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科恰良

羅伯特·科恰良

羅伯特·謝德拉基·科恰良(亞美尼亞語:Ռոբերտ Քոչարյան,1954年8月31日— ),亞美尼亞工程師、政治家,曾任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總理(1992年-1994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總統(1994年-1997年)、亞美尼亞總理(1997年-1998年)和亞美尼亞總統(1998年-2008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伯特·科恰良
  • 國籍:亞美尼亞
  • 出生地:亞美尼亞
  • 出生日期:1954年8月31日
  • 職業:亞美尼亞工程師、政治家
  • 亞美尼亞:Ռոբերտ Քոչարյան
人物經歷,人物貢獻,

人物經歷

1998年3月,亞美尼亞舉行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於16日舉行,有12名候選人參加角逐。結果是前總理羅伯特·科恰良獲得38.76%的選票,前亞美尼亞共產黨第一書記傑米爾強獲得30.67%的選票,名列前兩位。3月30日舉行了第二輪選舉,有68.9%的選民參加投票,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統計99.4%的選票後宣布,科恰良獲得59.3%的選票,傑米爾強獲得40.7%的選票,根據亞美尼亞憲法,獲得簡單多數的候選人就可當選為國家元首。結果科恰良成為亞美尼亞獨立後的第二任總統。
科恰良雖然僅從政10餘年,但卻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和生活閱歷。他曾是亞美尼亞獨立激流中的一位性格堅強的戰士。科恰良1954年8月31日出生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市斯盧扎希村的一個職員家庭。1971~1972年,他在莫斯科動力學院學習,結業後回到家鄉,在斯捷潘納克特電廠當鉗工。1972~1974年他應徵入伍,在前蘇聯軍隊中服役。1975~1977年他先後在莫斯科鋼筋混凝土預製件廠和卡拉巴赫絲綢聯合廠當造型工和電工。
1980年,科恰良被任命為斯捷潘納克特生活服務聯合公司團委書記,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科恰良的組織能力和處事果斷很快在工作中表現出來,一年後即被任命為斯捷潘納克特市的團委書記。1985年任蘇共斯捷潘納克特市黨委指導員,1985~1990年任卡拉巴赫絲綢聯合廠黨委書記。1990年他退出蘇聯共產黨後,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市計畫經濟總局工作。
從1988年起,科恰良積極參加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脫離亞塞拜然併入亞美尼亞的活動,很快成為卡拉巴赫運動的重要組織者之一。1988~1990年他被選為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後在議會經濟問題常務委員會工作。1991年他當選為自行宣告成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共和國首屆議會議員。1992~1994年,他出任納卡國家國防委員會主席,1994~1997年出任“納卡共和國”總統。1997年科恰良離開斯捷潘納克特,來到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同年3月20日他被任命為亞美尼亞共和國總理。擔任總理後,科恰良批評前總統捷爾-彼得羅相在卡拉巴赫問題上缺乏原則,對其他問題也不能負責任。正是科恰良和其他政治反對派的壓力,才導致了執政8年的捷爾-彼得羅相的辭職。1998年2月4日,亞美尼亞前總統捷爾-彼得羅相辭職以後,科恰良代行總統權力。
在彼得羅相辭職後,科恰良建議一些小黨加強合作,以避免出現政治上的混亂,但幾乎所有亞美尼亞知名的反對派人士都反對他。民族民主聯盟領袖瓦茲根·馬努克揚說,亞總統辭職是“民主的勝利,不是卡拉巴赫人的勝利”,為了某種抽象的民族意識不應犧牲民主,堅決反對科恰良成為共和國領導人。但科恰良毫不讓步,批評反對派的幾個領袖目光狹隘,不值得同他們打交道。科恰良競選總統曾經歷了一番波折。他到葉里溫後,沒有加入亞美尼亞國籍。根據亞美尼亞共和國獨立後通過的新憲法,只有生活在亞美尼亞10年以上並擁有亞美尼亞國籍的共和國公民才能競選總統。科恰良的政敵們以此為由反對他參選,但科恰良反駁說,亞美尼亞作為獨立國家,存在還不到10多年,而他已經擔任亞議會議員7年了。選舉之前一個月,這位代總統終於拿到了亞美尼亞身份證。

