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山

繹山

先秦山名,俗稱東山,即今天鄒城市大律村北的鳳凰山,東南西北連綿12公里,最高海拔648.8米,是魯南最高峰,被譽為“鄒魯第一山”。此地群山連綿,山環水繞,絡繹不斷。《爾雅》說“屬者,嶧。獨者,蜀。”《爾雅註疏》云:“言山形相連屬,絡繹然不絕者名繹”。《尚書·禹貢》“羽畎夏翟,繹陽孤桐,泗濱浮磬”之繹即指此山,因商周古邾國都邑曾經在此又名“邾繹山”,後音變為巨越山,清朝末年平定白蓮教後改稱鳳凰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繹山
  • 外文名稱:yishan
  • 地理位置:山東鄒城市張莊鎮大律村
  • 氣候類型:溫帶
  • 占地面積:50平方公里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AAA
  • 門票價格:暫無
  • 著名景點:大王廟開元大佛、古碑刻、隔山掏火、望海石、稀有動植物
  • 別名:巨越山、鳳凰山
概況,考證,歷史,注意,景點,

概況

古代山名,並非山旁“嶧”之嶧山,而是絞絲“繹”之繹山,俗稱東山,即今天鄒城市大律村北的鳳凰山。此地群山連綿,山環水繞,絡繹不斷。《爾雅》說“屬者,嶧。獨者,蜀。”《爾雅註疏》云:“言山形相連屬,絡繹然不絕者名繹”。《尚書·禹貢》“羽畎夏翟,繹陽孤桐,泗濱浮磬”之繹即指此山,夏代貢品“羽畎夏翟,繹陽孤桐”即指此地出產的清翟(山雞)和桐花。因商周古邾國都邑曾經在此而名“邾繹山”。後音變為巨越山,清朝末年平定白蓮教後改稱今名。
羽畎夏翟(山雞)羽畎夏翟(山雞)

考證

提起古邾國,人們會想起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繹,卜史認為遷都“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文公說:“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
邾文公所遷之地就在今天的山東省鄒城市東南嶧山。在此之前今天的嶧山是古代邾山之一。《尚書·禹貢》所言夏代之繹其實並不在這裡。
西周初,周武王滅商之後封曹挾於邾(今鄒城市鳳凰山前大律一帶),建立邾國,為魯國附庸,至戰國邾(鄒)穆公時改邾為鄒。相傳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陸終娶於鬼方,生有6子,第5子名安,為曹姓之祖,邾國即為曹安之後。出土銘文表明,邾人也自認為陸終後裔。
由於邾國都邑曾經數遷,所遷居之地皆沿舊稱,仍舊名“繹”。這樣“繹”就由原來的山名,演變成了“邾國都邑”的代名詞,成了政治術語。所以,今天鄒城的嶧山,雖然邾文公遷繹於此,故也曾稱“邾繹山”,但該山突兀孤立,並無群山連綿絡繹不絕之象,與“繹”不符,故逐漸去絞絲加山字旁演化為“嶧山”。實際並非古邾國初都之“邾繹山”,更不是《尚書·禹貢》“繹陽孤桐”所說的夏代“繹山”。那么,邾文公遷繹之前邾國都邑及其附近的“邾繹山”在哪裡呢?
《滕縣金石志》載:清道光十年(1830),在今日鄒城市張莊鎮大律村鳳凰山一帶溝澗中出土伯俞父諸器,是魯伯俞(前807—796在位)給出嫁邾國的女兒邾姬仁的媵器。1934年在鄒東鳳凰山南不遠的鄒滕交界附近的安上村出土邾國彝器,有文字如“邾嫗贏鼎”。公羊載,邾君“夷父顏娶嫗贏女為妻”,昭示附近就是嫗贏女下嫁之地邾國都邑。1980年3月於這裡出土了西周精美禮器“取子龍首青銅鉞(鑱)”,上有銘文:“於取子口錘鑄口元喬”等九字。此處“取子”就是最早古邾國君的爵稱。古邾國的幾個別稱:陬、鄹、郰、叢……,其中都有一個“取”部,其發音相近。證明古邾國其實就是由“取子國”演變來的。這些文物屬西周時期,比文公遷繹至少早數百年。這裡山環水繞,絡繹不絕,正好與《爾雅註疏》云:“言山形相連,屬絡繹然不絕者名繹”相吻合,是名副其實的古代邾國“繹山”無疑。至此,可以確定古邾國初都就在鳳凰山一帶,這裡就是古代的“邾繹山”。山上的精美石臼、古寨壘遺存以及山下的石蓋墓群,也在默默印證著曾經的古邾國和“邾繹山”。
西周東邾青銅匜西周東邾青銅匜

