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寺

翠屏寺

翠屏寺肇基於吳赤烏三年,為天台高僧周祥所開,至晉隋唐有十里翠屏寺之稱,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六十六年歷史。翠屏寺位於天台山南部九龍山麓,九峰環拱,葛玄坑、龍鬚坑雙澗瑩繞,景色清幽,原離塵擾,是堪比世外桃源的天然道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翠屏寺
  • 地理位置:天台山南部九龍山麓
  • 海拔:390米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
在天台山的詩文中,“翠屏”出現許多處,有的是泛指那些翠色如屏的山峰,有的則是實有的地名。天台稱作“翠屏”的地名有兩處,一處是環抱桐柏宮九峰之一的翠屏峰,一處是天台南山的翠屏寺。
南山的東嶺與西嶺相距十多里,翠峰環抱,地勢平緩,田疇平展,在兩嶺之間有一條古道,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條古道還是很熱鬧,因為西嶺西邊的狀塘、崔岙、祥和等地歸南山區管轄,而南山區政府、區中學就設在東嶺的前楊村。西嶺這邊的村幹部開會、孩子上學都要經過這裡。翠屏寺就在古道的北面,故至晉隋唐有“十里翠屏”之說。
翠屏寺
據明代傳燈大師的《天台山方外志》記載,早在三國吳赤烏年間,也就是公元239年至253年,距今已有1760多年前,有一位稱“周禪師”(天台高僧周祥)的僧人在此禪居。當時在連綿數百里的天台山,只有東邊的一座“清化寺”。
唐代乾符二年(875),周禪師禪居的地方開始建庵,始建者是誰?沒有記載,以山如屏而得名“翠屏庵”。唐開元年間,翠屏寺梵域莊嚴,殿宇樓閣數以千計,為世所重,成為江南第一大道場,千僧雲集,五佰羅漢親臨,歷代帝王多有欽賜。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改名“淨安院”。清初,淨安院改名“翠屏寺”。清乾隆皇帝曾御題“翠峰皇法輪之塔”。
宋代的“淨安院”(也就是翠屏寺)是一座富庶一方的大寺院,據《嘉定赤城志》記載,當時擁有田706畝,地182畝,山1024畝。
寺院所處之地為天台山南部九龍山麓,九峰環拱,葛玄坑、龍鬚坑雙澗瑩繞,景色清幽,遠離塵擾,在明朝時期正式成為天台宗的道場。
翠屏寺
翠屏寺所在地翠屏山海拔694.3米,寺址海拔390米,四面環山,中間地段平坦,氣候溫和,自然生態環境優越。翠屏峽谷,地處翠屏山與幸福水庫之間,是天台六大峽谷之一。翠屏山山水秀萃,雙坑溪水傳流,平疇沃衍,南山蜿蜒,如展屏障。人居其間,出入煙霞,但知林泉之樂,而不見塵俗之氣,是堪比世外桃源的天然道場。
趙師秀(宋太祖八世孫,“永嘉四靈”之一)曾提《翠屏寺詩》云:
石岩看不見,翠色自重重。
春雨生松葉,山風響鐵鐘。
碑頑工廢墨,草嫩綠添茸。
住院吳僧老,相迎依舊逢。
與許多天台的古剎遺址變遷的命運一樣。以前的翠屏寺,卻成了今天的“翠屏村”。村子就建在寺址上,有130多戶,為楊姓、陳姓,磚木結構的房屋、院落,與當年的翠屏寺朝向一樣,均是坐北朝南,翠屏坑日夜不停地流過村前。
翠屏寺
翠屏寺何年消失,史書上沒有確切記載。民國陳甲林編撰《天台山遊覽志》記“翠屏寺,已久成墟墓也”,推算最遲的毀亡時間也在清代中期。翠屏寺村中最年長的老人,也沒見過當年的寺僧。據傳昔日輝煌的翠屏寺毀於三次大火,在老人們的印象中,翠屏寺的大殿僅存一些殘牆,方方的殿基上還留有石砌的台座。殿基的一角有一口水井,從翠屏坑向北有一寬寬的台階,上去不遠,就是當年翠屏寺的山門。
如今在石砌的坑壩中,可以找出許多當年寺院的蓮花石礅、石礎。翠屏村的東邊有一座石拱橋,稱“水口橋”。“水口”的意思是從此橋出去,就是村外了。橋頭立一橋碑,上刻著“民國十七年建”。
在近18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一代代翠屏寺寺僧,執守著這一片寧靜的山水,演繹著佛教的一分榮光。在天台山的史志中,關於翠屏寺的寺僧,沒有留下多少筆墨。
唐大中年間,一位老禪師悄悄來到翠屏寺,閉門不出。一年後,使者端著朝廷的紫衣來到翠屏寺,老禪師仍沒出門接受。此時,寺僧們才恍然大悟,這位便是國清寺的清觀禪師。這位16歲在國清出家的僧人,經歷了“會昌毀佛”的劫難。唐大中年間,為重興國清寺,他赴京都,請回了大鐘、藏經。唐大中七年,天下大旱。清觀禪師將寺中的糧食盡施百姓,並命寺僧們遊方乞食。他自己則在禪室里跏趺入定,一直到翌年地里谷熟時才出關。台州的杜州牧將清觀的事跡奏請朝廷,故有賞賜紫衣的一幕。
翠屏寺
山門外原有一棵高高的古榧樹,軀幹粗壯,枝葉濃密。這棵榧樹有多少年,沒人知道。1957年夏天,一個炸雷擊中了古榧樹,樹枝燃起了火,火光沖天。一場暴雨傾盆而下,大雨過後,古榧樹就漸漸枯萎了。
古榧樹沒有了,翠屏村的人並沒有覺得有什麼遺憾。四十年後,一個夏天的中午,陽光正燦,村里人正要端起飯碗,兩位戴眼鏡的僧人來到這裡,因為時常有僧人來到這裡尋古,村里人也沒在意。
翠屏寺
僧人從包里掏出一幅圖,邊走邊看。村民們有些奇怪,迎上前去,只見僧人手裡拿著一張示意圖,仔細一看,正是翠屏寺的伽藍示意圖,僧人告訴村民,這張圖是從日本帶回來的。他們也正是憑著這幅圖追尋到這裡。圖上顯目地標著山門口有一棵古榧樹。年紀大的村民忙說,這棵榧樹三十年前就遭雷劈了, 沒有了。二位僧人神色有些驚異,顯然對這一答案不太滿意。村民們又解釋說,你看,這圖上的一口井還在,隨後就將他們帶到古井旁。這是一口方井,村民們正用竹竿勾拎上一桶水,清水在桶里蕩漾著水波。僧人問:“這水還能喝嗎?”村民點點頭,說:“我們就是喝這裡的井水。”僧人拿出缽,村民將桶里的水倒在缽中。日本為何有翠屏寺的伽藍圖?村民們至今都覺得是一個謎。有人追溯到唐代天寶年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其弟子將圖帶到日本。可是又覺得不對,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山門前的古榧樹就有了嗎?而且鑒真和尚去日本之前的確到過天台的國清寺,可也沒有記載與翠屏寺有什麼關聯,其弟子中沒有一位與翠屏寺有過一絲絲的淵源。
翠屏寺
天上白雲飄,四周的山野一片翠綠。
翠屏寺,從寺名看出這是一處山峰疊翠、綠樹掩映的佳地,就是如今來到這裡,也被眼前的那分恬靜所感嘆。群山環抱,溪流淙淙。
寺的西面有幾幢房屋,後成為一個小村,這裡曾是翠屏寺耕牛憩息的牛欄間,而得名“牛欄坑”。芭蕉村,也是因為僧人種植了大片的綠芭蕉而留下的地名。
在天台山歷代的史志中,“翠屏寺”只是寥寥數筆。在民間卻流傳著的翠屏寺傳說,都與寺僧的武功有關。如方丈師父跳在籮沿上走幾圈;或是將手指當犁鏵,讓水牛拖著在水田裡耕上幾圈。相傳,某年的正月,寺外來了一個獅子班。班裡一位武功高手背上扛著石磨,朝著大殿擲了進去,此時,殿里一位掃地小師父,將手中的掃帚一揚,就將石磨掃飛了出去。天井裡豎有一根鐵棒,武功高手一個個上去想顯擺一番,可是誰也舞不動。一位僧人見狀,上前說:“你們不肯舞,讓我來。”他脫去外衫,捋捋衣袖,一下子就將鐵棒舞開了。最後,寺僧將鐵棒拋向空中,自己在地下打了個滾,伸手穩穩接住。獅子班的人都看呆了……
翠屏寺
  
