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興紹酒醬園

老同興紹酒醬園,上海老字號醬油店,1937年創建,老同興在湖北沙市的總店前身名為同興醬園,老闆叫應祥煥,店址在沙市中山路的東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同興紹酒醬園
  • 創建:1937年
  • 地點:沙市中山路的東端
  • 前身:同興醬園
發展過程,經營措施,在內部管理方面,在生產工藝方面,在業務經營方面,老同興紹酒醬園與“金雞牌”醬油,創始,建園經過,發展,業績,

發展過程

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依稀記得,上海的老大沽路曾有一家老同興醬園,附近居民沽酒打油、購買日用調味醬料等都愛往那裡跑。當時開醬園的多半是小本買賣,可這家醬園卻是非同一般,它的"連鎖店"分布全國各地,上海只是其中的一家分店,它的總店設在湖北沙市。
老同興在湖北沙市的總店前身名為同興醬園,老闆叫應祥煥,店址在沙市中山路的東端。
20世紀30年代中期,因江漢平原連年遭受水災,造成災民無數,市場凋敝,沙市的工商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同興醬園也因生意蕭條,資金虧蝕過半,無法支撐下去,店主應祥煥只得將醬園折價出讓。然而,有誰願意在如此艱難的市道中接手一家瀕臨倒閉的商店呢?應祥煥苦苦思索,驀地想起了一位同鄉--上海濮元昌貨莊老闆的弟弟濮慶忠,便拜託他設法尋找受盤的下家。濮慶忠接受了應祥煥的重託,通過反覆篩選,把目標鎖定在同興醬園有500元股金的湯志軒身上。
湯志軒,浙江諸暨人,幼年喪父,家境貧困,靠母親為人幫傭求生,並隨母幫傭的主人從浙江諸暨遷到東安,後又遷到瀋陽。靠著自己的努力,他讀過7年私塾。長大成人後,他做過挑擔賣山貨的小販,省吃儉用,攢了一點錢,便於1925年與兩位同鄉集資1000元,在瀋陽盤下了一家南貨鋪,改名為"三陽春南貨鋪"。兩年後,因三人意見不合,其中兩人退股,南貨鋪遂由湯志軒獨自經營,並改名為"南稻香村"。為保證商鋪貨源充沛、質優價廉,他設法從全國各地進貨,在上海便是通過濮元昌貨莊代辦哈士蟆,從而與濮慶忠有了業務往來。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三省淪陷。湯志軒眼看日寇肆意橫行,商家已無法正常經營,為避免財產遭到更大的損失,決定將資金從瀋陽轉移到上海,並在家鄉浙江諸暨購置了60多畝地。隨後,他以上海為基地,一面依舊開拓自己的老本行南貨業,一面又把目光轉向了一個新的行業--醬園業,原因是上海當時已生產出受人歡迎的衛生醬油,這在浙江一帶成為搶手貨,湯志軒敏銳地感覺到這一行業大有可為,便準備重點進行開發。正在此時,濮慶忠受託找到湯志軒,提出要他受盤沙市同興醬園,真可謂是天緣湊巧、一拍即合。
湯志軒接受了濮慶忠的提議,決定增資改組沙市同興醬園,擴大生產經營範圍,使之重新煥發生命力。於是,他親自前往沙市,著手增資改組事宜。經過盤點,統計出了同興醬園的實際虧損數。湯志軒決定各股東以原股額實際虧損數打折增資,補齊原有的股本總額1萬元,其中他本人投股最多。股本籌齊後,湯志軒將店名改為"老同興紹酒醬園",然後正式開業。
1937年秋,日寇侵占淞滬地區,原在浙江經營海貨的許松齡因店鋪受損倒閉而逃往西南避難,途經沙市時,濮慶忠勸說他投資於沙市老同興醬園合股經營。許松齡投資2000元,與老同興賬面資產2.6萬元相加,共為2.8萬元。湯志軒將其中1.48萬元用於沙市老同興的生產經營,其餘1.32萬元則用來建立宜昌分園,跨出了向外地發展的第一步。1938年夏,股東會議決定由許松齡攜資1萬元,到湖南常德設立分園,接著又在沅陵開設分園。不久,湯志軒撥款在四川萬縣與人合夥設立分園和一家紹酒廠,並委任濮慶忠為萬縣分園經理。
1938年11月後,湯志軒、許松齡等經商議從沙市、宜昌、常德、沅陵等分園中各抽部分資金,籌款3.15萬元,建立了老同興昆明分園,由許松齡任經理。1940年6月,沙市、宜昌相繼淪陷,湯志軒便西上重慶籌組分園,集沙、宜兩園所出資金和各人新增投資共11萬元,開設了老同興系統中資本最雄厚的重慶分園。後來,他們以重慶分園增值和撥付的資金,又先後在四川的成都、宜賓、樂山、自流井、內江、涪陵和湖北恩施建立了7個分園。由於經營得法,老同興此後又在四川的巴東、雅安;雲南的曲靖、楚雄、樂豐、祥雲;貴州的貴陽、遵義;湖南的衡陽和廣東的曲江先後設立分園。至此,老同興醬園在大西南各地已設立20餘家分園,聲名鵲起,"老同興"牌號已為許多人所熟知。
抗戰勝利後,湯志軒等又籌劃向東南沿海各地發展。先是在上海老大沽路設立分園,又在上海閘北購地建廠。1946年,又在南京、長沙、南昌、漢口等地設立分園。就這樣,從1935年老同興醬園初建到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湯志軒等人利用抗戰這一特定歷史條件,將一個原本股金僅1萬元的沙市老同興醬園,發展成為擁有30家分園、職工總人數842人、資金總額達214萬銀元的企業群體。
然而,這30家分園雖然名義上分屬重慶的湯志軒、昆明的許松齡兩大派系及萬縣的濮慶忠這一得力支系,但實際上都是各自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由於當時反動勢力的壓榨和貨幣惡性貶值的打擊,不少分園因無法維持而關門倒閉,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僅剩下昆明、重慶、貴陽、上海、萬縣、成都、長沙、沙市、宜昌、漢口等18家分園。解放以後,這18家醬園在1956年分別走上公私合營之路,為我國調味品釀造工業作出新的貢獻。

