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灣風景區

老龍灣風景區

老龍灣風景區,位於冶源鎮,北距縣城12公里。景區由老龍灣巨洋湖海浮山溫泉河懸泉寺等景點組成。以自然山水景觀為特徵,美在自然,以泉為勝,風光秀麗,為觀光旅遊與休閒娛樂型的風景名勝區。

老龍灣水碧泉奇,竹秀柳茂,相映成趣。主泉有薰冶泉、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湖水面積近8萬平方米,分大小兩灣,泉計萬許,湖底泉涌如珠,縷縷升起,似珍珠脫線;水中瑩瑩的水草蕩漾,若少女長發,似海底纖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龍灣風景區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冶源鎮
  • 開放時間:8:00-17:30
  • 門票價格:50元
  • 著名景點:老龍灣、巨洋湖
  • 景區特徵:自然山水景觀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東省濰坊市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主要景觀,文物保護,老龍灣,巨洋湖,溫泉河,海浮山,懸泉寺,

主要景觀

老龍灣,原名薰冶水,俗名老龍灣。位於縣城南12.5公里的冶源村前,海浮山陰。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集而成,水面面積約50畝,水深盈丈。老龍灣水清澈見底,四季恆溫(17~18℃)。盛夏酷暑,清涼甘冽;數九隆冬,霧汽蒸騰。晨暮,霞光流瀉,與水面霧靄交融。民國《臨朐續志》謂此景曰“冶源煙靄三冬暖”。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將薰冶水載入《水經注》。
泉水。老龍灣內泉計萬許,出名的有鑄劍池、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等。鑄劍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龍灣西端,泉水涌流,是主要源泉之一,傳說春秋時歐冶子曾在此鑄劍淬火。 池西南角磐石峭壁上,鐫明末道人雪蓑手書“鑄劍池”3個雄勁大字。善息泉在老龍灣南白龍行宮故址東40米處,泉水由海浮山腳臥牛石下噴涌,猶如珍珠萬串,熠熠生光。盛夏臨泉小憩,暑氣頓消;煮水烹茗,清香純正。濯馬潭在江南亭前,泉旺水清,傳說戰國末期,齊宣王的妻子鐘離春(無鹽娘娘)曾在此洗馬,故名濯馬潭。萬寶泉處老龍灣北,為長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灣北居民的主要飲水泉。水池東邊松節亭內有一石碑,書“萬寶泉”3字,清同治年間秀才馮錫田手筆。
竹林。老龍灣岸,雜生樹木37種。濯馬潭東西,綠竹成林,新翠欲滴,乾霄 蔽日,夏不知暑。冬日,萬木凋零,唯竹林透綠。
橋。鑄劍池東原有青石橋,橋身觸及水面。縱然是三九隆冬,水溫亦能暖透橋面,飛雪落橋,便溶化,故名雪化橋。1958年改建後,橋身高於水面一米許,橋名沿用。濯馬潭出口處橫一拱形石橋,名雲橋。濯馬潭水未過雲橋,即與外水相遇,水面上橫有兩水分界線,靜如震裂玻璃紋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是為奇觀。
亭。老龍灣南有江南亭,是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晚年棄官歸里,隱居於老龍灣畔時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之題“碧波雲潭”匾額。1912年,重新修葺,馮氏後裔馮瑞章改題為“江南亭”。1986年秋,書法家武中奇為之題書“碧波雲潭”,重製匾額,懸於江南亭內。老龍灣北有芳洲亭。清光緒《臨朐縣誌》載,明代馮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題曰“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毀,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環水,一小橋與北岸相通。
白龍行宮 位於雪化橋南端東側,三面環水。原為古殿堂式建築,俗稱“龍王廟”。1969年拆掉,1973年改建,現為遊客接待室。 陳榮碑竹 白龍行宮前, 立有清代歲貢陳榮的畫竹石碑, 石碑用青磚鑲嵌,內徑高1.58米,寬1.56米,鐫竹數桿,枝葉勁峭,灑落多姿。

