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漢語詞語)

耳目(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指視聽。 《荀子·君道》:“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 (2)指審察,了解。 《晉書·涼武昭王傳》:“賞勿漏疏,罰勿容親,耳目人間,知外患苦。” (3)指偵察訊息的人。 《古今小說·汪姓之一死救全家》:“卻說洪恭在太湖縣廣有耳目。” (4)指視聽所系的事物;標誌。 《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目
  • 拼音:ěr mù
  • 解釋:耳朵和眼睛
  • 基本解釋:監視人或為別人收集情報者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拼音】ěr mù
【解釋】
1、耳朵和眼睛:掩人~(比喻以假象欺騙蒙蔽別人)。
2、指見聞:~所及ㄧ~一新ㄧ~不廣。
3、指替人刺探訊息的人:~眾多。
4、比喻輔佐或親信之人
【基本解釋】
1、[listen and see;ear and eye]∶耳朵與眼睛;耳聞目睹
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荀子·君道》
耳目之福非淺。
耳目靈光
2、[one who spies for sb else]∶監視人或為別人收集情報者
使者以從事為耳目。——《後漢書·朱浮傳》

詳細解釋

  1. 耳朵和眼睛。
    ①《禮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
    ②《史記·五帝本紀》:“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③宋 蘇軾石菖蒲贊》:“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魯迅《彷徨·傷逝》:“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回向我的耳目里,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
  2. 猶視聽,見聞。引申為審察和了解。
    ①《國語·晉語五》:“若先,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故不敢。”
    ②《梁書·武帝紀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釣,致王業於緝熙,被淳風於遐邇。”
    ③元 劉祁《歸潛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廣,不能周知民間苦樂,國勢安危。”
    ④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若然,則是神仙能超然物外而克盈人之耳目者,實造於文士之筆端也。”
  3. 指視聽所系的事物或標誌。
    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4. 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①晉 袁宏《後漢紀·和帝紀上》:“《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
    ②唐 韓愈爭臣論》:“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
    ③梁啓超 《<清議報>敘例》:“是以聯契約志,共興《清議報》,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
    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 比喻輔佐或親信之人。
    ①《書·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穎達疏:“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耳目,大體如一身也。”
    ②《舊唐書·姚珽傳》:“臣以庸朽,濫居輔弼,虛備耳目。”
    ③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一》:“舉天下至於無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托其心腹,則其勢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 指偵察或了解情況。亦指暗探。
    ①《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隱事。”
    ②《北史·房彥謙傳》:“唯願遠布耳目,精加採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
    ③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褒姒自此密遣心腹左右,日夜伺申後之短。宮門內外,俱置耳目,風吹草動,無不悉知。”
    ④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大清又厚撫遼人之往來我地者,於是降人與遼人皆為我耳目。”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場合,他不去,會有人告訴他的,至少有江菊霞這個耳目。”
    周建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派了聯絡員帶領我們躲過了敵人的耳目,通過了層層封鎖線。”
    ⑦明 施耐庵《水滸》第十一回《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小人是王頭領手下耳目,姓朱,名貴。原是沂州沂水縣人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