經營措施

老同興醬園開業後,湯志軒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調整和創新,主要從醬園的內部管理、生產工藝和業務經營三個方面入手。

在內部管理方面

他首先作了人事調整,委任自己信得過的濮慶忠為助理經理,並分別從上海、浙江、安東調來6位掌作師傅和掌柜先生,組成以"下江班"為核心的嫡系班子,從而保證自己的管理措施能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由上至下嚴格貫徹執行他親自製定的"只有店管人,沒有人管店"的治店方針。湯志軒還經常到櫃檯和作坊,找那些具有一技之長的師傅談心、聊天,常常給施一些小恩小惠,以此籠絡人心和掌握信息。其次,他制定了利潤分配辦法:股息按年利率1分2厘;盈餘按純利作十成分配,即股東六成、經理一成、職工三成,如業務發達需增加經理時,則分0.6成,在職工三成內扣除。根據總的分配原則,確定職員的月薪為:經理40元、掌作師傅(掌柜先生)28元、師傅16元、店員14元、雜什工10元、學徒4元至8元,以實物折算。

在生產工藝方面

,老同興引進了上海醬油釀製新工藝。當時沙市幾家大醬園仍然採用傳統的曬醬抽油工藝,因其從投料制醅到製成醬油的生產過程需半年以上,故俗稱"伏醬秋油"。這種醬油顏色輕淡,還需要用糖稀炒製成醬色後兌入醬油中,因而口感有些苦澀並帶焦糊味。而老同興採用從上海學來的新工藝,運用烘曬相結合的辦法,縮短了醬醅發酵周期,採用壓榨取油的新辦法。雖然仍要以糖稀增加醬油顏色,但採取煮而不炒的方法,並增加適量防腐沙利粉,既增加了醬色,又無苦澀焦糊味,而且不易生霉。運用這種新工藝,使生產周期縮短了一半,而且產量高、質量好,效益也大大提高。

