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堂會

老北京堂會是過去老北京人辦生日等活動時,為增加喜慶氣氛、招待來賀的親友辦的,主要是請藝人們演些戲曲節目,老北京人謂之“玩藝兒”。相聲作品中有一部《找堂會》描述了堂會的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北京堂會
  • 起源:清朝前期
  • 盛行時期:清朝中後期
  • 主要內容:京劇,地方戲等
堂會的起源,堂會的種類,堂會上的劇目,堂會的由來,

堂會的起源

堂會起源很早,在中國戲曲誕生之前,官民上下即有類似的演出活動,但堂會的稱謂則約在清中後期才逐漸被梨園界人士叫開。“堂會”一詞是藝人自我命名、自我叫開的,並非行外人、局外人給強加的。

堂會的種類

慶祝結婚的堂會、慶祝小孩出生的彌月堂會、壽慶堂會、慶祝喬遷的堂會等等。

堂會上的劇目

從劇種上來分,有京劇、地方戲(如河北梆子)、皮影戲、全堂八角鼓、什樣雜耍、識不閒、蓮花落等等。從演出時間來分,有演整整一天的,有從中午坐完席起至深夜一兩點鐘的。演至天亮的謂之“全包”堂會,演半天或只演一晚上的謂之“分包”堂會。

堂會的由來

堂會並不是什麼“官俗”,它不是從封建時代國家典制脫穎出來的,堂會乃是地地道道的民俗。當年,民俗官用是一種普遍現象,這正是民俗得以“合法”流傳的條件。堂會也不是有錢有勢人家的專利品,也就是說,堂會不是什麼資產階級、官僚階層才能舉辦的活動。有人說,在喜壽事上辦堂會是富人的舉動,但這並不是絕對的,雖然辦堂會會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但民間的喜壽慶典一向是富有富的辦法,窮有窮的辦法。
作為堂會來講,富戶唱大戲(京劇、崑曲),小康之家唱小戲(評戲、河北梆子)或大鼓、單弦加上雜技,謂之“什樣雜耍”,中下等的平民階層唱十不閒———蓮花落或演場影戲,貧苦市民則可以從街頭請兩位盲人,唱上半天小曲。所有這些通稱為“堂會”。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來渲染、烘托喜慶氣氛,為被祝賀者討“口彩”、取吉利。其次是招待前來祝賀的親友,讓他們盡情娛樂,對他們的盛情表示答謝,以敦睦感情,以利於日後在事業上共同開拓進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