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廟會

老子廟會

老子廟會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農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生日,每年從這天起至三月十五日,老子故里鹿邑縣老君台及太淸宮均興廟會一個月。以後朝廷對老子的祭祀非常重視,時期達到鼎盛。據《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李唐王朝認老子李耳為始祖。唐高祖李淵在武德三年以“老子廟”為太廟;唐高宗李治在乾封元年親率百官到鹿邑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二年欽封“老子祠”為“太清宮”。宋朝宋真宗趙恆在大中祥符七年親自到鹿邑朝拜老子。此外,歷代王朝也都有帝王到鹿邑親謁或派大臣拜謁老子, 給鹿邑留下很多祭文詩詞碑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子廟會
  • 節日時間:農曆二月二十五日
  • 性質: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
  • 起源時間
簡介,廟會意義,主要內容,歷屆廟會,

簡介

老子廟會起源於代,據《後漢書.桓帝本記》載,延熹八年,漢桓帝派大臣到鹿邑老子廟朝拜老子並建老子祠(《老學新探》中州古蹟1994年440頁)形成了以祭祀老子為中心的廟會活動。老子廟會興盛於唐,據新舊《唐書》記載,李唐王朝把老子李耳當作自家祖宗,唐高宗李淵武德三年(公元602年),以“老子廟”為太廟,“特起宮闕,如帝者居”。乾封元年(666)親率百官到老子廟舉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動;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欽封“老子祠”為“太清宮”。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親來朝拜。金、元、明、清歷代皇朝者有帝王親謁或派大臣拜謁。清以後雖未再有皇家祭祀,但民間祭拜,道教祭祀、李氏家族及地方官員主持的各祭祀活動從未間斷,生日廟會延續至今。
鹿邑明道宮前老子廟會盛況鹿邑明道宮前老子廟會盛況

廟會意義

老子廟會從起源至今,保留了民族、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的原生態,以其獨有的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在中國廟會文化中具有獨特性,發掘、搶救和保護老子廟會,對於擴大老子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對於傳承老子文化,豐富、完善中國廟會文化內涵,研究、推動中國廟會文化傳承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珍具有重要作用。為弘揚老子文化,宣傳老子故里,打好老子品牌,豐富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於2006年3月14(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時隔兩千餘年宏大的唐代皇家祭祀老子大典在河南鹿邑縣明道宮前再現,從即日起,老子廟會正式恢復。 恢復老子廟會,是鹿邑縣老子文化系列開放活動的內容之一,在廟會期間,除了祭祀老子大典,還舉行了老子銅像開光、世界各地李氏宗親龐大代表團祭祀尋根等大型祭祀活動,再現尋根謁祖盛況。 如今已成功舉辦數屆老子廟會,每屆老子廟會都吸引眾多遊客和海內外道教信徒前來觀光拜謁,首屆老子廟會遊客超過30萬人,對推動老子文化的傳承和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要內容