翠屏寺遺址上,蓋起了高高低低的民居,低矮的泥屋與青磚的樓房,相互映襯,村後的山上,樹木不是很茂盛,不時有裸露的崖石,對面的山巒,層層疊嶂。大殿的殿基壘得很結實,至今可以看出當年的雄姿。只是殿址上已經開墾出一片肥沃的土地,長著一片又密又盛的莊稼。翠屏坑不停流淌著,離坑不遠是一片淺淺的水塘,長著一塊塊翠翠的荷葉,幾枝荷花迎風搖曳。
翠屏寺
1958年,翠屏村在村前蓋了一幢二層四合院,大門朝東,院內建有戲台,戲台對面是大廳,左右兩邊為二層廂房。這是生產隊的集體屋。上世紀九十年代,翠屏寺修復開始有聲響,翠屏寺修復委員會成立,說是外面某一大檀越,願出資修復。新昌大佛寺方丈悟道法師題寫大門的匾額。時不時有人趕到這裡尋覓翠屏寺的古蹟。
翠屏寺
2004年2月原翠屏寺法人代表翁敬周先生成立天台山翠屏寺籌建委員會,申請改建翠屏寺,萬事開頭難,雖然大家眾志成城,籌備工作依然是障礙重重,委員會先後延請國內外數位大德僧前來住持恢復,由於因緣不具足,十年來一直進展無望。
直到2013年10月,翁敬周先生和籌建委員會全體成員,一致決定敬邀天台山雪相法師前來住持恢復翠屏寺日常事務,重建工作方才有所進展。雪相法師畢業於天台山佛學院,他來到這座有著近1800多年歷史的古剎,承擔起延續法脈的重任。
翠屏寺
自雪相法師決定主持重建寺廟以來,一次次親自上山與村民協商。全體村民和各位代表非常尊敬師父,一致承諾將16間社屋無償供給寺廟使用,並擁護法師建設寺廟。
2014年5月11日翠屏寺老屋重建開工,8月11日(農曆七月十六)雪相法師正式入住翠屏寺,期間正好3個月整。為了能將護持者的捐款用在實處,讓其獲得最大的利益,法師和參與建設的善信按最節約成本的原則,自己買料,身心立行,悉心規劃老屋的重建工作。目前翠屏寺已初步“舊貌換新顏”。
翠屏寺
(翠屏寺歷史介紹部分來源於:2015-8-3孫明輝 台州資訊 中國天台新聞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