在業務經營方面

,主要採取了三項措施。
第一是整修門面、裝潢店堂,使門面煥然一新,讓顧客一進門就留下良好印象。他還從江浙運來許多上面寫著"老"或"泰"等字樣的大紹酒罈子,堆在店堂里,以示本店生意興隆,通達四海,讓顧客增強信任感。
第二是加強產品的宣傳力度,擴大產品的銷售渠道。老同興醬園派出許多推銷員,攜帶印製精美的廣告圖片,實行"定點、定量、定責、定酬"的"四定"辦法,分別到沙市附近的石首、藕池、華容、公安、郝穴、松滋、河溶等縣、鎮推銷產品,同時讓這些地方的經銷店按零售價8折計酬進行試銷,很快使產品打開了銷路,許多試銷戶成為定點戶,有的甚至成為經銷店或代銷店。
第三是努力占領市內銷售市場。老同興醬園開業後門庭若市,不久又在中山路西段七里廟增設了一個門市部,還將一首人人熟知的唐詩改寫為:"春節時期雨雪飛,路上往來不斷人。借問醬油誰家好?七里廟前老同興",並印為小傳單在大街小巷張貼和散發。此外,醬園還派出許多膠輪手推車流動售貨,打著"上海衛生醬油"的布招牌,走街串巷,向居民推銷自產的"金雞牌"衛生醬油。同時,還派出專人到各餐館、號棧推銷,許以九五折計價的優惠。為爭取更多的生意上門,老同興醬園除經銷自產商品外,還兼營紹興酒、雜貨和各地名特醬製品,使顧客到這裡可以有更多的品種選購。
這些措施很快就收到了成效:在短短的兩年之內,老同興醬園的產量和銷售利潤就躍居當時沙市19家醬園之首,利潤是開業初期股本總額1萬元的2.6倍。
附:

老同興紹酒醬園與“金雞牌”醬油

約在六十年前,不僅老漢正街居民,全漢口居民日常所用的醬油最受歡迎的便是老同興醬園的“金雞牌”醬油。老同興紹酒醬園無地址在漢正街附近的五彩七巷,和前身是同興醬園。“金雞牌”醬油的生產與打開銷路的經歷是頗耐人尋味的。

創始

老同興紹酒醬園的創始人是浙江諸暨人湯志軒,原在瀋陽和安東(今丹東市)經營雜貨店和醬園。“九一八”事變後,他感到東北地區在日本侵略軍統治下,企業難以生存,便到上海與其摯友濮慶忠商議,轉資關內,另圖發展。乃於1935年將濮慶忠原在沙市與人合資經營的同興醬園接收過來,改名上海老同興紹酒醬園,就原址重新開業。抗日戰爭期間,西遷人口日眾,對酒、醬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湯、濮等即利用此有利條件,逐步擴展業務建立分園。新中國成立前夕,已先後發展了30家,漢口老同興紹酒醬園即為其中之一。

建園經過

提起老同興紹酒醬園的建園經過,要回溯到四十年代。在1946年,濮慶忠將原設於湖北恩施的上海老同興紹酒醬園關閉,並由萬縣上海老同興紹酒醬園撥出部分資金,派李國治等來漢籌建新園。當時適有徐華林、王舒琳在漢口五彩七巷經營的同興醬園,由於股東意見不和,無意繼續經營,於是李國治以2000銀元將該園廠房設備全部盤進,改名上海老同興紹酒醬園,股鎦金總額為舊法幣7200萬元(約合9萬銀元),分為576股,李國治認250股,投資法幣3125萬元,並成立董事會,議定各項章程,由李國治任經理,謝萬生與李國楨任副經理。經過填土平地,維修房屋,增添生產設備,於1946年6月正式開業。該園除就五彩七巷園址進行釀造生產以外,還先後在園前的鋪面和花樓街以及武昌民主路增設三個批零兼營的門市部(民主路門市部設有簡易生產設備)。由於經營得法,業務蒸蒸日上,產品暢銷,並能與當時的浙幫五和、老順泰、老鼎興、大陸等四家醬園開展五雄爭霸,而且位列全行業之首。