人物貢獻

向社會的無序與不和宣戰
近年來,亞國內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遊行示威活動不斷,普通居民對國家生活的無序,各級官員貪贓枉法極為不滿。科恰良擔任總理期間,明確表示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反對各種貪污腐敗現象。他不參加政治派別之間的傾軋和爭鬥,因而取得了多數居民的支持。1998年4月9日,科恰良宣誓就任共和國總統。在就職儀式上他強調說,亞美尼亞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加強社會和睦,建立建設性政治對話和合作機制。他還表示,將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革,在各權力分支機構之間建立平衡關係,明確總統與議會、總統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在談到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問題時,科恰良重申,亞美尼亞主張和平解決納-卡衝突,爭取卡拉巴赫人民的自決權得到國際承認。
科恰良政治上強調要按“內部統一”的原則改造亞美尼亞社會,認為如果亞美尼亞人民是緊密團結、和睦統一的,他們的潛力就足以解決國家遇到的任何問題。他要求國家機構要有紀律、有效率,對官員的消極懈怠和玩忽職守不能容忍。俄羅斯輿論形容他是個在政治上從不妥協的人。他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中心是“民族”、“土地”和“國家統一”,此外才是社會、國家和法律。對以前亞美尼亞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經常性的政治鬥爭科恰良是無法接受的,他習慣的是“內部的統一”[1].
最近在亞美尼亞進行的社會調查顯示,對於新的亞美尼亞總統來說,等待解決的問題中居於首位的是社會問題,其次是國家安全、和平、卡拉巴赫問題,對民主和國家體制的建設問題關心的人最少。科恰良在這一點上順乎民意,因此得到了多數黨派和普通居民的擁護。科恰良提出,亞美尼亞現有的營私舞弊、貧窮,經常性的政治危機等社會現象是前共和國領導人製造出來的“病毒”。當政後科恰良給自己提出的首要任務就是在這方面作出幾件“驚天動地”的事來,從亞美尼亞社會中根除這些不合理的現象。
科恰良贊成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保持國家對社會各個領域的控制權。他競選總統時,一個支持科恰良的黨在選舉中提出了這樣的口號:“力量是權力之母”。科恰良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十分自信,認為對於他來說沒有任何不可能的事。科恰良在納卡執政時成功地組織了作為分離運動基礎的軍隊,他認為戰時的法律對治理社會的混亂狀態是有益的。他的追隨者讚揚科恰良很“善於與他人的意志對抗”。科恰良總是自己掌握“遊戲的規則”,在他認為正確時決不妥協。科恰良反對政治上的黨派之爭,他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政黨來與其他政治力量對抗,不能容忍來自政權內部的無休止的明爭暗鬥。[2]
科恰良信奉“專家治國”的原則,同時希望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政府的組成上也沒有作大的手術。科恰良對政府的某些改革和調整反映了國內政策的一些變化。4月10日科恰良簽署命令,任命33歲的財政和經濟部長阿爾緬·達爾比尼揚為亞美尼亞新總理。達爾比尼揚主張實行激進的市場改革,表明科恰良希望能使已經開始的各項改革措施不斷深入。4月20日,科恰良簽署總統令,任命了新一屆政府各部部長。前外交部第一副部長、現年43歲的奧斯卡尼揚被任命為外交部長。前國防部長瓦茲根·薩爾基相以及國家安全和內務部長謝·薩爾基相保留原職。前政府其他各部部長也多數保留其原職。另外,一直作為反對派、1994年被禁止活動的亞美尼亞革命聯合會恢復了合法地位,並且進入政府。該黨是有著鮮明的民族主義主張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科恰良認為,他的政府雖然有來自一些黨派的社會活動家,但這些人首先是各個領域的“行家”,每天可以工作12~14個小時,並且會忘掉自己的黨派屬性。
建立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
亞美尼亞是僅有300多萬人口的內陸山國,自然條件比較差,缺乏能源。1988年發生的與亞塞拜然圍繞納卡地區歸屬問題的武裝衝突使亞美尼亞長期處於亞塞拜然及其盟友土耳其的封鎖之中,經濟十分困難。儘管亞美尼亞的巨觀經濟指標在獨立國協當中較早實現了穩定,但人民生活水平一直非常低下,大多數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科恰良擔任總理一年,領導制定了一系列國家發展計畫。他認為,亞美尼亞經濟中雖然有許多不利因素,如沒有石油,但也有不少優勢,如工業潛力巨大,動力資源豐富,甚至可供出口。在科恰良的經濟計畫中,共和國應該有均衡發展的工業,要重視基礎部門的建設,發展礦物冶金、化學、工具機製造、電子等行業,依靠先進的工藝建立知識密集型產業。他強調,亞美尼亞不能作為任何國家的附庸,必須在經濟上獨立自主。
