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茨基效應

考茨基效應(英語:Kautsky effect),也稱感生螢光衰變效應,是指光照射植物或其它含葉綠素材料時所產生的螢光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它是考茨基和赫希於1931年發現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考茨基效應
  • 外文名:Kautsky effect
  • 領域:生物學,光學
簡介,螢光,葉綠素,

簡介

考茨基效應(英語:Kautsky effect),也稱感生螢光衰變效應,是指光照射植物或其它含葉綠素材料時所產生的螢光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它是考茨基和赫希於1931年發現的。
光照射植物葉或藻類,其發出的螢光強度隨時間變化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 上升段(從光照開始上升至約1毫秒);
  • 高峰段(從光照約1毫秒至10分之1);
  • 平緩下降段(從光照約10分之1秒至100秒或更長)。
螢光強度的上升段是由於植物光系統的反應中心達到飽和狀態。之後受到光化學抑制作用,螢光強度開始減少。隨後。螢光還會平緩減少,是由於加入一種非化學抑制的效應,它是植物自我保護的一種防止光吸收過多的效應。這種效應的實質現在尚未確定,還在爭論之中。

螢光

螢光(fluorescence)是一種光致冷發光現象。當某種常溫物質經某種波長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線X射線)照射,吸收光能後進入激發態,並且立即退激發並發出出射光(通常波長比入射光的的波長長,在可見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發光現象也隨之立即消失。具有這種性質的出射光就被稱之為螢光。一般以持續發光時間來分辨螢光或磷光,持續發光時間短於10秒的稱為螢光,持續發光時間長於10秒的稱為磷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廣義地把各種微弱的光亮都稱為螢光。

葉綠素

葉綠素是存在於植物藻類藍藻中的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的第一步是光能被葉綠素吸收並將葉綠素離子化。產生的化學能被暫時儲存在三磷酸腺苷(ATP)中,並最終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碳水化合物。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吸收光譜較為接近,兩者在藍紫光(430~480nm)和紅光區(640~660nm)都有一吸收高峰,葉綠素ab對綠光的吸收很少,所以呈綠色。
並非只有葉子才有葉綠素,葉柄的薄壁細胞都有葉綠素的存在。就是在一片葉子之中,也並非只有葉肉細胞有葉綠素,維管束鞘和保衛細胞都有葉綠素。當秋天漸漸來臨,日照時間和空氣適度都逐漸變少時, 一層在葉柄和樹的木質部的細胞就慢慢形成了。這層細胞妨礙了水和養料的輸送,因此光合作用減產了,沒有了葉綠素的葉子在短時間內就變成其他顏色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