老子早期生活和活動的區域基本是陳、楚文化區。這個地方的原生文化應該屬東夷文化區,這個文化區的特點之一就是非常重視祭祀活動。“陳風好巫,楚人信鬼”,《詩經》中的《宛丘》 就是表現陳地典型祭祀場面的詩歌,鄭玄解釋說:“大姬無子, 好巫覡,祈禱鬼神歌舞之樂,民俗化而為之。”
老子廟會
鹿邑老子的誕生地,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特色鮮明的民俗活動,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民間傳說是他的誕生日,以太清宮為中心形成拜祀的高潮,慶賀他的出世;每年的正月十 五日,民間傳說是他得道成仙的日子,以老君台(升仙台)為中心形成祭祀的高潮,紀念他的升仙。正月十五至二月十六日期間,鹿邑民眾舉行盛大的廟會,表達對這位聖賢的敬愛,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老君傳說、老子打鐵舞、老君戲、老君聖歌、老君拳、老君刀、老君棒等;順應而生出種類繁多的商貿產品如老君麻花、老君麻片、李耳石磨香油、老君帽、老君媽糊以及各種各樣的老君社、老君會,與各種相關老子祭祀拜祀的禮儀、禁忌、 祖先崇拜等具體生動的民俗生活內容。尤為熱鬧的是進入農曆二月,屆時,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數百萬香客遊人紛紛朝老,形成規模盛大的古廟會。
流傳於民間及廟會關於老子的出生和成仙,有許多傳說,當地最廣為人知的是老子的母親理氏是天上的仙女下凡,理氏挎著小籃來到村頭河邊洗衣服時,發現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又飢又渴,就把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出乎意料的是,她從此就有了身孕。81年後初春的一天,理氏生下老子,然後隨著一道閃電划過,九條青龍化著傾盆大雨,為老子沐浴淨身,從此在他出生的地方,就留下了九口神井。沐浴後的男孩白眉白髮,天生一副小老頭的模樣,理氏給他取名“老子”。  老子長生不死、成仙得道的傳說是人們欽佩敬仰老子心境的反映,相傳老子在孔子來苦問禮之後,即在縣城東北隅飛升。一氣化三清,飛升三十三層天,居住恨天兜率宮,主宰三界道務, 成為道教始祖、歷代帝王的老師,每次家鄉大劫,老子都降臨鹿邑消災祛難。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老子廟會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性質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在老子廟會太清宮後宮“娃娃殿" 展現出來,以一根繩拴住祈子的性別,寄託無限美好的願望。  老子廟會祭祀活動中最為人注目的當數老子打鐵舞。打鐵舞起源於五代、北宋年間,是勞動人民安居樂業的產物,體現了老子在人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所有在鹿邑境內的打鐵人對老子都有一種特殊的敬重之意。相傳該舞是老子在抗擊外寇造爐打鐵時形成的,後來當地民眾就當時打鐵的動作創作了該舞,經過歷代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民間舞蹈,舞蹈的主體動作突出了 “打”,雙手做的是拍打動作。“一打鐵,二打鋼,三打抹鐮四打槍;五生火,六篩炭,七打錘,八打箭;九打一個月牙斧, 十打一個金剛鑽。” 口裡唱的是打鐵歌謠,形象地表現了傳說中老子制爐打鐵為民造福的景象和人們的崇敬之情。此舞粗獷詼諧風趣,滑稽而不庸俗。晚上,人們在曠野上點燃火把,進行悠火把活動,悠一圈代表一個太平年,表達人們祈盼老君爺能給家鄉帶來平安的美好願望。
來自淮陽的香客來自淮陽的香客
早期老子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老子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同時又增加了娛樂性活動。市有坐商、行商及流動小販,白天開市,不做夜市生意。與買賣相應的,則有文化娛樂表演。廟會規劃有節目匯演區、特色小吃區、產品展示區、祭拜用品區、小商品區、兒童玩具商品區、老學研究區、兒童遊樂專區、伐貨區、農用商品區、土特產區、家禽交易區。分別在廟會四頭唱四台大戲,另安排有套閣、搖彩、飛車、馴獸、雜技、魔術等民間絕活絕技;有觀相的、搖卦的、牽駱駝的、鳥叨卦的、 勸世義的民間習俗;盤鼓、腰鼓、舞龍、舞獅、二仙盤道、打鐵舞、擔經挑、高蹺、戲曲、琴書、墜子書等民俗藝術表演把廟會聲勢推向一個又一個髙潮。地方小吃香氣撲鼻,有包子、燒餅、 雜燴湯、糊辣湯、肉餃、豆沫、豌豆餡、肉包子、糟魚、五香雞、滷雞、滷肉、鴨蛋、麻花、油條、油茶、散子、涼粉、涼皮等,不一而足,風味各異,煞是誘人。

歷屆廟會

鹿邑縣老子廟會將於2013年3月26日(農曆二月十五)至4月24日(農曆三月十五)在鹿邑明道宮景區和太清宮景區舉辦。本屆老子生日廟會將按“民間主辦、政府指導”的方式,以傳統民俗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全面展示老子故里鹿邑的道家文化、民俗文化和活躍城鄉居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此屆廟會將以“弘揚老子文化,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主題,將在明道宮、太清宮、弘道苑廣場、老子文化十里長廊等地組織開展一系列創意新穎、內容豐富的活動。其中涵蓋了紀念老子誕辰2584周年拜祭大典、“大道西行-豫陝逍遙遊、走進鹿邑,走進老子——中原公益文化沙龍、老子文化大講堂、書畫作品展、文體活動、民間藝術展演、名優特商品展、我說《道德經》”等九項主題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