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孔家村

羅格孔家村

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佛山市禪城區的孔家村地處珠三角沖積平原,自古以“桑基魚塘”著稱,水系發達,河網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孔家村臨水而建,天南聖裔祠與南莊孔公祠並肩而立,前瀕河水,養金納水,河涌左右護衛祠堂在村落布局上處於中心地位。文昌閣與華帝古廟緊鎖河水東流之下關口,沿河而建的大都是祠堂、書塾公共活動建築,民居則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築群落。由於河水貫穿村中,每條巷口都有石埗頭,以方便村民出行、生活洗衣挑水之用。村中公共建築如祠堂、公祠等以三進三開間,鍋耳山牆、龍船脊為多:民居大多為三間兩廓帶一層閣樓式;建築裝飾以磚雕、灰塑、木雕為主,是典型廣府風格建築。由於孔家村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村之東開闢新村,現舊村大致保存清、民國時代樣貌民居和部分70、80年代建的民居。近年,村民自發性捐資近千萬修繕的村中古建也按修舊如舊的標準進行維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格孔家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佛山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0-24
  • 景點級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 門票價格:0
  • 著名景點:天南聖裔祠
城區概況,經濟方面,社會方面,文化方面,人物選錄,地圖信息,

城區概況

佛山市禪城區的孔家村地處珠三角沖積平原,自古以“桑基魚塘”著稱,水系發達,河網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孔家村臨水而建,天南聖裔祠與南莊孔公祠並肩而立,前瀕河水,養金納水,河涌左右護衛祠堂在村落布局上處於中心地位。文昌閣與華帝古廟緊鎖河水東流之下關口,沿河而建的大都是祠堂、書塾公共活動建築,民居則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築群落。由於河水貫穿村中,每條巷口都有石埗頭,以方便村民出行、生活洗衣挑水之用。村中公共建築如祠堂、公祠等以三進三開間,鍋耳山牆、龍船脊為多:民居大多為三間兩廓帶一層閣樓式;建築裝飾以磚雕、灰塑、木雕為主,是典型廣府風格建築。由於孔家村在20世紀九十年代初在村之東開闢新村,現舊村大致保存清、民國時代樣貌民居和部分70、80年代建的民居。近年,村民自發性捐資近千萬修繕的村中古建也按修舊如舊的標準進行維修。
羅格孔家村
據《孔子世家譜》、《南海縣誌》記載:孔子47代孫孔豪於宋紹興年間建村,是時羅格圍還是珠江灘涂地,時遭水潦,地價低廉。至後來發動建堤圍(羅格圍)以捍水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孔氏亦聚族而居,建村至今近900年歷史,已發展至孔子第75代“令”字輩。來自北江支流河水西向東貫穿村中,碧波蕩漾,時有小舟穿梭,20處埗頭分布兩岸,小橋飛架南北兩岸,民居則依次北列,大多坐北朝南,形成“梳子式”建築群落。東為村口,西為村尾,以村心路貫通,有“古今正道”、“東魯鎖鑰”、“東南碩輔”、洙泗南屏”牌坊。
古榕樹分布村邊位置,以村口津口為多,樹蔭十多畝,據村先賢清代道光時期光祿寺訓導孔繼芬《養真草廬詩草》說村口古榕樹有己數百年的記載。即使炎炎夏日,樹蔭常聚滿消暑的村民。近代廣東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岳雪樓”也在榕蔭深處,軒窗內的書櫃櫛比排列,榕風吹來散發陣陣書香。每年三月,村中9棵參天木棉樹怒放赤花,與村口文昌閣相輝影。
羅格孔家村
培堂家墪、華峰家塾、若浦書院、秋潭書室分布村中,在科舉時代為孔家村子弟培養出了翰林1人、進士1人、舉人8人、副貢3人、國子監生10人、庠生13人,故天南聖裔祠門前的旗桿夾林立,似向祖先報喜也向後人立範。
天南聖裔祠門前有廟塘碧水長流,門對四大名山之一的西樵山,先賢題有:“春到水流,一派朝宗通學海;門開山見,大科元日好雲頭”聯。“天南聖裔”祠額為清進士、福建巡撫潘思榘所書,中座“詩禮堂”扁額為清協辦大學士湯金釗所書。后座奉祀孔子及孔氏歷代先祖,春秋佳日祭祀孔子也在此舉行。祠中兩旁高腳牌整齊排列,“肅靜”、“迴避”牌之後排列著“奉旨賞戴花翎”、“御賜頭品頂戴”、“誥授榮祿大夫”、“誥授資政大夫”、“誥授朝議大夫”、“誥授中議大夫”、“誥授奉政大夫”、“誥授奉直大夫”、“誥授武功將軍”、“剳授武功將軍”、“欽加布政使銜先用巡道”、“欽加鹽運使銜侯選道”、“浙江省巡道”、“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刑部貴州清吏司郎中”、“戶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內閣中書”、“翰林院編修”、“花縣知事”、“新興縣知事”、“國會眾議院議員”、“陸軍少將加中將銜”、“三等文虎章”等高腳牌,是一種家族榮耀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羅格孔家村
羅格孔家村

