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雁饃

老雁饃

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阜陽地區多稱“龍抬頭節”。很久以前,沿潁河一帶在二月二時,常見有大雁起落於河岸,久之,有人把這種現象與“龍抬頭節”聯繫在一起,於是便有了“五更聞雁叫,老人遭劫數”的謠傳。說二月二這一天是老龍王(老人)升天的日子,如何才能為老人消災避禍呢?有人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把大饃蒸製成雁狀,讓女兒送給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饃就可以避凶化吉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雁饃
  • 主要原料:精選麵粉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適宜人群:大眾
  • 副作用:無
節日來歷,原料及做法,形象之美,象徵意蘊,和諧之美,

節日來歷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女兒們都送老雁饃給父母,這一風俗也很快在潁河沿岸一帶流傳起來,以後每逢農曆二月二,女兒們就送老雁饃給父母,以消災避禍。時至今日,雖然人們早已不相信這種迷信的傳說了,但送老雁饃的風俗卻依然存在。
“老雁饃”是安徽阜陽地區及淮北大部分地區家喻戶曉的美食,不同於一般美食的是它有自己的象徵意義,是女兒出嫁後每年陰曆正月十五直到清明前要送給父母的一件禮物。所以這段日子,是父母一年當中最有期盼的時光之一。之所以叫做“老雁饃”,是因為老雁就是女兒的象徵,女兒雖然出嫁了,長大的雁子飛出了巢兒,但她不會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仍記得報答父母,那根牽扯不斷的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永遠不會淡忘的。雁子南飛了,還有再回來的時候;像候鳥一樣出嫁的女兒,也銘記定期去看望父母。
老雁饃
由於象徵作為一種媒介是通過形象來暗示精神世界的深廣蘊含的,所以它就具有曖昧性。比如,看到老雁饃時,是把它單純的作為一種名字叫老雁而無其他所指的饃饃,還是把它看作一種有所指有所暗示的象徵呢?
老雁饃其實是一種消除了曖昧性的象徵食品,因為它在當地已經在形象和意義之間建立了一種習俗,即在特定的月份,街道上會出現一陣獨特的叫賣聲。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嫁的女兒們會競相奔往叫賣處,在一番討價還價後歡天喜地地奔赴父母的家園,送上雁饃,呈上孝心,其樂融融;在這一民俗事象的交往中,人們心裡都清楚這饃饃所蘊涵的意義。也就是說,這種象徵食品已經消解了曖昧性,承載著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尤其是傳承著當地維繫親情關係、表達女兒孝順之心的一種獨特的交往方式。

原料及做法

老雁饃的主料一般是精選麵粉、冬粉、韭菜、芹菜、饊子少許,雞蛋2~4個。所放佐料常有:味素、醬油、香油、辣椒麵等。但是隨著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用饃餡的內容也更豐富和營養,會選用一些精選豬肉做餡。做法是用發酵粉和面,等面發酵後,把面擀成薄厚適中的麵皮,然後放餡,用手捏成漂亮的老雁形狀,然後用兩顆黑豆作為老雁的眼睛,用剪刀給它剪出漂亮的嘴,然後用梳齒在身上按出一雙翅膀和漂亮的羽毛,再用紅色的顏料在其頭部和翅膀的兩側以及尾部點出鮮紅的圓點,最後放入蒸鍋里蒸熟即可。

形象之美

藝術必須藉助心靈的點化才能成為藝術,讓得到心靈灌注的精神理想在具體的形象中得以藝術地顯現。
首先,表現在作者對藝術形象的選擇上。之所以選擇老雁作為藝術形象,是因為它作為一種候鳥,冬季南飛後,心中依然盛滿牽掛,不忘記再次歸來的日子,並且回來後還會找原來的那個家園。以它為象徵,暗示並傳遞女兒雖然出嫁,離開生她養她的父母,但也會像老雁一樣記得每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日子。所以當地也就把女兒生動地叫做“老雁饃”或“老雁筐”,意思是有了女兒就不愁吃不到老雁饃了。
其次是它的外形之美。既然是當地人們創造出來的美食,它也就寄託了當地人對所暗示意義的形象理解。作為女兒回報恩情的食品,它就要儘可能地既美觀又實在,一可見出女兒的心靈手巧,二能見出女兒回報父母的真情實意,三可見出女兒生活的殷實,可謂一箭三雕。這三方面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整齊一律、平衡對稱方面。
老雁身上用梳齒壓出的四道羽毛的齒印,就是一種整齊一律的美。而老雁的兩隻眼睛、一雙翅膀以及用顏料點出的六處紅色圓點,則是一種平衡對稱之美,它是和整齊一律之美相關聯的。由於這兩種美屬於數量大小的定性,所以也有助於做出的饃饃在大小方面進行很好的控制,使蒸出後在外形和大小上是大致相同的,以很好地把握對父母同樣的孝心,而不會有所偏向以致引起一方的不快。當然做工越精美漂亮、做得越大、餡越豐富營養,就越能代表女兒的孝心。每年的陰曆二月二到清明前是正式送老雁饃的時日,女兒在這樣的季節里,像雁子在暖春返回北方原來的家園一樣,也要記得養育自己的父母,回去呈現上用最好的糧食做成的饃饃,並通過饃餡告知父母自己家裡生活的寬裕殷實,讓父母放心。當然,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如今女兒更多的是買老雁饃送給父母親,也同樣可以挑個兒大、餡兒多、味兒好的買,以表女兒的深情。

