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鄉

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鄉

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鄉位於寧蒗彝族自治縣城西北54公里,鄉政府駐地位於縣城西北54公里,海拔2240米。西以金沙江為界,與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鳴音、寶山隔江相望,總面積6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267畝,轄6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居住有僳傈、普米、彝、漢、藏等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寧蒗彝族自治縣
  • 政府駐地:縣城西北54公里
  • 電話區號:0888
  • 郵政區碼:674300
  • 地理位置寧蒗彝族自治縣城西北54公里
  • 面積:617.6平方公里
  • 人口:約1.5萬
  • 車牌代碼:雲P
概況,地理位置,設施,發展,農村經濟,歷史前沿,文化教育,

概況

地理位置

本鄉最高海拔4510.3米,最低海拔1600米,山高谷深,高差懸殊很大,呈立體型氣候,可謂“一山有四季,隔里不同天”。江邊河谷地逞,

設施

通過多年建設,截止2006年底,全鄉6個村委會全部通公路,4個行政村通電,絕大部分自然村通水、電、路、電視、電訊,全鄉有1661戶通自來水,有45戶飲用井水,有128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38%。有2179戶通電,有13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124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4.3%、38.8%和36.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728戶(分別占總數的33.5%和21.5%)。縣到鄉已通路,進鄉道路為彈石路,建有集貿市場1個,全鄉擁有汽車34輛,拖拉機84輛,機車45輛,農用車17輛,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7582畝,有效灌溉率為43.1%,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124.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
水庫水庫
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26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有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8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發展

農村經濟

該鄉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107.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82.7萬元,占總收入的41.9%;畜牧業收入681.9萬元,占總收入的32.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979頭,肉牛1598頭,肉羊3014頭);林業收入255.3萬元,占總收入的12.1%;二、三產業收入288.5萬元,占總收入的13.6%;工資性收入30.63萬元,占總收入的1.5%。農民人均純收入90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0.6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41人,占勞動力的1.6%,在省內務工90人,到省外務工51人。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半山區,主產玉米、小麥、蕎子。高寒區,主產蕎子、燕麥、馬鈴薯。是本縣的主要產糧區之一。建有蓄水143萬立方米的翠玉水庫,興修東西兩條灌渠,10條水溝,有效灌溉面積9024畝。出產貝母、蟲草、五味子、茯苓等多種野生藥材,還盛產黃果、核桃。
優質花椒優質花椒

歷史前沿

民國時屬八翠鄉。建國後1950年屬八翠區。1951年劃二區(紅橋區)。1958年成立翠培公社。1962年又劃屬紅橋區。1984年增設翠依區。1987年改為翠玉僳傈族普米族鄉至今。

文化教育

2010年全鄉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發展。一是普九成果得到鞏固。通過落實責任勸學、扶貧助學、依法保學等控流措施,全鄉業務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輟學率得到控制,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國中在校學生鞏固率為 98.5%。辦學規模和教育質量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我鄉中考捷報頻傳,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600分以上的學生達9人,創下了我鄉歷年來600分上線人數之最,550分以上達22人。上高中錄取線達84人,升學率達61%。為鄉級中學第一。二是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全面貫徹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針,規範管理、重點扶持,民辦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全鄉國小轄24個校點,其中有8所完小,一師一校校點11所,共有10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56人,在職教師90人。三是教師素質有新的提高,過去的一年是教師素質大大增強的一年。一是教師培訓工作得到不斷強化,不斷健全和改進教師繼續培訓提高制度,改善了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和學科結構,提升了教師隊伍素質,為提高全鄉教育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該鎮中心學校全景該鎮中心學校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