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英文集

本書主要分上下編,上編為羅英的專著《中國石橋》,下編為羅英編著的《中國橋樑史料》。由於羅英的著作早在上世紀50到60年代出版,目前已經很難見到。一方面為了滿足讀者閱讀大師作品的需要,另外也是為了紀念和緬懷一代橋樑建築大師,特將羅英的著作重新整理出版。該書對我國橋樑建築的歷史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同時附有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對於當今的讀者學習和了解我國橋樑,尤其是石橋的歷史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羅英文集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頁數:502頁
  • 開本:16
  • 品牌:復旦大學出版社
  • 作者:羅英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22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9099157, 730909915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羅英文集》由羅英所著。

作者簡介

羅英(1890.11--1964.7) 字懷伯。江西省南城縣株良鄉祥崗村人。著名的橋樑建築專家。與茅以升共同設計建造了錢塘江大橋。 新中國建立後,羅英任華東交通部支前公路修建委員會總工程師。不久調任重工業部顧問工程師兼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結構系教授。1953年應聘為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中國橋樑史料》、《中國石橋》等。
林慈,美國建築學家,羅英外孫女。

媒體推薦

橋樑是一國文化的特徵之一,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記載,橋樑歷史也應有幾千年。以我國幅員之廣,編寫一部橋樑史,該是一項如何浩繁的工作,然而羅英同志竟然獨力開始了這一工作,這該值得我們橋樑工程界如何地慶幸。雖然這本書還只限於各種橋樑中的一種——石橋,但石橋也就夠多了,而且由於石橋比木橋、鐵橋的壽命都長,因而現存的古代石橋也最多,編寫起來也最繁難,難怪這本書成為記載中國石橋的比較完備的第一本書了。
——茅以升《中國石橋·序》
羅英的一生,經歷過滿清封建皇朝的末期;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和袁世凱竊國,軍閥混戰的民初;後期國民黨政府統治下苦難的中國;直到共產黨領導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動盪變化的七十四年間,羅英以一個愛國的實幹家,對中國的橋樑事業,篳路藍縷,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寰澄《橋樑專家羅英》

圖書目錄

上篇——中國石橋

自序
第一章 石橋概論
第一節 石橋創始
第二節 石橋演進
第三節 石橋研究
第二章 壯麗的石橋
第一節 石拱橋
第二節 石柱、石板石樑橋
第三章 三大名橋三大發明
第一節 三大名橋
第二節 趙州安濟橋
第三節 泉州萬安橋
第四節 潮州廣濟橋
第四章 石橋構造簡述
第一節 石橋各部分的名詞和尺寸比例
第二節 石橋的建築
第三節 下部構造
第四節 上部構造
第五節 其他構造
第五章 古經驗與新理論
第一節 以石拱橋為研究的對象
第二節 研究我國石橋的開端
第三節 石拱橋工程理論的要略
第四節 古式石拱橋做法的主要關鍵
第五節 驗算無鉸拱石橋
第六節 驗算多鉸拱石橋
第六章 新型石拱橋
第一節 近代石拱橋建築的歷史過程
第二節 新石拱橋和新技術
第三節 解放前後修建的幾座石橋
下編——中國橋樑史料
編著者啟事
內容提要
序一
序二
自序
緒論
第一章 中國橋樑的演變
1–1 原始橋樑
1–2 堤梁
1–3 橋
1–4 跨空橋樑
1–5 新式橋樑
第二章 中國古式橋樑
2–1 古代橋樑
2–2 近代橋樑(961—1880年)
第三章 中國新式橋樑
3–1 現代橋樑概述
3–2 現代鐵路橋樑
3–3 在三個不同時期中三條鐵路橋樑的修建
3–4 現代城市橋樑
3–5 現代公路橋樑
第四章 中國古式名橋工程
4–1 我國首創的敞肩石拱橋
4–2 提高通航孔淨空的經濟石橋
4–3 首創筏形橋樑基礎的石橋
4–4 首創開合活動式的石橋
4–5 馳名中外的聯拱石橋
4–6 特殊結構的石橋
4–7 懸空飛渡的鐵鎖橋
4–8 就地取材的竹索橋
4–9 折柳贈別的石柱橋
第五章 中國四大河道上的橋樑工程
5–1 黃河上的橋樑工程
5–2 長江上的橋樑工程
5–3 松花江上的橋樑工程
5–4 錢塘江大橋工程
第六章 中國建橋工程經驗選錄
6–1 人工起重
6–2 安裝巨大石樑
6–3 石拱橋的建築
6–4 古經驗與新理論相結合
6–5 糾正施工中的傾斜橋墩
6–6 鋼筋混凝土席護墩
6–7 加固樁基
6–8 建設險橋
6–9 架橋換橋
6–10 加固鋼橋
6–11 特殊鋼結構的鋼軌橋
6–12 建築懸索橋
編後語

