙古統治者介紹了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保護了中原的農業經濟和先進文化,維護了祖國統一,為元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基礎。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未暇定製,州郡長吏,生殺任情,至拏人妻女,取財貨,兼土田。燕薊留後長官石抹鹹得卜尤貪暴,殺人盈市。”又因“時天下新定,未有號令。所在長吏,皆得自專生殺。百姓稍有忤意,則刀鋸隨之,至有全家被戮,襁褓不遺者。”耶律楚材聞之泣下,立請成吉思汗“禁州郡非奉璽書不得擅徵發,囚當大辟者必待報,違者罪死。於是貪暴之風稍戢。”成吉思汗死後,其次子窩闊台繼承汗位。此時,燕京的一些官僚富豪子弟及地痞鄉棍,殺人越貨,掠奪財物,一時間人心惶惶,社會動盪。拖雷派遣楚材及中使塔察兒前往治理。楚材經過詳細調查,得知為首的儘是當今官僚之紈絝子弟,就果決地將他們逮捕入獄。但是這些豪強之家暗中賄賂中使塔察兒,塔察兒想從緩處理。楚材向他申明利害,講清禍福,他只得同意將16名罪魁禍首公開問斬。這才使燕京的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在太宗窩闊台率軍攻打汴梁(開封)時,攻城大將速不台派使者向太宗報告:因為敵人長期抵抗,造成了元軍很大傷亡,攻下汴梁後,應當將守城的140多萬軍民,全部殺掉。楚材聽說後立即趕到太宗面前,表示堅決反對,說:元軍風餐露宿苦戰幾十年,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土地和人民。如果只是得到了土地而沒有人民,那土地又有什麼用呢?太宗還是因為有“對頑固抵抗的守城軍民必須全部殺掉”的舊制而猶豫不決。楚材繼續說:“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於此,若盡殺之,將無所獲。”太宗這才同意了楚材的意見,從而避免了一次屠城慘案。

傑出的政治代表

可以說,耶律楚材既是蒙古統治者的,又是中原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他以鞏固蒙古大汗的統治和維護中原地主階級的經濟與文化為己任,以周孔之教為“濟世安民”的指導原則。在政治上,他主張中央集權,反對裂土分封。針對中原地區州縣長官兼領軍民錢穀的情況,他提出軍民分治的主張,使“縣吏專理民事,萬戶府總軍政,課稅使掌錢穀,各不相統攝”。這一原則雖然遭到種種干擾和阻撓,但他還是盡力使之貫徹下去。與此同時,他對經濟政策也進行了整頓。在1230年成立了十路課稅所後,中原地區開始向中央政權繳納賦稅,使得“倉廩府庫無斗粟尺帛”的窘迫狀況開始扭轉。8年以後,倉庫儲備已可支用10年。耶律楚材還是元代推行文治的先行者。他不斷採取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對保護經史典籍等歷史文化遺產,傳播中原文化,恢復科舉制度,介紹和推舉儒士文臣參與元代國家治理等方面,起到了存亡繼絕、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1227年他曾回燕京“搜尋經籍”,使兵燹之後,部分散失的文獻得以保存下來。並提出“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等一整套積極措施。1236年,根據他的提議,在燕京設立了編修所,在平陽設立了經籍所,編輯印刷經史,使大量文獻得以保存下來,流傳於後世。在元軍南下伐金時,蒙古諸王將校往往把俘獲的民眾作為奴隸驅使,連一些讀書人也不能倖免。楚材一方面通過檢括戶口,藉口擴大國家財賦收入,將這些民戶重新籍入國家編民,使他們擺脫當奴隸的命運;另一方面還經常從俘虜中搜尋儒士並予赦免。他又在1237年恢復科舉,以經義、詞賦、論三科取士,“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逆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這就保護了大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後人評價

元乃馬真後三年(南宋淳祐四年)五月十四日(1224年6月20日),耶律楚材逝世於蒙古高原,享年55歲。當時元太宗窩闊台已去世,六皇后乃馬真稱制掌權。她遵照楚材遺願,將遺體運回燕京故里,安葬在他生前非常眷戀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濱,與其同年先已去世的夫人合葬,而且建廟立像,極為隆重。由於耶律楚材勇略過人,正直廉潔,政績昭著,在朝廷內外頗得人心,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歌功頌德。燕京甚至停市致哀,停止娛樂數日。但是也有一班忌恨他的蒙古貴族發出譖言,說他“在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乃馬真皇后派近臣麻里扎前去察看,只發現“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鐵的事實粉碎了譖言,對楚材的污衊不攻自破。元文宗至順元年,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耶律楚材祠的興廢

耶律楚材非常喜歡玉泉山下這塊“風水寶地”。他在《題和林新居壁》詩中有“歸隱西山五畝宮”之句。正因為他長期居住在這一帶,才在晚年自號“玉泉老人”;他的次子耶律鑄所制的墨也是以“玉泉萬笏”命名。玉泉山上有著名的華嚴洞,楚材有詩題詠:“花界傾頹事已遷,浩歌延望意茫然。江山王氣空千劫,桃李春風又一年。”“山橫翠嶂架寒煙,野春平碧怨啼鵑。不知何限人間夢,並觸沉思到酒邊。”
耶律楚材祠

