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坊鄉(福建連城縣羅坊鄉)

羅坊鄉(福建連城縣羅坊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羅坊鄉為一地名,在我國福建省連城縣以及福建省永安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抗日名將羅列出生於羅坊鄉上羅村,另一位抗日名將羅卓英也是羅坊鄉羅氏後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坊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省連城縣
  • 政府駐地:上羅村
  • 電話區號:0597
  • 地理位置:福建省連城縣城西北部
  • 面積:85.8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雲龍橋
  • 車牌代碼:閩F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氣候環境,基礎設施,人口數據,人文景觀,經濟發展,地圖信息,

鄉鎮概況

羅坊鄉位於連城縣西北部,東接文川,南鄰宣和、西依長汀童坊,北靠北團,全境面積85.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66畝。鄉政府駐地在上羅村,距縣城24公里。宋時屬長汀古田鄉岩頭團,明改稱青岩里,史稱岩頭羅坊。1951年2月劃歸連城所轄。1987年,全鄉23個自然村,劃為9個行政村,人口10367人,每平方公里約121人。居民以羅姓為主,故稱羅坊。鄉內主要村莊分布於沿溪流兩岸的峽谷盆地中,四周層巒疊翠,群山起伏,茂林修竹,遮天蔽日,林副產品除木材、毛竹外,有松脂、茯苓、竹木製品和土紙。礦藏有煤和石灰石。工礦企業除縣辦羅坊水泥廠外,有鄉辦水泥廠、石灰廠、農械廠、電站、車隊、建築隊、養魚場、掛麵廠等。土特產以“羅坊線面”頗負盛名。交通有縣鄉公路一條,在北團無祀台與省道建文線相接。名勝古蹟除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3)的雲龍橋,屬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外,還有下羅的連章寺,上羅石崗山的喀斯特熔洞和崗頭的倒懸觀音等。
區域截圖區域截圖

歷史沿革

羅坊鄉位於連城西北部,東接林坊鄉、南鄰宣和鄉、西依長汀童坊鄉、北靠北團鄉,全境土地總面積8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502畝,林地面積100861畝。鄉政府駐地上羅村,距縣城24公里。1951年2月從長汀縣劃歸連城縣所轄。全鄉轄9個村委會,轄有23個自然村。2001年末人口11838人,其中農業人口11386人。

氣候環境

羅坊鄉與縣城一山之隔,氣候與縣城基本相同,鄉政府所在地海拔35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9℃,無霜期283天,日照數1916小時,平均降雨量1600~2200毫米。羅坊鄉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山脈走向大部分從西南部向東北部傾斜,海拔高度在350米至1437米之間。主要山峰有沙嶺,海拔1437米,石壁山1417米,雲峰岩1400米。主要河流青岩河發源於羅坊西部由西向北貫穿全鄉流入北團境內,通往清流靈地鄉、李家鄉,經九龍江匯入閩江,流域面積為67.58平方公里。羅坊鄉主要村莊都分布在帶狀峽谷,沿著青岩河兩岸盆地中,四周層巒疊翠,群山起伏,茂林修竹,遮天蔽日。
羅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山脈為西南—東北走向,青岩河由西北貫穿全鄉流入北團。境內資源豐富,有煤礦、銀多金屬礦、石灰石礦、矽石礦、輝綠岩礦、高嶺土礦、恆溫水、石材等。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烤菸、檳榔芋、魚豆、茶葉等,水果主要有蘆柑、柚、橙等,土特產“羅坊線面”、“羅坊御豆”、“羅坊檳榔芋”等頗負盛名。

基礎設施

羅坊有一條四級公路與北團鎮相接,與宣和相通的羅宣公路1994年開通。全鄉行政村都通了公路。通訊設施已建成1100門程控電話,電力資源充足,村村都已通電。
羅坊鄉由於地處偏僻區,信息不靈,雖有豐富的礦藏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但仍有待進一步利用和開發。2001年全鄉工業總產值4067萬元,農業總產值4086萬元,糧食總產量659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652元。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421

4972

4449
家庭戶戶數
2463
家庭戶總人口(總)
9247
家庭戶男
4834
家庭戶女
4413
0-14歲(總)
2747
0-14歲男
1448
0-14歲女
1299
15-64歲(總)
5922
15-64歲男
3183
15-64歲女
2739
65歲及以上(總)
752
65歲及以上男
341
65歲及以上女
41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949

人文景觀

名勝古蹟有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3年)的雲龍橋,屬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下羅的連章寺,上羅石崗山的喀斯特熔洞,和崗的倒懸觀音等。每年元宵的羅坊“走古事”盛會源於清而流傳延續至今,是民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兼集體體育競技與元宵民間娛樂的傳統活動。每逢元宵佳節,“走古事”的隊伍不畏天寒水冷、河石苔滑、你追我趕、拼力向前的動人場面吸引了許多遊人觀光。
走古事走古事
正月里,福建連城羅坊鄉客家民眾“走古事”慶元宵。具有“客家狂歡節”之稱的羅坊走古事共七棚,分為忠、義、仁、智、信、禮、和。每棚古事由房族內挑選10歲左右的男童2名,按戲曲故事裝扮,化妝臉譜,身著戲袍,一名扮主角,一名扮底座的護將。扮主角的男童直立在一條鐵桿上,腰身用鐵圈固定,扮護將的男童坐在轎台上,似手托主公,成2個層次。轎台由木柱鑲成方形框架,四周裝飾上精美的畫屏,2根轎槓,每棚約400餘斤,須用22名抬夫。走古事,著重於“走”,先在陸地上跑,再下到河水中走。在數以萬計的鄉民和賓客的吶喊助威聲中,一個個精神振奮,呼喊著奮力奔跑,你追我趕,展現奮勇拼搏、力爭上遊的精神。

經濟發展

羅坊鄉歷來以農業為主,盛產羅坊御品“岩頭芋”,風味獨特。林副產品除木材、毛竹外,還有松脂、茯苓、竹林製品和土紙。礦藏資源有石灰石、銀礦、錳礦、矽石礦、高嶺土、花崗岩石材等。工礦企業有煤礦、水泥廠、矽石礦、電站等。有一個天然地熱溫泉水塘,現已開發水面10畝,用於養殖的單性羅非魚、鰻魚。土特產品有久負盛名的“羅坊線面”和“羅坊滷鴨”。
大禾米粄是連城縣羅坊鄉特有的一道客家小吃,過去是當地人逢年過節、待客禮賓的必備食品,因其需選用羅坊本地特有的耐寒性強,經受山風、泉水、霧水滋潤的大禾米做原料而得名。這種大米每年只生長一季,畝產不過150多公斤,是稻中稀品。
製作大禾米粄,先要用山泉水浸泡大米兩三個小時,再把米放入鍋內煮至半熟,撈起後放入石臼內搗爛,再放入木甑內蒸約半個小時,隨後將其傾入石臼,用“丁”字杵打鐵似進行捶打,米被打爛後,揉成團狀,才算大功告成。
大禾米粄的吃法多樣,既可加糖直接食用,也可湯煮或油炒。若湯煮,最好用肉湯和菜湯;若油炒,可加大蒜、肉絲、生薑、雞蛋等作料,口感不黏不膩、又韌又滑、久煮不糊。
羅坊大禾米粄過去家家會做,如今由於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大禾米的產量又極低,整個羅坊鄉現只剩三四戶人家有生產這種稻米,平時有人訂購時,才會做少量的大禾米粄出售,這門傳統的手工藝小吃麵臨失傳的境地。

地圖信息

地址:龍巖市連城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