文摘

古人建築石橋,使用石墩,還有束水作用。明樊深《青陵橋記》“……昔澗河之水,注自西南,沙河之水,注自東南,胥經其下,此橋是以束其澤流,不致為田廬害。迨橋圮,而隆慶戊辰洪波直抵城下……”又清秦沅《文昌橋記》“……城之東門為府衝要,夾西岸積石為碲以束水,碲之中為文昌橋,亦積石為之……”又明胡恂《廣濟橋石墩記》“……斯橋墩缺一,莫殺水勢,下堤如西廂東廂……歲有衝決,廬舍田禾皆不能保……”根據以上這些記載,足以證明我們先代橋工早已知道修建橋墩與防水患有密切的關係。在這種地勢和情況之下,石墩要做得相當龐大,借石的靜重和石與石接合面的摩擦力,以抵抗水流之衝擊。因此,有些橋墩長達二十多米、寬十餘米,如潮州的廣濟橋即是以如此巨大的結構矗立河中,因受水的衝擊力相當大,故常被水流沖毀,於是在墩端建立分水尖墩,以殺水勢。這種辦法大大地加強了橋墩的安全性。但不論如何,就一般情況來說,其流水淨寬如不到河寬一半,即束水逾越一半(除在湖沼水流不急的地方外),往往修建不到數年即被沖毀。由經驗證明,束水減至約三分之一(即流水淨寬約為河寬的三分之二)時,橋墩可能延至五六十年的服務年齡,如束水不超過四分之一,則多能屹立河中,歷百餘年甚或數百年而不墮。當然,墩基建築的方法與基地的穩定性有密切的關係。
嗣後,墩基的建築由水修法改進為乾修法,雖在防水方面的工作量較大且較繁重,但砌置工作非常簡便且質量方面也好得多;因為開挖基地可能達到岩石或硬層,即使河底覆蓋層甚厚,也可能挖去浮泥,使用樁基,比老法來得堅強,此為我國橋樑工程上的一大進步。
(三)石樑橋石柱或石墩築好後,即安裝橋面。跨徑小使用石板,跨徑大使用石樑,其架設方法,先在橋孔上架設木樑,有時因跨徑大而在木樑中間添設木排架,用滾木推拉和撬動的方法進行。其重大的石樑採用旋滾浮運等特殊辦法予以安裝。在過去沒有機具設備的情況下,石樑的重量有時竟達一二百噸,我國先代橋工也能夠妥善處理,以完成任務。
橋面除使用石板石樑外,還有使用木樑的。如石料開採不易或採石場離工地太遠,而工地靠近森林,木材產量又極為豐富,則就採用木樑以代替。因此有石柱石墩以木樑木板為橋面的建築。由於木橋面易腐,乃在木橋面上打一層灰土作為摩擦面,以資保護。但灰土面易被車輪壓壞,乃在灰土面上加鋪一層石板。由於上述這些橋面需要常加修理,於是有些橋面就利用石樑堅硬、木材強韌的優點,組成木石合組梁,木樑放在下面,石樑疊置其上,木樑承擔石樑靜重,使石樑平直而不致彎垂。橋的活載則由木石合力承擔。
這樣的結構,在西南和江浙一帶不少。如江蘇吳縣廣福寺石橋,是一座採用木石合組梁的簡支石樑橋。這座橋建於何代,尚待查考。但廣福寺建於宋,從橋的欄板和雕刻以及橋樑形式而言,似乎也系宋代結構。橋跨長約4米、寬3米、高5米餘,其造法甚巧,先在橋台或橋柱墩頂上的橫帽石樑上鑿妥槽孔,將木樑嵌入,然後將石樑置於木樑上,使其平整。如此構造,木樑受石樑的蔽蔭,可免直受日曬雨淋的浸蝕,而石樑得到木樑分擔彎矩,也不致變形過大而折斷。蘇州白塔子橋是一座古老的木石合組梁橋,其構造、形式、大小與廣福寺石橋一樣,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木樑,橋面向上隆起,彎成圓弧形,雕刻非常精巧,好像是元代的結構。這類橋樑,蘇州就有十餘座,杭甬一帶也不少。四川敘永有一座送禮江橋,建於明代萬曆間。納溪也有一座,據說是吳三桂為運兵而建築的。建築方法均採用木石合組梁的構造。
三、卷瓮石拱橋開始建造石橋墩時是上大下小,屢經改進,變為下寬上窄。我們先代橋工巨匠為了利用上大下小可以縮短上部跨徑、使用較短和較小石樑的優點,同時又能消除因江水高漲而使石層漸趨鬆動的缺點,乃將石樑支座處墩頂上面的數層,用長石層層挑出,並在砌置方面注意到層層壓牢。這樣的結構在一般洪水位時,可能不影響石橋墩的安全,如福建泉州的石筍橋,其石墩就是這樣的構造。但是挑出石層,因石墩砌置的方法多屬縱橫交錯,若欲層層鎮壓,這種工作不容易做好。石樑的壓力又靠近挑出端緣,因此,長挑石常有蹺起的趨勢。如遇活載逾限或特大洪水(因水的浮力),可能變更挑石平衡的均勢,因而會使這樣的結構趨於不穩定狀態。
P16-18

