耬(農具)

耬(農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其農作工具為現在播種機的前身,用耬播種。亦稱“耩地”。耬 也叫耬犁。據東漢崔寔《政論》記載,耬犁是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所發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種一頃。”這種耬犁就是現在北方農村還在使用的三腳耬車。耬車有獨腳、二腳、三腳、甚至四腳數種,以二腳、三腳較為普遍。王禎《農書· 耒耜門》記載,兩腳耬的具體結構為:“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闊合一壟,橫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耬
  • 外文名:Aquilegia
  • 發明時間:1731年
  • 類型:農具
歷史,用途,意義,

歷史

那些不了解西方農業史的人,在得知西方直到公元 16世紀還沒有條播機時,或許要大吃一驚。西方在使用條播機之前,種子是用手點播的。這是極大浪費,而常常要把當年收成的一半穀物留作翌年播種。用於撒播的種子,發芽後長成植株時,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爭奪水分、陽光和營養,而且還有個不能解決的問題是無法除草。
耬
雖然條播機從未傳到歐洲,但中東的蘇米爾人在3500年前有過原始的單管種子條播機,不過效率很低。是我國在公元前2世紀發明的多管種子條播機耬車(後來印度也予以採用),才在歷史上第一次有效地播種。這種條播機只需要用一頭牛、一匹馬或一匹騾子來拉,並按可控制的速度將種子播成一條直線。
我國出土的小型鐵鏵,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世紀。一位叫做趙過的政府官員於公元前85年向京城地區推廣耬車。在《正論》中保留下的片斷曾說:
“牛拉三個犁鏵,由一人操縱,滴下種子,並同時握住條播機(耬車)。這樣,一天內可播種667公畝。”
後來的農學家王禎對此做了較詳細的描述。
“劐……或播種用鏵,是耬車播種時用的鏵,類似三角犁鏵,但較小些,中間有一高脊,10厘米長,8厘米寬。將劐插入耬車腳背上的二孔中並緊緊綁在橫木上。這種鏵入地8厘米深,而種子經過耬腳撒落下來,因此能在土中種得很深,並使產量大為提高。用耬車耕種的土地,如同用小犁犁過那樣。”
我國播種系統在效率上至少是歐洲系統的10倍,而換算成收穫量的話,則為歐洲的30倍。而這正是經歷1700年的情況。在整個這段期間,我國在農業生產率方面比西方要如此先進很多,以致在世界的這兩半部分之間只能看到這樣的對比,即我國頗像今天所說的“已開發國家”,而西方是“開發中國家”。
西方的第一部種子條播機是受到我國的啟示而製成的。但由於耬車大都用於北方,遠離歐洲人常來常往的我國南方的港口,因此,實際的實驗樣品並未運到歐洲。歐洲人所看到的只是關於它的概略的文字描述。口頭傳說和書中不精確的文字描述與圖畫,不能使得到訊息的歐洲人很充分地了解其構造,他們不得不重新創製種子條播機。結果,歐洲種子條播機依據的原理十分不同於中國的原理,這種情況正是屬於“刺激性傳播 ”,即某種思想的傳播,不一定伴隨結構細節的傳播。這樣,歐洲人終於有了他們的條播機,但在工作成本上,它只會令人掃興。
公元1566年,威尼斯參議院給歐洲最早的條播機授予了專利權,其發明者是卡米羅·托雷洛。留下詳細說明的最早條播機是公元1602年波倫亞城的塔蒂爾·卡瓦里納的條播機,但很原始。歐洲第一個真正條播機是傑思羅·塔爾發展起來的。公元1700年後不久,此機便已生產,對其敘述發表於公元1731年。但歐洲的這種及其後那些類型的條播機既昂貴又不可靠。一直到公元19 世紀中葉,歐洲才有足夠數量的堅實而質量又好的條播機。
公元18世紀歐洲出現過詹姆斯·夏普發明的一種較好的種子條播機,但只單行播種,而且太小,因此,其功能雖好,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由於缺乏這方面的工程技術知識,歐洲在公元19世紀中葉以前的種子條播機基本上無效,也不經濟。因此,歐洲在種子條播機這個問題上,白白浪費了兩個世紀的時間,這是因為未能利用耬車固有的原理。
中國是世界上機械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機械方面有許多發明創造,在動力的利用和機械結構的設計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中國勞動人民很早以前已經懂得用牛、馬來拉車了,到2500多年以前,牲畜力己被利用到農業生產方面,當時人們除了利用牲畜馱拉運輸外,並利用牲畜來幫助耕田和播種。
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我國古代的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因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人在前面牽牛拉著耬車,一人在後面手扶耬車播種,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範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八九十年代在我國北方還有許多農村在使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手扶拖拉機的推廣,耬車的使用越來越少。已經很少能見到了。

用途

耬車不僅能夠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作業,大大地提高了播種的效率,同時還能保證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一致,便於出苗後的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使得播種的質量也得以提高。

意義

同類的農具在英國是由傑思羅·塔爾(Jethro Tull)於1731年發明的,它被看作是歐洲農業革命的標誌之一。更重要的,耬車的原理啟發了後續諸多同類的發明,為農業機械化開闢了一條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