文物保護

1981年,建老龍灣風景區管理所。新建石碑、梅花山,修葺亭閣,擴植竹林。 於灣中豎起兩個鐵鑄龍頭,昂首水面,東西相望,噴水吐珠,似神龍自水中躍出, 為老龍灣增添秀色。
1984年12月,縣人民政府將江南亭、鑄劍池、陳榮碑竹、萬寶泉、芳洲亭、雪化橋等古蹟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龍灣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老龍灣古稱薰冶泉,為齊魯大地名泉之一,水自地下溶岩裂隙中湧出地表成湖。青山繞水,瑩流如鏡,四季恆溫 (通常18℃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冶源煙靄三冬暖”的美稱。
湖岸綠樹成蔭,四周古木千幛,修竹數十畝,乾霄蔽日,為“江北竹林之冠”。湖面鳧鶩悠遊,雲蒸霞蔚。夕陽西下,百鳥投林,泉響鳥唱,令人陶醉。
湖中亭、台、樓、閣、橋,精巧別致。怪石假山,石刻鑲嵌,詩文薈萃。古建代有營造,現存江南亭為最早,明隆慶間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棄官歸里後所建。是亭三面環水,面依竹林,古木蔭遮,清幽雅致,大有江南之風。還有清漪亭、雪化橋、白龍行宮、小蓬壺亭等皆和諧有致,別有風趣。陳榮畫竹碑為邑人清道光間貢生陳榮畫並題書。其竹畫“枝葉勁峭,灑落多姿,宛然寫生畫圖也”;其書“筆路流暢,俊雅秀美”。1993年10月建成的鐘靈橋、長壽橋,原放生池的東、中、 西3橋和小龍灣東、西橋,形成“橋凡十”的格局。鑄劍池相傳春秋時歐冶子在此鑄劍而得名。 “鑄劍池” 三個斗方大字,為明道人雪蓑親書。南側石碑“鑄劍池” 三個草體大字是當代書法家武中奇書; 原山東省委書記高啟雲書題“老龍灣”石刻,立於老龍灣南岸,成為遊人攝影留念之佳境。特別是當代名人、書法家遲浩田趙朴初沈鵬、啟功、劉炳森佟偉、范曾、劉藝、修德等所書風韻各異的“龍”字70有餘,除雪化橋、江南亭處鐫刻於石外,多集於“百龍園”鐫於形態各異的太湖石上,石奇、字美,形成獨具特色一景。
老龍灣風景區

巨洋湖

冶源水庫,又稱巨洋湖,位於海浮山東南,為南丹河、石河、彌河匯流處。水庫總容量為2.03億立方米,水域開闊,鳥飛魚躍,碧波蕩漾。大壩東起大山嶺,西接海浮山,全長2715米,壩高25.7米,整個大壩氣勢雄偉,腰斬彌水。每當雨季汛期閘門啟開, 閘泄洪能力最高達7770立方米/秒,怒濤雷轟,聲聞數里。東西兩乾渠宛如銀龍蜿蜒奔騰而去。
巨洋湖總流域面積786平方公里。 湖北岸芙蓉島,賓館配套齊全,自然環境優美,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春季百花爭妍,秋季碩果盈枝。登樓眺望,視野開闊,那青薇薇的遠山,綠融融的湖水,山色湖光對比鮮明,使遊人頓生詩情畫意。湖的南端,東臨龍門崮,西靠壁立千仞的百丈崖,南連虎頭山,與風光綺麗的懸泉寺隔河相望。

溫泉河

溫泉河位於海浮山東麓,北臨彌河,南靠巨洋湖,水自海浮山下岩溶裂隙中湧出成泉,柳垂溪岸,花鋪若錦,水在碧野中流淌成河,澄澈見底,游魚嬉戲。平均流量為0.5立方米/秒, 最大流量為0.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15立方米/秒,淙淙流淌不捨晝夜,水質優良,四季恆溫(19℃)並含多種有益健康的礦物元素,開發前景廣闊。
1986年始,縣、鎮兩級政府對溫泉河流域開發力度加大,冶源網膜試驗站在用老龍灣水進行虹鱒魚養殖試驗成功後, 又在溫泉河開挖建設西水渠7.6公里,相繼建成虹鱒魚養殖池225畝和葡萄園、 果園、蔬菜塑膠大棚多處,構成由渠、路、池、水、園、棚連綴而成的碧水綠野、鳥語花香、碩果盈枝的大自然風景長卷。景區內虹鱒魚池的“碧水觀魚”是其獨有的奇觀。當人們向池中撒一把飼料,數以千計漫遊魚兒,急聚翻躍,爭搶魚食的熱鬧場面使遊客賞心悅目,樂不思歸。