經濟方面

乾隆年間,孔家村孔毓泰及其後人以“孔法徠號”和商名“孔文光”經營樂桂埠鹽業,歷五代近150年,成為當時廣東大鹽商之一。清宣統年間實行“通綱包餉”,孔氏認餉五百八十萬兩,統承全綱。這標誌著廣大鹽業生產的承包者已開始從過去的封建官商,向近代的民族資產階級轉化,也預示著中國的經濟體制正朝向近代社會邁進。

社會方面

據《南海縣誌》記載,當時西江、北江之水交匯於現在的羅格圍境內,孔阜林見洪水為患,倡議建築堤圍,以抗禦水災。因孔阜林是羅格文宗村人,鄉民便把基圍定名為“羅格圍”。
另外,每逢國家有重大的軍事行動,或軍隊“凱旋”,或修治河流等,孔氏均向政府捐輸各項銀兩,如嘉慶十六年,羅格孔文光給黃河工程捐銀40萬兩;鴉片戰爭期間,羅格孔氏捐資協助抵禦外敵;鹹豐十一年羅格圍八甲基崩決,羅格孔氏捐資修築如舊;同治元年羅格孔氏捐助廣西潯州兵餉,以及光緒間捐三萬兩銀助兩廣總督創建廣雅書院等。

