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鉸子(非物質文化遺產)

翻山鉸子(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發源於川東北平昌縣西興、龍崗一帶,流傳於大巴山區達州市、巴中市、南充市所轄部分縣(市、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據傳,它是由清鹹豐年間達縣石橋鎮的民間藝人馮白仁首創的,歷經五代傳承,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了。鹹豐年間,石橋著名藝人馮白仁的雜耍班子,經常在達縣的一些鄉場上表演雜技。一次,馮將一根紅布帶子系在手中的兩面釵子上,一手固定一釵,一手甩另一釵打擊固定釵子,從不同方位、角度擊打,以擊中為準。

《翻山鉸子》是一種揮舞和擊打鉸子(銅質小鑔)的男子舞蹈。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記載,四川傳統民間舞有39種85個節目。《翻山鉸子》就是其中之一,並經平昌縣挖掘整理,成功申報翻山鉸子舞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6月7日,翻山鉸子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翻山鉸子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 申報地區:四川省平昌縣
  • 遺產編號:Ⅲ-55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表演動作,基本動作,動率特徵,傳承發展,歷史價值,特色代表,行規,

歷史沿革

建國前,主要分布在平昌縣的西興、響灘、白衣和相鄰的營山縣老林、雙河一帶。建國後,逐漸擴展到鄰近的渠縣、通江、南江、巴中等地。
《翻山餃子》約源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平昌和營山兩地已有《翻山鉸子》的活動,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
翻山鉸子

風格特色

表演動作

由於技巧性強,一般以單人表演為主,以後發展了雙人、三人和四人等多種表演形式。
近年來回各地藝人競相創新,把在平地上的打鉸動作。
搬到方桌和長凳上去表演,並吸收融合了一些其他藝術技巧。
形成了“高台鉸子”-這一新樣式。為了有所區別,便把原在院壩、堂屋、路途等平地上表演的餃子統稱為“平地鉸子”。
在每場表演中,各種形式交替進行,使演出更加豐富多彩。
翻山鉸子的表演,藝人稱作“刷餃子“,在嗩吶和鑼鼓的伴奏聲中,鉸子手(表演者)合著節拍,揮動雙鉸,不時放長或收短鉸上所系的繩子,忽而甩過頭頂,忽而繞過腰腿翻旋飛轉,在各個不同部位擊打,展現出種種優美的舞姿和造型。動作舒展靈活、剛健粗擴,氣氛歡快,十分紅火熱鬧。深受山區人民喜愛。

基本動作

根據放長和收短鉸組做打效動作而區分為“長繩鉸”和‘短繩鉸”兩個類別。其打法,大都由打、擦、翻、轉四種方式構成,約共有四十多個動作。大多數動作都冠以形象化的名稱,如:白間亮翅、風吹楊柳、團魚曬殼、青蛙曬肚、朴地蓬花、跑馬射箭等等。

動率特徵

舞蹈的動律特徵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往復的動體、對稱的動態以及均衡的節奏。
往復的動體
《翻山鉸子》的主體動作,是舞者揮動兩面鉸子,翻來復去地擊打而舞。動作與動作之間不停頓、不間斷,形成一種循環往復式的動律。而這種特有的動律,又總是沿著“8”字形線運動,起到舞蹈動作或動作組合之間的連線、重複、變換和過渡的作用。這種在複式的動律,使舞蹈具有圓潤、流暢的美感。
對稱的動態
打鉸動作,多在左右、前後、上下等對稱位置間變換。這使舞者的體態具有明顯的對稱性特徵。如:上身的前俯後仰;腰部的左右側彎、扭轉;肩部的前後搖擺以及眼睛和頭部的來迴轉動。這種對稱性的動態,增大了動作與動作間的對比度。尤其在長繩鉸表演時,對比更為強烈,氣勢更顯得豪爽奔放。
均衡的節奏
《翻山鉸子》表演時,無論動作怎樣變化,也無論延續多久,其進行的節奏,總為中速,均勻而平穩。常常是一場表演長達二、三十分鐘,而鉸子的敲擊,始終是合著2/4的節拍,一拍一次,從容不迫。但在均衡的節奏下,動作卻時大時小,時起時伏,動靜相濟,顯示出張弛和跌宕,不但沒有單調平直的感覺,反而覺得別有情趣。