海浮山

海浮山位於老龍灣南側,海拔215.9米,面積1.2平方公里,山體為古生界奧陶系岩層。地貌特徵是南翹北俯,東陡西緩,四面環路,兩面臨水,巔渾圓狀。西坡梯田層層,綠樹擁翠。山陽之谷,狀似“圈椅”,古為“風水寶地”,北齊 “大行台都軍長史威烈將軍”崔芬墓所在,該墓文物價值極高,構築精巧別致,特別是墓室壁畫,布局嚴謹,人物比例勻稱,服飾生動逼真,畫面壯闊,敷彩艷麗,堪稱南北朝時期不可多得的傑作。山巔廟宇宏麗,西北隅山坳中,有石龍脊背,曰“臥龍崗”。此處石怪、樹蔥、松翠、竹綠,蟬噪鳥鳴,風光秀麗。春景尤佳,滿園藤花,蜂飛蝶舞,野趣小景,令人神清。
海浮山,歷經滄桑。據記載,北魏時,建“鐘靈寺”。唐武宗滅佛後,北宋道家興起,慶曆間改寺為廟,後經元、明增修,殿宇崔巍,氣勢宏麗,廟舍70餘楹,名為“浮山廟”。每年古歷三月三,香火極盛,綿延數日不絕。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匪禍頻仍,廟宇日漸損壞。日本侵華戰爭時期,日偽軍盤踞該山,廟毀樹伐,千年文物盪盡。1993年重建玉皇閣碧霞祠魁星樓等共35楹。海浮山,南有宋莊唐槐,西有“官松樹”、“轟雷濺雪”等景觀可供遊人觀覽。

懸泉寺

懸泉寺乃臨朐最有名氣的泉寺,在石家河鄉崮山村前幽谷中。現存元、清三幢古碑。碑載,元朝以前建寺,後坍塌,元初修復。明朝寺院興旺。清乾隆間達到鼎盛,有恢宏的佛殿、寶閣、韋陀室、僧房等建築。當時佛事極盛,晨鐘暮鼓,香菸繚繞,遊人不斷。乾隆四十年、同治八年均曾修葺,民國後期漸廢。2000年,百姓自願捐資重建佛殿,分北殿、西殿、南殿,並比原基北移數米,緊靠山根。
懸泉寺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尤其是寺中的古藤蘿、懸泉和青翠欲滴的竹林,頗得邑中文人雅士讚頌。明朝狀元趙秉忠遊覽懸泉寺,題曰:“紫藤倒引懸泉水,臥虎斜吞月明山”。明末進士、戶部郎中傅國亦詩曰:“從來不識懸泉寺,乘興今朝試創觀。峭壁千尋開一竇,回峰半里窅三盤。”
懸泉為寺景一絕。懸崖絕壁下一石洞穴,洞巷之頂,細流似串串珍珠,丁丁東東不分晝夜的滴入潭內。泉水清醇甘洌,飲之倍覺爽甜。懸泉之上,寺址北側,峻崖峭壁千尋,名曰“千層岩”。東西向,長約百餘米。整個峭壁荊棘叢生,巨松倒掛,虬曲蒼勁,綺麗多姿。
寺北崖根,有古藤多株,莖粗者約50厘米,高近百米,古老蒼勁,盤根錯節,屈曲多姿,枝繁葉茂,攀附在松柏山榆之上,直到崖頂樹梢,然後倒掛下垂,十分壯觀。春夏之交,紫藤花開,漫布峻崖,翠柏綴滿紫花,搖曳多姿,整座石壁,望若錦屏。
寺院西側,修竹郁蔥,蕭蕭成林。寺院內銀杏挺拔駢立,松柏長勢奇特,一樹竟有三種枝葉,似東鎮之“三歧古柏”。遊客多在柏下飲茶乘涼。寺南有一古松,斜生石崖邊,二主幹平向伸展,樹冠如席,相傳是寺院和尚練身時所踏平。松旁伴生百年柿樹,因其冠幅寬廣,古松全被柿蔭遮掩,該樹由此得名“無影松”,亦為寺之一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