文化方面

光緒年間,廣東藏書以羅格孔氏“岳雪樓”為最著名。孔廣陶在岳雪樓的藏書處稱“三十有三萬卷書堂”,以收藏清殿本(皇家刻本)、名人校抄本為特色。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合稱“粵省藏書三大家”。藏書之外,孔氏尤好雕刻出版古籍,所刻《北堂書鈔》、《岳雪樓鑒真法帖》等書有功學林,其中《岳雪樓書畫錄》入錄《續修四庫全書》中。
羅格孔家村
羅格孔家村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賽龍舟
賽龍舟在孔家村由來已久,體現了民眾祈求好運、希望像游龍一樣大吉大利的民俗心理。龍舟體形輕巧窄小,沒有任何裝飾,也沒有鼓手,賽事的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其路程更遠,故又稱“龍舟馬拉松賽”,更加講究選手的耐力和技巧。參加競賽的龍舟,用老杉木心製成,既輕便有結實,一般是“五橈”(參賽者五人)。比賽過程分為“放龍”和“比賽”兩個階段。“放龍”過程十分壯觀:龍舟集中後,都整齊地排列在水面上。一聲發令,千橈搖動,百舟爭流,甚為壯觀。比賽過程更是激動人心,在賽區,河的兩岸擠滿了觀眾,爆竹聲、喝彩聲、吶喊聲不絕於耳。
比賽時,賽區河道的起點終點各豎起一個木樁,樁頂扎著紅布和一束龍眼樹葉。龍舟入涌後就繞著木樁,在這段河道上來回競賽,不但要有耐力,還要占據有利的位置爭取以最短的航路來“轉棟”。到了賽程的最後階段,耐力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因為通常的比賽都要在限定的水域中劃上兩三個小時才能定出勝負。
二、扒三雞艇
孔家村內河涌環繞,水道蜿蜒流淌,這些河涌把村莊分割成許多條條塊塊。在過去沒有公路、沒有汽車的年代裡,農艇便成了運貨代步的主要交通運輸工具,民眾經過長期的鍛鍊,造就了眾多的扒艇高手。
自古以來,村民以農業耕種、飼養塘魚為主,民眾習慣了“開門見水,舉步登舟”的生活,扒艇捕魚一類的活動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扒艇”成為了他們水上生活的一種娛樂活動。
羅格孔家村
至今每年農艇比賽活動都會定期舉行。到了每年中秋後,村中會舉辦農艇比賽,因為一艇只有三個運動員,俗稱“扒三雞艇”。全村男女參與,有一家父子、夫婦、兄弟,或者鄰舍自由組合,後來逐漸演化成村內的習俗,對扒艇這門技術,村民人人掌握。扒農艇既能促進民眾勞動技能提高,又能培養其向上精神,同時可以加強村民之間的交流。
三、南派武術
孔家村民自古有習武傳統,其中清代道光年間村民孔傳鈿(綽號金聲四)武藝超群,他在村開設武館向村民傳授他在洪拳、少林拳的基礎上創立的“三才拳”,短橋寸勁,闊幅沉馬,迅疾緊湊。村民習武的人相當多,經常在祠堂里習武,相互切磋武藝。
因習武風尚,村中出現了一批千總、守備、參將、武舉人、步兵科舉人、昭勇將軍、武功將軍、武德騎尉、陸軍步兵上校、陸軍少將等當兵從軍的孔家村民。
代代相傳的民間武術現在雖不能戰場建功,卻成為現代村民強身健體的祖傳技藝。
四、醒獅表演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造型威猛,也是吉祥的象徵。明清時代,醒獅在孔家村已十分盛行,被村民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年春節初一早上,敲鑼打鼓,舞獅挨家挨戶拜年,並奉上恭喜發財拜帖,戶主人把生菜(寓意生財)及利市(紅包)懸掛起來,給獅子“采青”,續漸成為了孔家村的風俗。
現在孔家流存醒獅套路有“七星獅”、“三星獅”兩種,舞動時注重馬步,二人舞一頭,皆有武術功底。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五、孔子誕與春秋二祭禮
孔子三十八代孫孔戣在唐代元和十二年至十五年(817-820年)擔任嶺南節度使(《新唐書》),見廣東社會穩定,民風諄朴,囑子孫定居廣東,至九世孫孔豪(孔子四十七代)在宋紹興年間定居羅格孔家村,繁衍生息。今日的孔家村村民還保留著部分中原風俗,如重陽祭祖等。由於孔家村村民是孔子後裔,在每年春季、秋季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會舉行祭祀孔子治動。祭祀儀式莊嚴隆重,祭祀規模只以孔氏家族參予,由孔氏家族宗子擔任正獻官,德高望重的長老分任分獻官、陪獻官主持,村中青年學子為禮生。活動由早上開始,主要禮儀由迎神、初獻、亞獻、徹饌、送神六個部分組成。儀式完畢後,族人自由參拜,直至傍晚家族的男丁在天南聖裔祠聚餐,名“大成宴”,菜式以粵菜和魯菜結合,風味獨特,菜名也獨具意義,如“當朝一品”、“詩禮銀杏”、“帶子上朝”、“玉帶蝦仁”等。
羅格孔家村
祭孔活動到了今日,村中只是秋季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辰)祭祀孔子治動,只保留了自由參拜儀式。但規模擴大至外姓的社會人仕也積極參加,傍晚的“大成宴”有一千圍之多,近萬人參加,熱鬧非常,場面甚為壯觀。
六、文昌誕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是掌管天下文籍官祿、聲威顯赫的大神。自從清代乾隆五十七年,孔家村在村口東南面建築文昌閣,經歷代不斷重修,至今文昌閣高七層,層層有匾額,其中有清代兩廣總督林則徐、道光癸巳狀元汪鳴相、嘉慶榜眼許乃普、道光壬午探花羅文俊、道光翰林孔繼勛等科舉名人題字。
自從文昌閣建成後,開始有“拜文昌”的習俗。初開始只是孔家村民本村參予活動。亦因每年文昌閣建成後,孔家村子弟陸續考中貢生、舉人、進士、翰林多人,鄰近四鄉認為孔家村的文昌帝君非常靈驗,遂前來祭祀以求科名。
羅格孔家村
風俗延續至今日,每逢農曆二月初三的“文昌帝君神誕日”,孔家村及附近村民均自發到孔家村文昌閣參加文昌誕祈福。活動中村民請人誦讀《文昌帝君陰騭文》,以教化民眾行善積德,恭請文昌帝君塑像巡遊,舉行“文昌會”,登文昌閣寓意步步高,文昌閣更有薪菜、大蔥和狀元簿向學子傳送,狀元簿更鈐上文昌帝君之璽,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勤奮,金榜題名。
七、華光誕
華光誕,全稱五顯華光大帝誕。傳說華光是火神,有三隻眼,故又稱三眼華光。孔家村地處水網交錯的羅格圍,時遭水患,故祀奉華光火神以消災。據《南海縣誌》載,孔家村華光古廟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與文昌閣隔岸相對,也是孔家村的香火廟。村民每逢年過節必定前往酬神,祈求平安。隆重莫過於每年農曆九月廿八日華光誕,村民集資開蘸,一早,請請道士開壇誦經祭拜,村民到壇參神;午時,由一人鳴響高邊鑼開道,道士手持法劍,沿途誦經、舞劍,並用劍尖施灑淨水,俗稱“送火星”。再由居民跟隨隨道士行“轉運”儀式,道士手持法劍邊誦經繞行三大圈,俗稱“轉運”,祈求“轉運”後萬事如意,即因事不能參加“轉運”的人,只要有人把他穿的衣服在手中隨行,也會異曲同共“轉好運”。
華光誕在孔家村延續了200多年,至今每年農曆九月廿八日舉行的華光誕仍保留著“火星蘸”和“轉運”儀式。