象徵意蘊

大雁起飛前,往往群集在一起開“預備會議”。然後,由老雁帶頭前飛,像是“隊長”在領路,幼雁排在中間,最後還是老雁壓陣,排成整齊的隊伍,古人稱之為“雁陣”。有時只只相接,酷似“人”字,有時則眾行橫空,宛如“一”字。老雁確切地說是團結的象徵。中國由於長期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安土重遷,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宗法制社會,民族的團結是以家庭的團結和睦、相親相愛為基礎的,而家庭的和睦就可以通過女兒出嫁後傳達親情的老雁饃和小雁饃這些象徵食品暗示出來。這種親情關係的溝通也不限於女兒對父母的回報,女兒也不會忘記和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弟兄,這種手足之情通過送小雁饃(也可以是龍饃,形狀像龍,或是小貓饃,形狀像貓)表達對侄子、侄女的愛。這樣老雁(和小雁、龍、貓)就充當了這個家族維繫親情、表達團結的一個象徵。“家和萬事興”、“和為貴”,一家家的和睦帶來的是國家的和平與昌盛。
順便提一下龍饃和貓饃。龍是古人模糊集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相信這個神物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龍的精神是團結凝聚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奮發開拓的精神和與天和諧的精神。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地人們在特定的日子把龍作為象徵做出美味的饃饃來給侄子、侄女,表達對後代的祝福;而貓是能避邪的動物,以它為象徵則寄託了對侄子、侄女的關愛,希望他們健康成長,無病無災。

和諧之美

當地以老雁饃為代表的具有象徵審美特徵的饃饃,不僅是人們生存智慧的寫照,也是溝通親情關係的媒介和象徵,它們已定格為一種民俗物象,通過它們所建立的人際交往方式,已打造出堅固和諧的親情關係。這其實是一種和諧之美。小而言之,女兒出嫁後,新建立一個家庭,每年定期送老雁饃給父母、侄子侄女、叔伯,這可以說是不同家庭之間的交往,他們作為獨立的家庭單元,有各自獨立的生存空間,但送老雁(或小雁、龍、貓)則是把獨立的具有差異的不同家庭協調起來的橋樑,它們把親情傳送,留下愛的溫馨。在席間吃著老雁饃和豐盛的飯菜,時而觥籌交錯、敬酒勸酒。道不盡人間天倫之樂,說不完世上親情之福。大而言之,這也是一個家族內人際關係的一種交往方式,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體的道德完善開始,以象徵食品為媒介所進行的親戚走訪和接待,有助於建立起和諧的家庭結構,進而建立和諧的社會結構,這是符合人與家庭以及社會的本質關係的,也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像這樣的象徵食品還很多,比如河南省不少地區蒸的娃娃魚(也是用面做成的一種饃饃,形狀像娃娃魚),不僅女兒可用來送給父母,也可以送給鄰里一起分享。
像這樣的象徵食品,不僅給我們帶來飽餐,也給我們帶來美的藝術享受,最重要的是它們作為一種民俗物象,傳達了當地人們的生存智慧。這樣的美食不應該隨著生活的快節奏和現代化而走向簡單化(比如蒸製時省去了餡),甚至拋棄這一習俗。相反,我們應該繼承並把它加以推廣,成為當地人的一特色傳統美食品牌。當然也可以在保持其象徵意義、外形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適當考慮改進其形象設計。此外,在繼承傳統蒸製方法外,同時用烤制的辦法,做出能被西方人所接受的麵包,從而走出國門。這樣,不僅豐富了我們國家的美食品牌,推廣了當地風俗文化,也能為當地人民帶來新的經濟成長點。讓美的元素連線你我他,讓溫馨和諧在人間慷慨地得以播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