科恰良經濟上主張繼續推進面向市場的改革。在他的建議下,新政府增設了一個經濟改革部,部長由年僅36歲的阿瓦涅相擔任。這表明了科恰良對加快改革步伐的決心。1997年科恰良擔任總理時,制訂了關於私有化的新計畫。根據這項計畫,準備從1998年開始通過出售私有化的國有財產來補充預算收入。計畫規定國家積極調解和加強對私有化進程的監督,此外保證居民的儲蓄在私有化的過程中不貶值;取消對銀行參與私有化的限制,為創建金融工業集團奠定基礎;允許企業用有價證券抵銷在銀行的債務。科恰良就任總統以後,重視在稅收、貿易制度方面進行改革,準備為外國投資和國內的投資活動創造可靠的法律保護和優惠的條件。
科恰良在就職儀式上強調,經濟改革應該為社會服務,應該讓普通居民從改革中得到實惠。他準備在近期內出台一項重要的計畫,2~3年之內為共和國創造4.5~5萬個就業機會。科恰良認為,自己是個務實派,有明確的經濟綱領和目標。他坦率地承認亞美尼亞的經濟形勢很複雜,必須採取措施擺脫危機,當務之急是使國家經濟得到良好的組織和有效的管理。
不能用讓步和犧牲換取和平
亞美尼亞獨立後,由於與亞塞拜然的衝突和亞美尼亞人占領了大片亞塞拜然的領土,在國際上比較孤立。對於亞美尼亞新總統科恰良來說,首先要表明自己在納卡問題上的態度,因為納卡衝突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國際化了,亞美尼亞面臨著由美國、法國、俄羅斯任主席的歐安組織調解納卡問題的明斯克小組的巨大壓力。聯合國和歐安組織都通過了要求亞美尼亞人歸還亞塞拜然領土的決議。科恰良的第一個外交姿態是在納卡問題上作出的,在接受俄羅斯《訊息報》記者採訪時,科恰良明確表示,亞美尼亞反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重新歸屬亞塞拜然。他強調,亞塞拜然有關使納卡在亞塞拜然的範圍內恢復自治地位的建議是不能接受的。他說,自1988年以來,一切都發生了變化,恢復過去是不可能的。科恰良說,亞美尼亞堅持解決納卡衝突的三項原則:不能使一方歸屬於另一方;不能使納卡成為飛地,即可以歸還部分亞塞拜然領土,但要保持一條納卡與亞美尼亞聯繫的“陸上走廊”;解決納卡的安全問題。他說亞美尼亞同亞塞拜然斷絕了所有的經濟關係,但他主張同亞塞拜然建立文明、正常的雙邊關係。”[3]
科恰良的強硬立場受到了來自西方國家壓力,西方指責科恰良公開支持用武力解決衝突,拒絕亞塞拜然難民返回家園並威脅亞塞拜然通向西方市場的石油運輸線。[4]科恰良對西方國家在亞美尼亞選舉和內外政策上指手畫腳十分不滿,在總統大選結束後,他不同意國際觀察員對其破壞選舉法的批評。但科恰良也不想放棄前總統與西方改善關係的各種努力。他任命原美國籍亞美尼亞人奧斯卡尼揚為外交部長,表明想繼續尋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幫助。1998年5月4日科恰良簽署命令,宣布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運回亞美尼亞的德國文化藝術珍品歸還德國,包括大批書籍和手稿。此項決定是根據亞德兩國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以及亞美尼亞文化珍品出入境法做出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外交姿態。
科恰良認為,獨立國協不會自動消失,還有繼續發展的潛力,因為各成員國過去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有合作的基礎,經濟上密切聯繫、相互補充,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同時他也批評獨立國協到今天已經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原因一是某些共和國擔心莫斯科恢復昔日的帝國;二是俄羅斯建立了一種與各國合作背道而馳的貿易制度,俄羅斯同歐洲國家的貿易越自由,對獨立國協的夥伴就越苛刻。科恰良覺得亞美尼亞同俄羅斯的政治關係已經發展到頂點,他不贊成建立類似於過去聯盟的那種關係。科恰良作為國家元首的第一次外交活動是赴莫斯科出席1998年4月底舉行的獨立國協首腦會晤。會晤中,亞美尼亞領導人明確支持葉爾欽繼續擔任獨立國協國家元首理事會主席,贊成在獨立國協範圍內進行廣泛的一體化,亞美尼亞特別重視與俄羅斯的關係,但科恰良也強調雙方的政治經濟合作應該建立在互利的基礎上。科恰良強調,亞美尼亞主張同世界上所有對亞美尼亞友好的國家發展雙邊合作關係。1998年6月,阿根廷總統梅內姆應邀訪問了亞美尼亞,與科恰良簽署了關於兩國友好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此外,雙方還簽署了在教育、文化、衛生及和平利用核能等領域內進行合作的一系列政府間協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