傳承發展

《翻山鉸子》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只在迷信職業行當中傳承。如:蘇興太,厥清太,聶信忠等人都曾從事過迷信職業。他們在祭神、驅邪等活動中,常常以鉸子作為法器,邊打鉸子邊作法事。在婚嫁和喪葬禮儀中,他們又是一套吹打班子,當地稱為“八仙鼓樂師”。厥清太憶述說:“解放前,吹吹?人⒔倫擁慕凶觥?八仙鼓樂師’,又叫‘大班師’。相傳起源於八仙中的韓湘子。過去,送殯、?E花轎、看墳地、大小紅白喜事,都請我們這幫人來乾。嗩?茸詠?喪房,給死人湊興嘛!那時候,鼓樂師就是吹一陣嗩?人⒁徽蠼倫印T詮?去的年代裡,由於藝人社會地位及職業的低下,加上本身“只傳本家不傳外族”等俗規的限制,《翻山鉸子》的傳承十分緩慢。它雖在祭祖娛神的同時,尚具有慶喜和娛人的一面,但因受局限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表演的人數只有一至二人;套路和動作少而簡單。形式也只有短繩鉸一種。
建國後,《翻山鉸子》以其歡快熱烈、剛健粗獷的氣質受到廣大山區人民的喜愛,它的娛樂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逐步發展成為“跳喜不跳喪-的特定形式。
在解放初期的土改中,農民們慶祝翻身時,《翻山鉸子》抒發了他們無比強烈的翻身感,曾被譽為“翻身鉸子”。經過一段時間傳播和發展,成了當地最受人喜愛的民間舞蹈,婚嫁時請鉸子隊來助興,已成為當地一種鄉俗。
因而當地有“離了和尚不念經,離了鉸子不送親”的說法。
1955年,《翻山餃子》在四川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調演中,作為川北地區特有的舞種,以其優異的技藝而獲獎,大大促進了該舞的發展。

歷史價值

兩釵相擊,樂聲更加悅耳嘹亮。後,馮到相鄰平昌、渠縣一帶表演。隨著表演次數的增多,表演技巧更加嫻熟,擊打釵子的花樣也更加繁多,連線釵子的紅布帶子不斷加長,甚至達3米多。因釵形狀與達縣農村逢年過節所吃水餃酷似,俗稱釵子為“鉸子”(餃子)。由於藝人表演擊鉸時,要揮動鉸繩,或甩過頭頂或繞過腰腿翻來覆去地敲擊,故名“翻山”(翻身),一種名叫“翻山鉸子”的民間舞蹈由此產生了。還有一說;達縣石橋一帶多山,過去山裡人在迎親送親時,總要邀請鉸子藝人領頭開路,藝人須翻山越嶺沿途擊鉸而舞,所以叫“翻山鉸子”。“翻山鉸子”在川東流傳較廣,承傳時間較久,深受人民民眾喜愛,是研究巴山風俗民情和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特色代表

