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侯羅跋陀羅

印度中觀學派初期的思想家,相傳為龍樹之再傳弟子;提婆的傳人。略稱羅 侯羅多、羅侯羅。禪宗西天付法藏第十六祖。印度迦毗羅國人,姓梵摩。約與龍樹同時代。

關於師之事跡,依《多羅那他佛教史》所載,師為首陀羅族人,家庭富裕,容姿、權勢皆甚殊勝。早年入那爛陀寺,從黑者(Nag-po)尊者受具足戒,學聲聞乘。又從無分別者(Rnam-par mi-rtog-pa)等人習大乘及秘密乘,弘通中觀宗義。後隨侍提婆,證皆空之理,於那爛陀寺教育僧侶。其後,於印度香至國(Kan~ci)附近遇提婆示寂,提婆臨滅之際授與‘心隨之教說’(sn~in-poh!i don-gri bstan-pa )。晚年住多恆柯達(Dhin%kota),瞻仰無量光佛之尊容,並往生極樂世界云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侯羅跋陀羅
  • 國籍:印度
  • 職業:思想家
  • 身份:禪宗西天付法藏第十六祖
羅侯羅跋陀羅,參考資料,

羅侯羅跋陀羅

依《付法藏因緣傳》卷六所載,師從提婆受婆羅門所造之《鬼名書》,豁然解義。提婆示寂時,得其付法。其後,以種種方便教化眾生,晚年付法於僧伽難提而入滅云云。
關於師之著述,漢譯藏經中未曾收錄。《中觀論疏》卷三(本)雲(大正42·40c)︰‘羅侯羅法師是龍樹同時人,釋八不乃作常樂我淨四德明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三論玄疏文義要》卷二等,謂師作《中論注》,然其書不傳。但《順中論》卷上、《入大乘論》卷下、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六等,存有其遺偈。
西藏大藏經中,收有師之著作《菩薩行境清淨經義略攝》(Bodhisattva-go cara-pa-ri-s/uddhi-su^tra^rtha-sam!graha)。又,日僧河口慧海自西藏帶回的梵文《法華經》中載有師所撰之《法華經偈贊二十頌》,梵文《八千頌般若》錄有師之《嘆般若偈二十頌》。其中,《嘆般若偈二十頌》曾為龍樹《大智度論》卷十八所援引。依此可知,師與龍樹當為同時代人,且以般若中觀為宗,而為當時人所知。
◎附︰呂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三講第三節(摘錄)
提婆之後有一位名羅侯羅跋陀羅的,據我國西藏和內地所傳,他是提婆在南印建志城收的弟子,出身有說是婆羅門,有說是首陀羅,不大清楚。著作有一些還存在︰一是《贊般若偈》二十頌,《大智度論》卷十八引了這個贊,但未說作者是誰;吉藏在《中論疏》卷二十中說是羅侯羅法師所作。另外,梵本《八千頌般若》寫本上,大都在開頭寫了這些頌,其中一本在頌後寫明此頌是羅侯羅作。這與中國所傳相符,可以證明確為羅侯羅作。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提婆門人的作品怎會出現在龍樹的著作中呢?這是可能的,三人同時,前輩的著作引用後輩的話,並不足為奇,龍樹的《無畏論》就引了提婆的《四百論》,所以《大智度論》引用羅侯羅的頌,也不是不可解釋的。有人據此遂認為羅侯羅是龍樹之師,是不正確的。二是《法華略頌》,還存有梵本,是解釋《中論》‘八不’頌的,將‘八不’與‘四倒’(常、樂、我、淨)聯繫起來講的。這是中國方面的傳說。
《贊般若偈》對般若性德的各方面描寫得很徹底,值得注意的是第四頌,它把佛、般若、涅盤三者統一起來,認為‘三者一相,其實無異。’後來《大涅盤經》發展了這種思想,說涅盤是總相,其內容有三德︰法身、解脫、般若。法身是指所的方面,般若是指能的方面,解脫則是其自相。這種思想就是開始於羅侯羅的。他的《贊般若偈》(十六頌)說︰‘言說為世俗,憐愍一切故,假名說諸法,雖說而不說。’意思是︰言說是世俗諦,這是因為憐愍眾生才說的,為了說各種法,才假設了許多名字,這樣的‘說’,也就是‘未說’。在這裡他提出‘說而不說’便把俗諦和真諦統一起來了。
羅侯羅的著作雖不多,但是比較重要,對以後佛學思想的發展是有影響的。後來在別人的著作中還引到他一些零碎的頌文,如《順中論》引了他的空觀說︰‘空不空俱不愛’(不要對空和不空有所執著)。《入大乘論》引了他的涅盤方面的理論,認為涅盤應該入,但是由於‘大悲故,住生死而不捨’,這裡所說不入涅盤,就是無住涅盤之意。

參考資料

《傳法正宗記》卷三;
《中觀論疏》卷十(末);
宇井伯壽《印度哲學研究》(一)。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