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侯

官名。西域烏孫、大月氏、康居等國有此官。“翎”一作“翕”。大月氏有五翎侯,各治一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翎侯
  • 外文名:Hou Ling
  • 出現地區:西域烏孫、大月氏、康居等國
簡介,烏孫,歷史記載,相關故事,政策,漢朝方面,

簡介

官名。西域烏孫、大月氏、康居等國有此官。“翎”一作“翕”。大月氏有五翎侯,各治一城。
《後漢書·西域傳》:大月氏治監氏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南與?賓接。其初本行國也。隨畜遷徙,居敦煌、祁連間。後為冒頓所破。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其餘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有五翎侯:一曰休密翎侯,治和墨城;二曰雙靡翎侯,治雙靡城;三曰貴霜翎侯,治護澡城;四曰?頓翎侯,治薄茅城;五曰高附翎侯,治高附城。五翎侯皆屬大月氏。其後為吐火羅國,或曰吐豁羅,或曰睹貨羅。元魏謂之吐呼羅,居蔥嶺烏墅河之南。《魏史》:古大夏國也,本在大宛西南,居媯水之南。大月氏分其地,居媯水北,地肥饒,少寇。後並為吐火羅國。太武時入貢。杜佑曰:一名土壑宜,都蔥嶺西五百里,在烏墅河南。烏墅河,即媯水也。唐貞觀十五年,西突厥擊吐火羅,滅之。龍朔二年,於吐火羅國所治遏換城,置月氏都督府雲。翎、翕同。

烏孫

烏孫,是西域一個少數民族的名字,同時也是這個民族建立的國家的國名。它是漢代連線東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據說,烏孫族是西戎烏氏國被秦國滅亡後西遷的余民行成的。 烏孫人以遊牧為業,逐水草而居,在放牧的同時還常常狩獵。他們住在毛氈帳篷里,以牛羊肉為食,以牛羊奶為飲品,風俗與匈奴族一樣。烏孫國的馬最為著名,當時富人養的馬多達四五千匹。在漢朝人眼中,當時的烏孫人是一群性情剛烈暴躁、貪婪狠毒、不講信用的人,經常兼營強盜的營生。

歷史記載

有關烏孫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史記·大宛傳》中,與《漢書·張騫傳》大致相同。此外《漢書·西域傳下》中也對烏孫國做了記述。
烏孫人原本也是遊牧民族,在敦煌、祁連山之間的區域放牧、狩獵,與月氏人為鄰。當時,烏孫是個小國,常受到強大的月氏國的奴役。

相關故事

烏孫人把自己的國王稱為“昆莫”或“昆彌”,而且,烏孫的王族、貴人的名字,都要以“靡”字為結尾。有記載的最早的烏孫王名叫“難兜靡”。公元前177年,烏孫被月氏擊敗,難兜靡被殺。烏孫國面臨著覆滅的危機。
難兜靡留下了一個兒子,名叫獵驕靡,當時還是個嬰兒。負責保育、輔導獵驕靡的布就翎侯抱著獵驕靡逃了出來,躲過了月氏人的屠戮。逃亡途中,布就翎侯將獵驕靡放草叢中,去尋找吃的。當布就翎侯拿著食物歸來,竟然看見一隻狼在餵獵驕靡吃奶,還有一隻烏鴉叼著一塊肉站在旁邊。布就翎侯大為驚奇,認為小王子將來定然是個非凡的人物,於是帶著獵驕靡投靠匈奴,並把自己看到的神奇景象稟告給了冒頓產於。冒頓單于聽了,也覺得太奇妙了,當即決定收養這個烏孫王的孩子。
十幾年過去了,獵驕靡長大成人。單于把烏孫部民交還給他,並扶持他當上烏孫國王。獵驕靡復國後,一心為父報仇,與匈奴右賢王相約進攻已經西遷到伊犁河流域的月氏國。月氏人根本不是報酬心切的烏孫人和彪悍的匈奴人的對手,連國王都被殺死,頭蓋骨被做成了酒杯。因此,月氏人被迫繼續西遷。
沒有了威脅的烏孫在獵驕靡的領導下迅速強大起來。為了發展,烏孫國占據了原為月氏人所有的伊犁河、楚河地區。留在那裡沒有逃走的月氏人和原先臣服於月氏的塞人從此成為烏孫國的臣屬。烏孫在西域定居後,實力大為增強,不再臣服於匈奴。有戶口12萬,人口63萬,軍隊18萬,定都於赤谷。
這時的烏孫國,已經是西域諸國中數一數二的強國,幾乎可以與匈奴分庭抗禮。但是,因為與匈奴人有深厚的友誼,加上不想與匈奴發生戰爭,影響烏孫國的發展,烏孫王一直對匈奴禮敬有加。

