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田記

義田記

《義田記》是北宋政治家錢公輔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記載了范仲淹購置義田的經過,讚揚范仲淹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斥責當時那些只知自肥的封建官吏。全文以古襯今,中心明確,語言樸實,感情深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義田記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錢公輔
  • 作品出處:《古文觀止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義田1
范文正公2,蘇人也,平生好施與3,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鹹4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5常稔6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群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贍7。擇族之長8而賢者主其計9,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10,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11。以其所入,給其所聚12,沛然13有餘而無窮。屏14而家居俟15代者與16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17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18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19者二十年。既而為西帥20,及參大政21,於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22,後世子孫修23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2425車羸26馬,桓子27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28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29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以此而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30以晏子之觴31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32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33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為近之。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34公位,享萬鐘35祿,其邸第36之雄,車輿之飾,聲色37之多,妻孥38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於施賢乎!其下為卿,為大夫,為士39,廩稍40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壺瓢41,為溝中瘠42者,又豈少哉?況於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43,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義田:指官府建立以其收入救濟災民的田產。
  2. 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文正”是他死後的諡號。
  3. 施與:施捨,把財物送給窮人或出家人。
  4. 鹹:都,統統。
  5. 負郭:靠近外城,指近郊。負:背靠;郭: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
  6. 稔(rěn):莊稼成熟,豐收。
  7. 贍(shàn):供養,供給。
  8. 長:年紀大或輩分高。
  9. 計:計簿,賬目。
  10. 縑(jiān):雙絲的細絹。
  11. 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單位。古時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改為五斗。
  12. 所入、所聚: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收入的”、 “聚居的”,都是名詞性詞組。
  13. 沛(pèi)然:充沛的樣子。
  14. 屏(bǐng):退隱或罷免。
  15. 俟(sì):等待。
  16. 與(yù):通“預”,參與在其中。
  17. 較:概略,大旨。
  18. 嘗:已經。
  19. 逮(dài):及,到。
  20. 為西帥:指出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21. 參大政:指擔任參知政事。參:參與;大政:指國政,國家大事。
  22. 歿(mò):死亡。
  23. 修:經營,經管。
  24. 晏平仲:名嬰,春秋時齊國夷維(今山東高密縣)人。在齊靈公、莊公、景公時歷任卿相。後人把他的言行編纂成書,名《晏子春秋》。
  25. 敝:壞,破舊。
  26. 羸(léi):瘦,弱。
  27. 桓(huán)子:姓陳,名無宇,春秋時齊國大夫。
  28. 晏子:即晏嬰。子:古代對人的尊稱。
  29. 餒(něi):飢餓。
  30. 齊侯:指齊景公。齊是侯爵,所以稱它的國君為侯。
  31. 觴(shāng):古代盛酒器具,向人敬酒或自飲也叫“觴”。
  32. 服義:在正確的道理或正義面前,表示心服。
  33.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繼承儒家學派的重要人物。
  34. 三公:輔助君主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文中泛指大官。
  35. 萬鐘:極言俸祿優厚。鐘:量器,六石四斗為一鐘。
  36. 邸(dǐ)第:指官僚和貴族的大住宅。
  37. 聲色:指歌舞和女色。
  38. 孥(nú):兒女。
  39. 卿、大夫、士:泛指大小不等的官職。
  40. 廩(lǐn)稍:米倉,也指儲藏的米。
  41. 壺瓢(piáo):葫蘆做的瓢。壺:通“瓠”,葫蘆。
  42. 瘠(zì):通“胔”,指沒有完全腐爛的屍體。
  43. 邊隅(yú):邊疆,邊境。

白話譯文

范文正公,蘇州人,平時樂於用錢財幫助別人,選擇那關係親近而貧窮、關係疏遠而賢能的人,都予以幫助。
當他貴重顯達之時,購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畝,稱作“義田”,用來養育救濟本家族的人們。使他們天天有飯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喪葬都予以資助。選擇家族中年長輩高而且賢德的人主管帳目,經常總計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飯,一人供給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給一匹細絹。嫁閨女的發給五十千錢,閨女改嫁的發給三十千錢;娶兒媳婦的發給三十千錢,再娶的發給十五千錢;喪葬發給的費用和閨女再嫁的數目相同,孩子的喪事發錢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義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糧食,來供應在這裡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餘而無枯竭之時。退居在家、等待職務的人予以供給,出仕為官的人則停止供給。這就是它的大致情況。
當初,范公還未貴重顯達時,就曾有過這種願望,而無力實現長達二十年之久。後來做了西部邊境的統帥,又入朝參與主持朝政,從此才開始有了俸祿賞賜的收入,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志願。他去世之後,後代的子孫修明他的事業,繼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時候一樣。他雖地位高俸祿多,卻終生過著清貧的生活。逝世的時候,甚至沒有錢財裝殮,子女們也沒有錢財為他舉辦像樣的喪事。他只是把救濟貧寒、養活親族的道義,留傳給子女罷了。
古時候晏平仲乘破車、駕瘦馬。陳桓子說:“這是隱瞞君主的賞賜啊。”晏子回答說:“自從我顯貴以後,父系的親族,沒有不坐車的人;母系的親族,沒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親族,沒有挨餓受凍的;齊國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濟而點火做飯的有三百多人。像這樣,是隱瞞君主的賞賜呢?還是彰明君主的賞賜呢?”於是齊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罰桓子飲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齊君了解賢者,而桓子能認錯服義。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親疏層次之分,而言辭有井然的次序:先說父系親族,後說母系親族,再說妻子的親族,最後才提到關係疏遠的賢者。孟子說:“由愛自己的親人而施仁德於民眾,由對民眾仁德而愛惜世間萬物。”晏子的作為接近於這一點啊。現在從范文正公的購置義田這件事來看,是比晏平仲還要賢明啊。他施行的規模的久遠和全面,恐怕是要超過晏子的。
啊!當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職位,享受萬鐘祿米的人,他們宅第的雄偉,車駕的華麗,歌妓的眾多,妻兒的富有,僅是為滿足自己一個人的私慾而已。本族的親人不能登門的,難道還少嗎?何況說幫助疏遠的賢者呢?地位在他們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祿米的充裕,享用的豐富,也僅是為滿足自己一個人的私慾而已。本族的親人,拿著破碗討飯,成為溝中的餓殍的,難道少嗎?何況對於其它的人呢?這些人都是公家/國家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義譽滿朝廷,業跡流布邊境,功名傳遍天下,後代一定會有史官記載的,我可以不用贅述了。唯獨敬仰推崇他的道義,因而記敘“義田”之事以留贈世人。

