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羽短腸蕨

耳羽短腸蕨

耳羽短腸蕨,常綠中小型林下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直徑約3毫米,褐色,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褐色,厚膜質,全緣;葉遠生,相距5-10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耳羽短腸蕨
  • 二名法:Allantodia wichurae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 亞門: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 :薄囊蕨綱
  •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 :蹄蓋蕨科 ATHYRIACEAE
  • 短腸蕨屬
  • :耳羽短腸蕨
  • 分布區域:分布於江蘇、安徽、宜黃、福建、桃源、宜蘭、苗栗、台中、四川
形態特徵,葉子形態,孢子形態,染色體,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達60厘米;葉柄長25-30厘米,直徑約3毫米,基部深褐色,疏被褐色線形鱗片,向上綠禾稈色,光滑,上面有狹縱溝1條;葉片闊披針形,長30-35厘米,寬8-14厘米,羽裂尾狀長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羽片可達18對,互生,近平展,相距1.5-3厘米,鐮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漸尖至尾尖,基部有1-2毫米長的短柄,兩側不對稱,下側楔形,上側有三角形的耳狀突起,邊緣有重鋸齒,除近頂部的少數羽片,羽柄均無狹翅;葉脈羽狀,下面隆起,上面凹入,每組側脈有不分叉的小脈3-5條,上先出,極斜向上,均達羽片邊緣的鋸齒先端。葉堅紙質或近革質,乾後淡綠色,兩面均光滑;葉軸綠禾稈色,光滑,上面有狹縱溝。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粗線形,長2.5-7毫米,通直或略彎弓,在1羽片上可達16對,各成1行排列於中肋兩側,較接近中肋,大多單生於每組側脈上先出1脈上側中部,或其下端達該脈基部,在羽片基部有時雙生於上先出1脈兩側,耳狀突起偶見小的囊群1-2對;與囊群同形的囊群蓋淺褐色,膜質,全緣,宿存。孢子極面觀橢圓形,赤道面觀腎形,周壁透明,具少數片狀褶皺。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2n=82。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40-1200米的山地林下溪溝邊岩石旁,通常成片生長。

分布範圍

分布於江蘇(宜興)、安徽(潛山天桂山、寧國、祁門、休寧齊雲山)、浙江(杭州、寧波、鄞縣天童、桐廬、開化、東陽、衢縣、仙居、樂清北雁盪山、文成)、江西(廬山、永修、宜黃)、福建(武夷山、建陽)、台灣(台北、桃源、宜蘭、苗栗、台中、南投、嘉義)、廣東(梅縣那陰山)、四川(峨眉山)、貴州(清鎮)。
也分布於韓國(濟州島)及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四國、九州、小笠原、琉球)。
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