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果刺桐

翅果刺桐

翅果刺桐(學名:Erythrina subumbrans (Hassk.) Merr.)是豆科,刺桐屬小喬木或喬木。樹幹和枝條具皮刺。羽狀複葉,葉柄平滑,頂生小葉近腎形,側生小葉斜寬心形,兩面無毛。總狀花序生於先端葉腋,花鮮紅色,大,具花梗,苞片單生,卵形,花萼陀螺形,花冠紅色,旗瓣近卵形,舟狀,斜倒卵形,花絲比旗瓣稍短,子房具長柄,莢果彎曲,種腎形子帶白色或褐色,長約2厘米。

產雲南(西雙版納)。生於低山溝谷雨林中。越南、寮國、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爪哇)有分布。

在東南亞常用本種作為行道樹或胡椒、咖啡、可可、肉豆蔻等的遮蔭樹;為速生用材樹種,可用作包裝木箱;葉可作綠肥和家畜飼料,嫩芽可食;種子含生物鹼 (Hypaphorine),有毒。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12-15米,胸徑達60厘米,具粗壯的刺。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膜質,卵狀三角形,長10-15厘米,寬7-10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或寬楔形,兩面無毛;側脈每邊7,在下面明顯凸起;葉柄長10-12厘米;小葉柄長7毫米;托葉卵形,脫落。總狀花序長7-10厘米,有褐色絨毛;花紅色,長4厘米;花萼鐘狀,有絹毛,2裂;花瓣不等長,旗瓣橢圓形,先端鈍,具短瓣柄,翼瓣倒卵形,龍骨瓣與翼瓣等長;子房有毛。莢果長15厘米,寬2.5厘米,中部以下不發育,亦不開裂;種子1-3顆,黑色。

生長環境

生長於低山溝谷雨林中。

分布範圍

產自雲南(西雙版納)。越南、寮國、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爪哇)有分布。

繁殖方法

繁殖以扦插為主,也可播種。扦插,於4月間選擇1-2年生,生長充實、健壯的枝條剪成12~20cm的枝段作插穗,插入砂土中。插後要注意澆水保濕,極易生根成活。苗應置於半陰處,經常保持盆土濕潤。當插穗上長出紅色的小芽時,即表示已經生根。扦插成活的幼苗,可在翌春分枝定植。

栽培技術

適合於陽光充足,溫度高而通風較好的環境;須見乾見濕,但不宜澇。不耐寒,10月下旬人室,越冬溫度保持15℃左右,不能低於4℃,並應注意控制水分。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盆栽可用蹄角片作底肥,每隔2-3周追施一次豆餅液肥,薄肥勤施。在露地栽培中,幼齡樹應注意修剪,以養成圓整樹形。盆栽宜選規格稍大的盆,溫室盆栽可用大缸。刺桐的根木質化程度高,鬚根少,如盆土排水不良或盆土積水,極易爛根,故應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作培養上,忌用排水不良的粘質土壤。上盆或換盆時,一般中等植株每盆應施用100~150g蹄角片作底肥。從5~9月,應每半月追施一次腐熟有機液肥。刺桐不喜大水,盆土以經常保持半乾半濕為好。夏季氣溫高,蒸發量大,可每天澆一次水。炎熱的夏季,需放置室外半蔭處養護。冬季一般可每2~3天澆一次水。入室前修剪抹頭的植株,可每10~15天澆一次水。老齡植株要適當截乾,以利調整株形。對生躍過長的枝條,可在花後採取摘心的辦法控制枝長勢,也可將開過花的枝條從基部剪除,萌生的枝條開花更為繁茂。每年春季進行換盆。

主要價值

在東南亞常用本種作為行道樹或胡椒、咖啡、可可、肉豆蔻等的遮蔭樹;為速生用材樹種,可用作包裝木箱;葉可作綠肥和家畜飼料,嫩芽可食;種子含生物鹼 (Hypaphorine),有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