創作背景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其立身大節,已為世人所熟知、景仰。但對於他的樂善好施、澤及親族與賢人之事,則知之者少。作者與范仲淹同為吳人,同朝做官,故知之者深,於是作《義田記》以頌其高義,表達敬仰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范仲淹置義田范仲淹置義田
文章通過不同角度的對比,突出了范仲淹設定義田“好施與”的美德懿行。首先是范仲淹對人、對己的對比。范仲淹自己“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但他為族人沒置義田,其仁愛之心,卻無微不至。首段“日有食”五句總寫義田的作用和管理方式。以下即分寫對族人日食歲衣,嫁女娶婦,再嫁再娶,葬者、葬幼者、家居、居官者的具體養濟之法。作者寫這些繁瑣的事情,簡潔利落,有條不紊,次序井然,無形中正體現出范仲淹設定義田,是悉心盡力,慎重其事。其次是拿古人作對比。文章第三段寫春秋時齊國宰相晏嬰“彰君之賜”的故事,讚揚“晏子好仁”。但作者的用意不在此,而在於由此指出范仲淹設定義田。“賢於平仲”“彰君之賜”。因為義田不僅規模大,而且是從長遠考慮的。他設定義田千畝,並延及後世子孫的“規模遠舉”。是晏嬰無法相比的。第三是拿當世之人作對比。文章第四段痛斥當代公卿士大夫“享萬鐘祿”,“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與范仲淹以“祿賜之入”,設定義田“養濟群族”形成鮮明對比;這些人沉湎於邸第車輿、聲色妻孥的享樂,與范仲淹“貧終其身”形成鮮明對比;但他們的族人卻“操壺瓢,為溝中瘠”,又與范仲淹的族人“嫁娶凶葬皆有贍”形成鮮明對比。所以說這些人都是”公之罪人”。作者如此痛罵世人之不義,正是為了讚揚范仲淹的仁義之行。文章末段稱頌范仲淹“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而偏偏只取他設定義田一事來寫,”獨高其義”,也是把范仲淹平生的大功大業,與設定義田這件小事作對照.從而更加突出了這件事的意義。可見全文無處不在對比,無處不在借客形主。正是通過對比,范仲淹設定義田的美德懿行,才顯示出了它不尋常的意義。
這篇文章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從第二段開始,每一段都是前文的補充。首段記義田,周詳無遺。文章到此,已完成了為義田作記的任務。次段推遠說去,追敘范仲淹早有此志,補充說明沒置義田之因,為首段生了根。接著寫范仲淹死後,子孫們能夠“承其志”,把義田辦下去——仁義之行得到發揚光大。至此,作為設定義田一事,從頭到尾,已經十分完整,可以收筆了。然而作者筆鋒一轉,謂范仲淹死時“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與義田中“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前後對照;緊接著“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二句,可謂畫龍點睛之筆。文章如就此結束,既完整又不落俗套。但事實上文章到此還不過一半篇幅,下面還有三段議論。它們與前兩段形成鮮明對照,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不僅如此,由於這三段議論置於文末,更給讀者以一種欲言不盡的氣勢,使文章在引古嘆今的大開合中波瀾起伏。

名家點評

·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最有法度之文,宋人中難得。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常見世之貴顯者,徒自肥而已,視親族不異路人。如公之義,不獨難以望之晚近,即求之千古以上,亦不可多得。作是記者,非特以之高公之義,亦以望後世之相感而效公也。
·蔡世遠古文雅正》:文正公仁孝之心從本源發出,直貫至千百年,故義田歷久規模不廢。若稍有近名徇外之心,則不久而爭且廢矣。敘論明暢。可化鄙薄為寬敦。

作者簡介

錢公輔(1021—1072年),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中進士,曾任知制誥,英宗即位後因忤旨被貶官。神宗即位後拜天章閣待制,又因不滿王安石變法而出知江寧府,後又徙知揚州,因病辭官後卒於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