人物選錄

1、孔尚英(1636—1717)字原輝,號閒庭。清康熙年間從戎碣石鎮,有戰功,以守備升用,札授昭勇將軍。
2、孔尚璣(1643—1711)字原璪,號若浦,孔尚英弟。考授迪功郎。為廣東巡撫幕僚多年,後任閩浙總督幕僚。在鄉間建書院,設獎學制度,鼓顧鄉中子弟讀書。
3、孔毓端 (1753—1830)字本建,號誠齋。以府廩生中乾隆甲寅(1794)恩科21名舉人。揀選知縣,敕授文林郎。著有《隱居筆記》、《澹泊軒文稿》二卷。
羅格孔家村
4、孔繼勛(1792—1842)字開文,號熾庭。嘉慶戊寅(1818年)科中式59名舉人。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在廣州城南太平沙建岳雪樓以藏書畫。道光丙戌(1826年)大挑化州學正。癸巳科(1833年)中式2甲38名進士,朝考入選翰林院庶吉士,乙未科(1835年)散館授編修,歷充國史館協修官,丙申(1836年)科殿試收卷官,丁酉科(1837年)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十九年(1839)請假南歸廣東。道光二十年(1840)正欲北上,正值鴉片戰爭前夕,鄧廷楨、林則徐等幾任兩廣總督力留在廣州總局勷辦軍務。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2月,孔繼勛因冒風雨守御廣州獵德炮台,受到風寒病故。孔繼勛善書法,尤精小楷,於古人書法名畫獨具精心妙識,在京時,多人攜古人書畫予鑒評。每見其喜愛書畫,即購以歸,其子廣鏞廣陶更銳意收藏,使岳雪樓所藏字畫,甲於粵地。著有《岳雪樓詩存》、《館課詩賦鈔》、《雲泉題唱》、《岳雪樓駢文集》、《北游日記》等。其墓在廣州市白雲山北磨刀坑村,省委松園賓館右坡。墓占地約有800平方米,墓前有華表、石獅、石羊、石馬、石人、棋桿夾兩邊排列。墓椅有十四根雕龍石柱圍成的框,原有皇帝所賜之13道誥命。墓志銘為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篆額,兩廣總督勞崇光撰文, 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傅沈桂芬書寫。墓全部用青石做成。氣勢宏大,做工精美。具有藝術與歷史研究價值。該墓曾多次被盜, 石人與碑皆破壞,但墓形基本完好。
羅格孔家村
5、孔繼芬 (1801—1870)字開濟,號藻生。邑庠生,道光十七年(1837)以一等第一名進邑廩生,越秀書院多次應考皆下第。鹹豐四年(1854)土匪猖獗,常犯羅格圍,與鄉中士紳辦團練局,協同鄉兵打敗犯羅格圍賊十六次,俘虜賊匪五、六百人。以軍功保舉加光祿寺署正銜,以訓導選用。有詩名,常與舉人冼佐邦、羅熊光等結社唱和。著有《養真草廬詩集》兩卷。
6、孔廣鏞 (1816—不詳)字厚昌,號懷民。孔繼勛長子。1841年鴉片戰爭防英岀力,賞副貢生,加內閣侍讀銜內閣中書選用。道光廿四年(1844)甲辰科舉人。1857年捐郎中分部學習行走。1860年3月以知府選用,12月以道員選用。1860年封榮祿大夫布政使銜。1860年羅格圍八甲基界崩決三十丈,孔廣鏞與弟孔廣陶自行捐資修築如舊。1884年捐巨款建廣州廣雅書院。著《書畫跋》、《十二硯齋銘》、總校《皇清經解》,與孔廣陶編《岳雪樓書畫錄》入錄《四庫全書》。
7、孔廣陶(1832—1890),字少唐。國子監生,官至刑部福建司郎中,誥授奉政大夫。富收藏,喜刻名籍,為廣東近代著名藏書家和刻書家。