明代初期

元朝被推翻後,明代初期,由於中原人民對蒙古統治者的仇恨,對元朝的貴族官吏懷有強烈的敵對情緒,耶律楚材墓地也因此遭到徹底破壞,祠堂被拆毀,墳墓被剷平,祠堂的供器被搗光,石人被推倒砸壞。所以在明朝中期,耶律墓地已經荒沒難尋。據明代人沈德符記載,他的一位友人在京城外西山修造別墅,偶然發現一座墓冢,打開棺木後,其中有一個巨大的頭顱骨,比常人要大許多,接著又在附近掘出石碣,證實是耶律楚材的墳墓。當時尚有石翁仲立於墓前。幾十年之後,明天啟七年(1627年)夏夜,許多螢火蟲聚集在耶律楚材墓前的翁仲頭上,閃閃有光。當地居民出於迷信,駭然大嘩,說是石人的兩眼在夜晚能夠發光,便群起把那座石人的頭砸碎。當晚,螢火蟲又聚集在墳旁的樹上。居民又起驚擾,把樹也砍倒。明末清初,王崇簡曾先後兩次經過耶律楚材墓,並記述了遭受破壞的情景及其原因,他發出感嘆,還吟詩一首以記其事。他寫道:“瓮山山下東南數十武有元耶律丞相墓,明崇禎丙子(九年,1636年)春過之,祠宇傾頹,尚存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荒陌。少前,二翁仲,一首毀,相傳居人夜見有光,疑其怪而鑿也。後一高阜,則公墓雲。康熙戊申(1668年)二月二十七日,策馬重經,斷壠漸平,耕者及其址,石像僅存下體,余皆蕩然。三十餘年來,問之土人,鮮知為公墓者。墓西去半里,圓靜寺僧猶能言其處。嗟夫!石像何患於人?去之者以其妨耕也。念此十笏殘基,再數年皆麥苗黍穗矣。”他“俯仰久之,有作”:“丞相遺墳知已稀,荒岡不似舊崔巍。空餘祠址藏狐窟,無復苔紋繡石衣。耕叟驅牛依冢臥,東風流水落花飛。俯思一代名臣盛,徒有青山掛夕暉。”

乾隆十五年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園,在瓮山之陽挖地基時,發現了埋在此處的耶律楚材的棺木等物。乾隆認為,元朝入主中原,將漢族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正與清朝進關統治全中國的情況相類,因而對耶律楚材的政績予以充分肯定,決定在原地重新修建祠堂,恢復墓地,以供後人瞻仰。為了避免皇家園林里出現異族人的墳塋,就在墳墓西側修築了一道圍牆,將耶律墳圈出園外;同時“培土為山其上以藏之”。乾隆又命在墓冢前,建祠堂三間,中供塑像,親題御詩,樹起墓碑。耶律楚材墓有序,內容是:“墓在瓮山好山園之東,昔年營園時,以其逼近園門故培土為山其上以藏之。聞其為楚材之墓久矣,使閱時而湮滅無傳,豈所以褒賢勸忠之道哉?因命所司仍其封域之制,並為之建祠三間,使有奠饋中酌之地。並命汪由敦為碑紀而題之詩如左:曜質潛靈總幻觀,所嘉忠赤一心殫。無和倖免稱冥漠,有墓還同封比干。窀穸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沒為重完。摛文表德輝貞石,臣則千秋定不刊。”乾隆又令丞相汪由敦寫了《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記》,為的是“褒賢勸忠,用光幽壤”。碑文如下:“瓮山之麓有元臣耶律楚材墓一區,歲久弗治,漸就蕪沒。會其地近別苑,所司將有所營建,上特命覆以屋三楹,俾勿壞,而勅臣由敦記之。臣謹按元史,楚材事元太祖、太宗,歷三十餘年,時方草昧,一切定賦稅,分郡縣,籍戶口,別軍民,皆其所經理。嘗謂治弓尚須用弓匠,治天下安可不用天下匠?遇所不便於民,必力爭不少屈,至有厭其為百姓哭者。卒賴其規畫,法制粗立,民得寧息。故論有元一代名相,必以楚材為稱首。顧閱世久遠,跡漸湮沒,當日豐碑高冢已翳為荊蓁,幾莫有過而問焉者。王士禎裂帛湖詩已有‘誰吊湖邊耶律墳’之慨;而趙吉士寄園所記並雲‘遭掘於摸金之手’。則此荒壟之僅存,其不致蕩然磨滅盡也,難矣。乃一旦沐聖天子表彰培護,不唯不以在苑側為嫌,更為之界以垣墉,蓋以檐宇,較之貞珉綽楔而愈垂不朽,斯豈楚材當日意計所能及哉?昔唐元和中因白居易一言而為魏徵子孫贖賜第,史冊書之以為盛事。然此猶第加恩於本朝勛舊,而於前代無與也。我皇上乃施及於異代之臣,雖遠至四五百年,猶為之表遺墟而存故跡,褒忠崇德之聖心,誠有度越前古萬萬者,固不徒以澤及枯骨廣收恤之仁而已。史稱楚材精術數,其卜兆於此也,豈真預知身後必膺榮遇,抑亦其功烈所存,有不容終泯者?然使不遇我皇上眷懷賢哲,安望於世遠年湮之後勿墮而益傳?則是舉也,固為楚材幸,而聖天子所以教忠勸功,大彰癉而示風勵,直使百世下鹹知感奮,尤當大書特書以垂示無及者也。臣得承命紀斯盛舉,實不勝欣幸,拜年稽首而書諸石。”這通石碑一直保留到今天,仍完好無損。
耶律楚材祠

1984年

1984年,耶律楚材祠經過整修又重新開放了。前來頤和園的遊人,又可以來這裡參觀憑弔,從這位古代政治家和學者身上獲取必要的教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