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潛鴨

美洲潛鴨

美洲潛鴨(學名:Aythya americana):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體重680-1450克,體長46-55厘米,翼展23厘米。體圓,頭大,很少鳴叫,為深水鳥類,善於收攏翅膀潛水。雄體頭部為紅色,具金屬光澤。雌鴨沒有像雄鴨的顏色那樣鮮艷,頭部黃褐色,冠部有點暗,棕色眼睛周圍有一個輕微的蒼白眼圈,身體和尾巴大多是深灰棕色,腹部發白。

棲息地包括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水體需要至少70厘米深。屬遷徙性鳥類。遷徙時成群,常集成5-15隻小群。但在冬天,它們可以聚集到數千隻。雜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魚蝦貝殼類為食。食物包括禾草、池塘草、麝香草、莎草、草、野芹菜、浮萍、睡蓮、蚱蜢、枸杞、水蚤和蝸牛。繁殖期雄鴨協助雌鴨選擇營巢地點,在地面刨出淺坑或集一堆葦草築巢。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養育。在沿海或較大的湖泊越冬。分布於巴哈馬、百慕達、加拿大、開曼群島、古巴、瓜地馬拉、海地、墨西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美洲潛鴨體重680-1450克,體長46-55厘米,翼展23厘米。體積在潛鴨中比較小,顏色也更深暗。雄鴨具有銅紅色的頭部和頸部,藍色的鴨喙,胸部黑色,眼睛橙黃色,背部和體側灰色。腹部灰白色;翅膀灰色,有輕微的白色斑點;腳爪藍灰色。當雄鴨在6月換毛時,黑色變得更棕色,而紅色的頭部則不那么鮮艷。到了11月,深色的冬季羽毛已經成長。
雌鴨具有斑駁的頭和身體,暗藍色的鴨喙,黑頂。成年雄鴨容易和帆背潛鴨混淆,區別是美洲潛鴨的前額陡峭,灰背和藍色的鴨喙。雌鴨沒有像雄鴨的顏色那樣鮮艷,頭部黃褐色,冠部有點暗,棕色眼睛周圍有一個輕微的蒼白眼圈,身體和尾巴大多是深灰棕色,腹部發白,褪成灰褐色。翅膀也是棕灰色。腳藍色,比雄鴨的腳稍微暗淡一些。
該物種的雄性和雌性都有淡藍色的喙,黑色的尖端,鳥喙周圍有白色環,長約1.3厘米。
幼鴨的第一羽羽毛類似於斑駁的雌性。隨著小鴨的成熟,雄鴨變得比雌鴨更暗,並開始具有鴨的顏色。

棲息環境

美洲潛鴨活動于山間、草原、大盆地、坑窪地區。自海平面到2000米的山區都有其蹤影。鳥巢高密度的築於大鹽湖沼澤的附近。在北美洲中部和西北部繁殖。冬季遷移到美國的南部、中部和中美洲,南部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馬德雷麗都是重要的越冬地。遷移過程中經常形成V字形飛行。
棲息地包括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 水體需要至少70厘米深,這樣鴨子才能潛水。草原坑窪地區提供了一個完美的繁殖區域,因為坑窪充滿了積雪和雨水融化的水,以提供臨時的季節性淡水沉積物。沼澤地還提供了豐富的水生植物和植被覆蓋的區域,以作為保護。 美洲潛鴨也會出現在鹹水和沿海海灣和湖泊上。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開闊地區富有水生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冬季主要棲息於大的湖泊、水流緩慢的江河、河口、海灣和河口三角洲。

生活習性

遷徙性鳥類。遷徙時成群,常集成5-15隻小群。但在冬天,它們可以聚集到數千隻。繁殖範圍從加拿大南部延伸到美國北部(華盛頓到緬因州)。 許多美洲潛鴨在北美大平原北部的草原坑窪地區繁殖。 阿拉斯加中部也有一些繁殖種群。 9月,這些鴨子在墨西哥北部和中部遷徙到冬季,從加利福尼亞遷徙到海灣和大西洋海岸。大部分在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越冬。
覓食活動主要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飄浮在開闊的水面上睡覺。覓食方式主要靠潛水取食,一般多在水不太深的地方,有時也在水邊淺水處將頭伸入水,或尾朝上扎入水中取食。
美洲潛鴨的食物主要由植物性物質組成。它們潛到水體的底部,以水生植物和軟體動物為食,並在淺沼澤的表面上涉獵以定位昆蟲。在產卵季節之前,雌性動物的攝入量會增加蛋白質含量。 此時約有77%的飲食與動物有關。大約一半的小鴨飲食由動物物質組成,以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通常的食物包括:禾草、池塘草、麝香草、莎草、草、野芹菜、浮萍、睡蓮、蚱蜢、枸杞、水蚤和蝸牛。

分布範圍

分布於巴哈馬、百慕達、加拿大、開曼群島、古巴、瓜地馬拉、海地、墨西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
旅鳥:巴貝多、格陵蘭、關島、牙買加、日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英國。
美洲潛鴨分布圖美洲潛鴨分布圖

繁殖方式

人們在對美洲潛鴨的研究中發現:儘管美洲潛鴨自行築巢產卵繁殖,但也常常將卵產於其它鴨類的巢中,使之代為孵卵育雛,這種現象被稱之為不完全的巢寄生行為。雌美洲潛鴨總是打帆背潛鴨巢的主意。但是帆背潛鴨的卵是淡綠色,而美洲潛鴨的卵是白色。雌美洲潛鴨把卵產在一窩帆背潛鴨卵的中間,企圖魚目混珠。雌帆背潛鴨離開巢覓食去了,巢里的卵中有了個白色的,說明借巢產卵的美洲潛鴨不只來過一隻。這對美洲潛鴨雙雙遊走,去建造自己的鴨巢去了。它們這樣做好比是買了保險,因為湖區里到處潛伏著危險。它們必須儘量做得穩妥,保證傳宗接代。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