序言

我的外公羅英,字懷伯,清末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生於江西南城縣株良鄉祥崗村,一九六四年卒於上海,享年七十有五。幼年時值滿清末年,師從翰林御史饒符九接受傳統私塾教育。一九〇八年十八歲時,隻身赴上海澄衷學堂(南洋中學前身)就學,成績優異,一九一〇年經學校保送為“庚子賠款”第一批公費留美學生。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那年,外公赴美國紐約州綺色佳城(Ithaca,New York)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習土木工程橋樑設計,同行者有茅以昇、鄭華二位,後來均成為中國近代橋樑建設之先驅,貢獻卓著。一九一六年自康大畢業,一九一七年取得碩士學位,其後在紐約州洛徹斯特(Rochester)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工作三年,於一九一九年返回中國。前後在美讀書工作八年。
外公返國後先後在南京河海工程專校、南開大學、北洋大學任教,天津津浦鐵路工作,設計監造奉京鐵路瀋陽皇姑屯機場,後任北寧鐵路山海關橋樑廠廠長,為中國的橋樑製造,開啟了自力更生的契機。一九三三年茅以昇任錢塘江工程處處長,邀羅英任總工程師,攜手建造錢塘江大橋,此橋為國人自力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大橋,工程艱鉅,錢塘江大橋與其後廣西的柳江橋,均在抗戰期間扮演了民族存亡的關鍵角色。
外公晚年為病魔纏身,但仍憑過人的毅力,秉持書生報國的情懷完成了兩本鉅作,《中國石橋》與《中國橋樑史料》。錢塘江大橋修了兩年半(一九三五年正式開工,到一九三七年九月通車),但《中國石橋》一書就花了十年時間,在當年資訊尚未發達的時代,獨立完成此一浩繁鉅著,誠屬不易。資料是他畢生的蒐集,最後成書已是風燭殘年,在病榻上完稿。《中國橋樑史料》亦是一部內容豊富,不可多得的史書,述及中國原始橋樑到中國近代橋樑,其中包括了羅英本人貢獻尤著的錢塘江大橋及柳江橋。茅以昇於一九九一年主編《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在前言中提到能全面介紹我國橋樑歷史的,當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羅英著的《中國石橋》及《中國橋樑史料》ニ書。而羅英又謙虛地將《中國橋樑史料》一書稱為史料,寄望這篳路藍縷的工作能成為一部橋樑史的“先行官”。
我對外公的認識,只有小時候從母親羅鏡心口中,以及泛黃的老照片中略知一二,母親說我在襁褓中時,見過外公一次,如此而已,當然談不上有任何記憶。因限於各種現實環境,不曾得祖孫之誼,一直引以為憾。今得以再版外公的遺著,一以彌補心中之憾,二則先人畢生寶貴的經驗與心得不致湮沒,雖然成書於五十年前,但內容仍具今天後學者參考的價值。於是不再遲疑將之重新付梓。
外公出生在中國最艱難的時代,其勤奮努力,立志圖強,盡畢生之力,本書生報國的情懷,貢獻一切所學,直至暮年,在病榻之上,仍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留下兩本極有價值的中國橋樑史。我記得我在大學時代念中國建築史時,教授就嘆息中國建築史書籍的缺乏。這經驗讓我深感對自己的文化歷史的瞭解與承傳是多麼的重要,橋樑與建築都是人類活動的具體實現,要瞭解自己的根源,就須要在這些實物中尋求。橋樑史、建築史這就提供了必要的導引。今天科技日益發達,然而我們的實物史跡,就在我們眼前,迅速消失,這讓我更深感,重刊外公這兩本橋樑史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我本人非常感謝有關方面提供的幫助,使這兩本書在半個世紀之後得以重新面世。
林慈
二〇一三年四月廿九日
於美國紐約州首府奧本尼(Albany,New York)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