此後各地紛紛建立起半專業性質的表演隊,鉸子手的人數也成倍增加。由於各地及隊與隊之間的競技和交流,使鉸子的表演技藝不斷提高。隨著長繩鉸動作和高台鉸子逐步形成和發展,各地鉸子隊逐漸出現了各自的不同風格,如平昌縣即有三個各具特色的隊:
以譚周發為代表的隊,以動作準確、優美見長;
以厥清太為代表的隊,戴著面具表演,詼諧而風趣;
以何樹恆為代表的隊,舞姿剛健,動作舒展,他的大鉸子(直徑約20厘米)表演,尤為別致。而營山縣以謝元照為代表的隊,則以大方挺拔而另樹一幟。
近年來,各地鉸子藝人廣泛收徒傳藝,精心培養了一大批十三、四歲至二十多歲的新生力量。他們天資聰敏,基本功紮實,刻意鑽研高難技藝,成績突出。
如:平昌縣的楊永明、周泊基、厥作貴,營山縣的謝世平、肖先群、羅華全等,都是一些後起之秀,他們對《翻山鉸子》的繼承和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翻山鉸子》的伴奏曲牌較多,已收集到的約有三十多首。所有曲牌均為了節拍。其中經常使用的只有一小部分,如:「花引子」、「南瓜花」、「絲瓜花」、「浪淘沙」、「長陰調」等,其餘則用於烘托氣氛。一些曲牌大同小異,或僅有個別音符有所改變。伴奏樂隊一般由嗩?紉恢煉?支,小鼓、小擦、小鑼各一個組成,曲牌可任意變換或反覆。打擊樂無獨立的曲牌,只配合喚?惹沒鶻謐唷0樽嗪臀璧富?本按中速進行,無明顯的快慢變化。
歡快的嗩吶、整齊的擊釵、漂亮的翻腕、瀟灑的甩繩……一場名為《翻山鉸子》的舞台舞日前在營山縣彩排,為作為全省唯一獲得今年全國民眾文藝工作會的入選節目預演。
據“翻山鉸子”三世弟子、今年已76歲高齡的謝元祿老人介紹,“翻山鉸子”是民間打擊樂舞蹈,以嗩吶為主奏樂器,以小銅鑼(俗稱鉸子)為道具,演員緊循甩釵的動律,上身前俯後仰,兩肩自然擺動,屈膝彈步,隨著兩釵相碰的節奏變化而舞蹈,表演中有“水漩蓮花”、“蘇秦背劍”、“白鶴閃翅”、“黃龍纏腰”、“鯉魚跳龍門”等多種舞蹈套路和特技。起源於平昌七澗岩,初傳於營山明德鄉,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

行規

“翻山鉸子”有個行規——“傳子不傳女,更不準傳外姓”,因而發展緩慢。解放後,勞動人民翻身得解放,因此“翻山鉸子”又被稱為“翻身鉸子”,“秘不外傳”的“鐵規”隨之被打破。1953年,營山縣舉行民間文藝調演,“翻山鉸子”首次被搬上舞台與全縣人民見面。1956年參加四川省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獲獎,由此聲名大噪。然而10年動亂中,“翻山鉸子”被列為四舊之一,使得這一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幾乎失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翻山鉸子”獲得新生。第四代傳人羅方京等吸收雜技藝術的一些技巧,表演從地上走向高台,出現了諸多驚險及逗趣的動作形象,深受民眾喜愛。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四川卷》以及《民間舞蹈集成·南充卷》等中都有關於“翻山鉸子”的詳細記載。但由於其舞蹈動作高難險絕,一直沒能搬上舞台。
1998年,營山縣電力公司得知“翻山鉸子”瀕臨失傳,決定拯救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從公司抽調有舞蹈基礎的員工,聘請專業演出團體的演員加盟,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演出隊伍,並斥資30餘萬元購置演出服裝、設備等。為“翻山鉸子”更利於舞台表演,在再次挖掘整理的基礎上,突破以往的創作立意和編導格局;在保留其基本舞蹈元素和明快的翻腕、甩繩擊打動作的同時,融入現代舞的元素和生活情趣;舞蹈音樂保留了最具地方特色的曲牌,利用川劇擊樂、節奏快慢的對比,樂隊與擊樂的對比,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將“翻山鉸子”提高到新境界。1999年,“翻山鉸子”在成都參加匯報演出,獲得特等獎。次年9月,以“翻山鉸子”為原型整理創作的舞台舞《鉸子情》再次出征全省舞蹈大賽,一舉奪得創作、表演三等獎和組織獎。在四川省2001年新年茶話會上,“翻山鉸子”博得在座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讚譽。今年3月4日,在成都舉行的全省聲樂舞蹈大賽中,“翻山鉸子”再次獲得表演銀獎、創作銀獎。
隨著“翻山鉸子”的聲名鵲起,營山縣的“翻山鉸子”民間演出隊伍如今已發展到10多支,成為該縣民眾文體健身活動、企業文化建設和學校藝體教育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同時,該縣把“鉸子文化”與旅遊工作結合起來,在旅遊風景區進行特色表演,吸引了大批遊客慕名而來,由此成為營山創建省級文化先進縣和全國民間藝術特色之鄉的一張“王牌”。
據悉,“翻山鉸子”已作為全省推薦參加即將在京召開的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舞蹈類競賽節目之一。我市同時還有閬中的曲藝作品《送古董》入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