政策

漢朝當然不希望匈奴有一個勢力強勁的外援。因此,漢武帝積極與烏孫王和親,希望讓匈奴失去這個重要的盟友。
漢武帝的和親政策沒有在當時生效,卻在昭帝時期發生了作用。烏孫與漢朝的關係變得越發親密,與匈奴的關係則越來越疏遠了。
匈奴壺衍鞮(dī)單于看到昔日的盟友倒向漢朝,對烏孫恨之入骨,連續在漢朝北部邊境製造事端,還聯合車師國數次入侵烏孫,想用武力威脅烏孫與漢朝斷絕關係。當時,恰逢漢昭帝病故,漢朝一時無法出兵援助。匈奴更加有恃無恐,出動大軍攻取了烏孫的車延、惡師,擄掠百姓牲畜,並遣使所要被嫁到烏孫的漢朝公主。

漢朝方面

漢朝方面,漢宣帝繼位,立即調集了15萬大軍,發起了西漢時期對匈奴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出征。按照漢軍的作戰方針,祁連將軍田廣明率4萬騎兵出西河;度遼將軍范明友率3萬騎兵出張掖;前將軍韓增率3萬騎兵出雲中;後將軍趙充國率3萬騎兵出酒泉;虎牙將軍田順率3萬騎兵出五原;另派校尉常惠持節監護烏孫軍,率5萬烏孫軍西抗擊匈奴。
五路漢軍出塞後,直向匈奴撲去。匈奴人在漢武帝時就已經被漢軍嚇破了膽,現在聽說漢軍到了,人人驚慌失色,帶著家小,趕著牲畜遠避漠北。漢軍連匈奴主力的面都沒見著,只斬獲了小股匈奴,五便凱旋而歸了。
漢軍雖然沒有遇到匈奴主力,但在聲勢上震懾了匈奴,並在東線戰場上牽制了匈奴的主力,為烏孫騎兵從西線攻擊匈奴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常惠的主持下,烏孫王翁歸靡率軍襲擊了匈奴右谷蠡(lí)王的王庭,大獲全勝,斬首、俘獲單于父輩、公主、諸王、都尉、千長、騎將以下4萬多人,獲得牲畜70多萬頭。從此,匈奴的勢力更衰弱了,因此更加怨恨烏孫。當年冬天,匈奴壺衍鞮單于就親自率領數萬騎兵向烏孫展開報復,擄掠了烏孫的一些百姓。但在回軍途中,匈奴人遭到了大雪嚴寒的襲擊,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
就在匈奴內外交困之際,匈奴的近鄰先零羌、東胡的一支烏桓部也趁火打劫,與烏孫同時進攻匈奴。匈奴三面受敵,又損失了數萬人馬,被掠走牛羊不計其數。禍不單行的是,在遭到中創之後,匈奴人又遇上連年饑荒,人口銳減,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
漢朝的全力支持下,烏孫不僅化解了匈奴的威脅,而且大敗匈奴,擄獲大批人口和牲畜。因此,烏孫人對漢朝十分感謝。但是,烏孫國中仍有不少親近匈奴的人。親漢的烏孫人與親匈的烏孫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鬥,國家實力在內戰中大大損耗。東漢末年,鮮卑興起,趁烏孫孱弱的時候多次襲擊烏孫。烏孫人被迫退入到天山山脈中安居。轟轟烈烈的烏孫王國從此消失了。
烏孫王朝自從國王軍須靡開國,直到遷居天山,一共經歷了12代烏孫王,時間長達261年。
此後,烏孫人漸漸與鄰族融合,大部分被同化了。但也有一小部分烏孫人保留著祖先留下的血脈。明清時,人們還在新疆見到了烏孫部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