發展

老同興名為紹酒醬園,實際以生產醬油為主,紹酒多由重慶等地兄弟廠運來銷售。本園所產紹酒每年不過600壇,約3萬斤左右,而醬油年產量達180萬斤以上下,占全行業總產量70-80%。至於醬品、醬菜、腐乳等品種僅為配備花色,適應門市部零售需要,產量都很小。腐乳年產1000壇左右,系購進乳胚加工。醬品每年僅產三四萬斤,醬菜年產量不足1萬斤,食醋總產量亦僅2萬斤左右。由於醬油為該園主要的大宗產品,而且利潤較大,所以該園異常重視醬油的產量和質量。1946年開業時,主要生產設備醬缸為500口,後增為600口;木榨9部,後增為15部。採用烘曬結合,榨醬取油分級配製新法配製醬油。此種釀造方法具有生產周期短、出油率高的優點,是在市場上開展業務競爭的有力支柱。同時為突出金雞牌瓶裝醬油的地位,申請工商管理部門以“金雞”為註冊商標。精工細作提高鮮度,並加入化學防腐劑,以防止醬油生霉。他們為創名牌、保名牌,首先從慎選原料入手。黃豆選用皮薄、漿足的品種,配料中不用腳鹽、礦鹽,而用川鹽和海鹽。在配製方法上,按不同等級醬油,用不同西方,決不粗製濫造。當時武漢本幫醬園,每百斤黃豆拌合麵粉20斤,泊幫醬園拌合50斤,因此所釀成的醬油不僅濃度大而且鹹中帶甜。生產過程雖與其他浙幫醬園同樣採用烘曬結合、榨醬取油的新方法,但該園認真操作,合理配料,他們配成的六個等級,是以雙套醬油為基礎,加以不同比例的甜麵醬和雙缸醬。揚一、地、三級中有不合質量要求者,即作為散裝醬油,決不裝瓶出售。為了保證醬油鮮度,購得日本所產鮮度表一個,對每批所產醬油進行檢驗,必須達到42度方能裝瓶出售。而當時其他醬園所產的瓶裝醬油僅有35度左右。因此金雞牌瓶裝醬油高出他廠一籌,被消費者稱讚為“色濃味鮮”,富有醬香的好醬油”。
老同興的管理人員不多,除經理、副經理分工掌管全園行政事務外,設有內外賬房三人,其餘人員多為直接或間接參加生產的工人,少數為推銷員和營業員。生產方面設有正副“把作”,負責安排全園生產,組織調動工人進行各種生產事宜,督促檢查產品質量,並按銷售情況調撥產品或安排發運。把作有職有權,不僅管理全園生產,並能向經理提出意見,對全園工人予以獎懲,甚至予以解僱。此外還設有店規,用以管理職工,被告人盡其用,絕無閒員。在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和包裝管理方面,均訂有一套辦法,做到職責分明,有章可循。
在銷售上以多種方法開展競爭,除充分利用三個門市部銷售陣地外,還建立不少經銷外或代銷店,擴大銷售網,便利購方,甚至直接送貨到消費者手中。為武威銷路,他們採取對業務員被告多銷多得的提成工資制。業務員的工資報酬,系按推銷金額5-%提成,最高達7.5%。在一般情況下,業務員每人每月可得百餘元,被告提成工資制,對刺激業務員積極開展推銷工作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老同興重視廣告宣傳,特地指派職工一人,負責運用各種形式,辦理廣告宣傳:在報告上刊登巨幅廣告,在街頭張貼廣告,發運萵苣作口頭宣傳。為了突出金雞牌醬油,解放後曾在商標上印出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獎狀,並標出“武漢唯一”的字樣。同時在店堂內陳列大型木雕金雞一隻。此外還不時舉行大減價,各門市部弄清時,就大肆刊登廣告,被告優惠,買一贈一。這些廣告宣傳,對擴大產品銷售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業績

1949年武漢解放後,老同興紹酒醬園繼續經營,李國治仍擔任該園經理,主持全園業務。他們正確執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有力地調動了勞資雙方的經營生產積極性。加之城鄉運輸暢通,農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醬製品銷售亦隨之得到擴展,因而已譽滿城鄉的金雞牌醬油更加暢銷。1950年參加武漢市工業品展覽會,曾獲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獎狀。此後又參加中南地區土特產會,亦獲得好評。公私合營以後,經政府批准,該園與原設於橋口區的五和、大陸、復昶、四美等九家醬園合併組成武漢市公私合營老同興醬品廠,原老同興醬園經理李國治、原大陸醬園經理王榮奎均擔任該廠副經理。幾家醬園合併以後,通過逐步更新改造,生產與經營不斷擴大。1985年所產金鉤豆瓣醬、油辣寸金蘿蔔,榮獲市優質產品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