8、孔昭仁(1852—1908)改名昭熙,字理和,號靜航。國子監生,同治癸酉(1873)科鄉試中92名舉人,初授儒林郎詹事府主簿,後官至奉政大夫、內閣中書,戶部山西司郎中,江西巡道。。助父孔廣陶編校《北堂書抄》。
9、孔昭鋆 (1863—1921)號季修,孔廣陶之子。1889年鄉試中式第六名舉人,揀選知縣。官刑部貴州司郎中、浙江省巡道,曾任廣東鹽業公會會長,清未與陳惠普等創辦廣東自治研究會,研究地方自治和君主立憲。繼父祖輩藏書傳統,在廣州建有“煙滸樓”,收藏宋、元精本甚多。民國改元,藏書漸散。“煙滸樓”亦變為南園酒家。
羅格孔家村
10、孔廣燮 (1877—1920)字理昌,號贊廷。清國學生,欽加五品銜,誥授奉政大夫,精國語,授教廣東公立官話講習所、廣州商務國語館。後歷廣州總商會交際員、南海警察十六區區長、團保局副局長等職。一生忠耿正直不阿,辦事廉明,人多敬服。著有《官話講義》。
11、孔昭晟(1880—1869)字幼和,號自明,藏書家孔廣陶之幼子。1900年中式十五名副貢,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任廣東鹽業公會駐京代表,民國2年,以127票當選候補國會眾議院議員,1917年補缺,出席為眾議院議員,是南海籍唯一議員,在其居所成立擁護孫中山“新新俱樂部”,為孫中山先生在國會中的口耳,在國會上提案頗有建樹,1919年任孫中山驅桂善後協會幹事,同年為孫中山特使,往滇、川與唐繼堯、楊庶堪商驅桂諸事,1923年曹錕賄選,他不為所動,憤然離
羅格孔家村
京返粵,後孫中山委派回京為遙應,後國會解散,回鄉不問政事,解放後,為廣東文史撰寫文史,以高壽而終。
12、孔昭度 (1883—1952)字貞和,號公豁。廣東武備學堂第一期高材生,1904年在未畢業前即由清廷練兵處官費派送日本士官學校〔廣東只有31人〕,畢業於第六期步兵科,曾任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少將校長。編有《花縣縣誌》、《陽春觀風詩文集》,著有《霧豹寄廬遺集》等。
羅格孔家村
羅格孔氏著作目
孔毓端《隱居筆記》一卷、《澹泊軒文稿》二卷
孔毓芬《經義約旨》二卷、《四書晰疑》六卷
孔傳顏《南園舊雨集》一卷、《濠上觀魚軒書目》二卷
孔傳洪《雲海課程》一卷
孔傳薪《陝游草》一卷、《課藝偶存》二卷
孔繼勛《岳雪樓詩存》四卷、《館課詩賦鈔》三卷、《雲泉題唱》二卷、《岳雪樓駢文集》二卷
《北游日記》二十卷、《杜蘇詩選》二十卷、《文選精華》二卷、《補刊勸戒編》四卷
孔繼驤《皇極經世易知》(校刊)八卷、 《觀魚書室詞選》一卷、《古碑辨證》一卷
孔繼芬《養真書屋吟草》二卷
孔廣鏞《書畫跋》二卷、《十二研齋研銘》一卷、《皇清經解》(總校)一千四百卷
孔廣陶《雲山得意樓吟草》八卷、《雲山得意樓文集》二卷、《穗城滋蔓錄》二卷、《三秋圖室隨筆》四卷
《岳雪樓書畫錄》五卷、《寓目記》四卷、《百七十二蘭亭考》八卷、《輯王銕仙縮摹秦漢瓦當印 譜》一卷、《鴻爪前游日記》六卷、《岳雪樓鑒真法帖》十二卷
孔廣燮《官話講義》
孔昭熙《孔氏印存》
孔昭鋆《清淑齋泉譜》、《校邠廬抗議簽注》
孔昭度《花縣縣誌》、《陽春觀風詩文集》、《霧豹寄廬遺集》
孔憲德《唯吾室詩草》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滘邊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