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珍春

羅珍春,男,漢族,1944年2月出生,江西省景德鎮市人,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中醫師。1963年8月起從事中醫工作,至今已近50年。1998年陸續被授予“中華名醫專家”“中國特色名醫”“現代名醫”“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珍春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44年2月
  • 籍貫:江西省景德鎮市
臨床專長,學術成果,主要成就,

臨床專長

活用中醫基本理論,提綱挈領、執簡馭繁,深領風為百病之長要旨,對風藥運用獨具見解,對雜病疑難之疾屢輔以調五臟之法,解患者疾苦,起沉疴重病。在中醫內、婦、皮膚等科,如糖尿病、中早期類風濕病、中風、腫瘤、哮喘、胃腸頑疾、肝膽腎結石、B型肝炎、婦科各類炎性疾病、肌瘤囊腫、皮膚科各類濕疹、皰疹、風疹、痤瘡等諸病皆療效著實,免除了許多患者手術之慮。

學術成果

所撰《淺談火郁發之》,入編《中國名醫專家臨證精華》;併入編《世界學術文庫》(醫藥衛生卷)第一集,本文被入選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
所撰《防風通聖散套用舉例》(後更名為《防風通聖散套用治腫塊等的舉例》),入編《中華名醫專家創新大典》,並獲國家級優秀學術論文壹等獎。
傳略被載入
《中國特色名醫大辭典》
《中國名醫名術大典》
《現代名醫大典》
《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
《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
《中國專家大辭典》
《中國當代醫藥界名人錄》(第2卷)
《世界知名醫家獲獎成果精選》等。

主要成就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本論原是闡述五運之郁的治療,張景岳說:“天地有五運之郁,人身有五臟之應,郁則結聚不行,乃致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化不化,而郁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此所以治有不同也。”
從臨床看,外感者六氣皆可火化,內傷者陽盛、陰虧皆可表現為火熱。可以說,火熱為病特多,且如景岳言“多有兼郁”。火性炎上,喜升發,郁則不得升發而火病轉盛,故必須發之”。景岳又說:“凡火郁之病,為陽為熱之屬也,其髒應心、小腸、三焦。其主在脈絡,其傷在陰分。凡火所居,其有結聚斂伏者,不宜蔽遏,故當因其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如揭其被,皆謂之發,非獨止於汗也。”
火有虛實,虛火由人體臟腑陰陽失調所致,《內經》所謂:“陰虛生內熱。”論其治,唐·王冰說:“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又有“引火歸源·導龍入海”法。
實火又分內外,屬內者,亦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內經》說:“陽盛生外熱。”“氣有餘便是火。”當屬此類。屬外者,多是感受外邪所致,其中溫熱邪氣為主,風寒暑濕燥皆可化火,所謂“五氣化火”。
實火為病,或為陽盛,或為邪熱,熱勢激盪,耗傷氣血陰陽,同時使正氣拂郁,並往往正邪互郁,或郁在表,或郁在里,或郁在局部,若僅只以苦寒清泄為治,很難使疾病痊癒。這就是《內經》“火郁發之”的機理所在。故而歷代醫家為臨床創製了大量“火郁發之”的方劑。如麻杏甘石湯、昇陽散火湯、防風通聖散、黃連上清丸、清震湯、海藻玉壺湯、火郁湯、荊防敗毒散,等等。皆以疏透宣發之品,開郁達邪,比如掀瓦救火,火有出路,不致橫竄蔓延,同時又以苦寒清泄火熱,愈期當速。若火熱郁於局部,攻沖腫痛,或與痰瘀結為有形,更是火郁明證,治療必須遵“火郁發之”之則,才能痛止腫消,有形消平。否則徒用專一清解,病必難除。
臨床中常用的反佐法,是從反面來輔助主藥,起著更好的療效。佐金丸方,黃連六兩用薑汁炒,吳茱萸一兩鹽水泡,其中黃連苦寒瀉火降逆為主,少佐吳茱萸之辛溫以開郁散結,合而奏清肝瀉火、開郁散結、下氣降逆之功效。觀前賢療疾,多以辛溫開郁散結、破陰行陽之品,如吳茱萸、細辛、肉桂、川椒、乾薑、附子等,其中有引經作用之一味或幾味,加入大隊或重劑苦寒藥中,所謂反佐,達到同氣相激、鬱閉開而殺藥(祛邪的清解藥)入,而收良好療效。如此同樣具“火郁發之”的含義,是“火郁發之”原則的具體套用。臨床寒涼藥反佐用的較少,但理無二致,也是取其同氣相激、鬱閉開而殺藥(祛邪的溫熱藥)入的作用,或謂引陽入陰,使熱藥不致為陰寒所格拒,達到預期治療目的。
病例:張某,女,32歲,瓷廠工人,1993年10月8日初診。近年來,頭頂及兩側時感疼痛,腰及小腹脹墜隱痛,時緩時急,小腹尤甚,且觸壓痛。皮膚怕觸涼水,畏風冷,飲食尚可,大便一般,小便短黃,帶下黃白相兼,量中等,月經紊亂,每潮量少色黯,性生活接觸痛,性慾減退,脈弦滑,舌質紅、苔黃白兼有,稍膩。病程遷延年余,多方醫治,反覆發作,甚感苦惱。幾處醫院皆診為慢性盆腔炎,觀前中醫所處方藥,多為疏肝泄熱、利濕解毒、行氣活血、養陰益氣之品。觀其脈症,當屬濕熱火邪內郁之證,沖任為之失調之候,擬發火郁、清邪熱為治。處方:防風5g,荊芥5g,細辛3g,桂枝5g,乾薑3g,川椒3g,當歸6g,連翹6g,赤芍6g,黃連4g,黃柏8g,焦梔子8g。服上方3劑,諸症大減,患者心悅,後連續六診,隨證稍行加減,共服中藥22劑,年余頑疾竟獲痊癒,至今未見復發,一切如常。
本文以“火郁發之”為中心,余則從略,如內傷發熱的病因病理就很廣,有勞倦、七情、房室、煩勞、食積、瘀血等等方面,凡有兼郁,皆宜並用“發之”。再如外邪所致發熱,在臨床中又要注意到病在少陽、邪伏募原、濕熱蘊結等病證,不忘辨證求因,審因論治這個根本法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