歷史

自曹俠被周武王封於邾地,歷代邾國貴族追隨周王征討淮夷,《詩·魯頌·閟宮》有“泰山岩岩,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事實上也有邾國的功勞。從邾武公和同時期的魯武公的諡號都為“武”字,也可感知他們因戰功卓著贏得了尊重。所以《公羊傳》說,邾武公夷父顏“嘗有功於王室”。邾武公時期,邾國疆域大致相當於今鄒城的全境和周邊的濟寧、金鄉、滕州、兗州、費縣的部分地區。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戰車,故《公羊傳》“以邾婁本為大國”。
邾繹山(亦稱巨越山即今鄒城市鳳凰山)是 “坐觀鄒魯俯瞰徐滕”的古邾魯制高點,實際是魯國威懾淮夷諸國的主要戰略屏障,邾國版圖的擴張基本上是沿著東自龜蒙、南至徐滕、西延鳧繹的方向,最終實現幅員遼闊東西北三面界魯南鄰徐滕及宋的格局。因為邾國當時沒有封爵,不會威脅魯國,故魯國貴族樂見邾國初期在與自己合作過程中不斷擴張變大,從而坐視邾國從今鳳凰山一帶的角落(陬)小國最後成長為準大國,這與魯的支持和默許其對附近小國征討吞併是分不開的。邾武公時,周王將邾夷父顏的一個兒子友父分封於郳,史稱“小邾”,加上後來的叔術讓國後所居的濫國實際都在向淮夷方向延伸和推進。據王獻唐《三邾疆邑圖考》考證,鹹、邿、茅、於余、須句、根牟、郙(fǔ)、闞(Kàn)、鄅(Yǔ)等小古國均為邾國所滅,因為邾國是魯國同時受封的附庸,初期無爵,魯國認為是為自己開疆拓土,此時也是邾魯兩國及周王室的蜜月期。
夷父顏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魯武公,生長子括。魯武公九年(公元前817年),周宣王不聽大夫樊仲甫勸阻,違背禮制撇開魯長子括而立公子戲為魯國太子,引起魯國公室及夷父顏不滿。魯懿公九年(前807年),夷父顏幫助姬括的兒子魯伯御發動政變,殺死了魯君姬戲,推舉魯伯御為魯國國君。鳳凰山下出的土伯俞父諸器正是魯伯御嫁女去邾國的媵器。10年後(前796年),周宣王興師討魯伐邾,殺死魯伯御和夷父顏,指定叔術為邾國國君,剝奪了夷父顏長子夏父的繼承權。後“叔術讓國”居濫,邾子夏父做了邾君。這樣邾國與叔術所居之“濫國”和小邾並存,史稱“邾分三國”。
邾分三國圖邾分三國圖
在邾國歷史上,邾子夏父的孫子邾安公克是個重要人物。魯莊公十三年(前681年)與齊、宋、陳、蔡等國在齊地的北杏(今山東東阿境內)會盟,他積極回響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旗號,並為此而“夜宿滕薛”積極到各國奔走。促使齊桓公向周天子(周穆王)奏請,賜封邾國為子爵。從而使邾國從一個附庸國一躍成為諸侯國,《春秋穀梁傳》載,“邾之上古微,未爵命於周也”。從此以後,邾國國君被稱為“邾子”。
這對邾國是個好事,但對魯國來說,魯南半壁一下子獨立出去,極大削弱了魯國,的確是一個重大損失。雖然當時攝於齊桓公的威力,無可奈何,但此後總是伺機找茬報復邾國,這也是邾魯摩察不斷的重要原因。
魯莊公三十二年(前662),因繼承人問題,魯國發生內亂,兩任新君被殺,季友攜公子申逃到邾國,魯莊公原配哀姜也因淫亂和牽扯弒君逃到邾國。大概因為當時的邾文公輕慢了公子申,或者公子申在邾期間體察到邾對魯的潛在威脅,導致事後邾魯交惡。齊桓公就曾因流亡過郯遭遇無禮而伐郯,晉文公也曾因路過曹衛遭輕慢,即位後出兵伐曹攻衛。加上魯僖公元年(前659年),齊桓公責令邾國將哀姜引渡回齊國,在路上將其殺死,以屍歸魯,讓新上台的公子申(魯僖公)很是難堪,他不敢得罪稱霸的齊國,就把這件事記在邾國頭上。
魯僖公元年九月,僖公就在偃擊敗邾師。後因爭奪須句邾魯相互多次報復。前627年魯伐邾取訾婁,中間邾都曾西遷邾瑕(今濟寧南部附近),前614年邾文公被迫遷都於今嶧山附近,從此國勢漸趨衰落。戰國時鄒穆公改邾為鄒,曾秕谷養鳧,施行仁政,戰國中期鄒國為楚所滅,傳29世700多年。邾國滅亡後,邾人南遷或分散各地,將“邾”字去偏旁,以朱為姓氏。婁、倪、顏、鄒、最亦是其派生支脈。
邾國都繹遷徙圖邾國都繹遷徙圖

注意

隨著古邾國的不復存在,古“繹“連同邾繹山漸被遺忘,甚至歷代大學者也常弄混,不少資料誤將今天的嶧山說成夏禹時代“繹陽孤桐”之“繹”或邾繹山,是不正確的。大家應該明白“嶧”不等於“繹”,今天的嶧山不是古代的“繹山”。學者作注也應分清楚。

景點

繹山(鳳凰山)頂古稱經剛灶,今稱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魯西南最高峰,唐宋時譽其“坐觀鄒魯……俯瞰徐滕”,也是孔子登臨處,山西頭制高點既是觀魯崖。山腰上還有邾國寨壘遺存和白蓮教所築的“捆山腰子”遺址,山頂上有西周邾國柱臼遺存,也有傳說是“吸金石’殘破之處。山頂中間的豁口名曰順風口,據說當署天在此停留會冷得打顫。順風口東邊有個山崖形如群書堆疊,傳說是上蒼降臨智慧的地方,故稱天書崖。山頂最東側的巨石叫著望海石,晴朗天氣可望見東海,坐觀日出,附近還有溶洞景觀。山頂偏東望海石下方,還有一處洞穿山體南北的洞口可供人南北通過,俗稱“隔山掏火”奇觀,傳說是楊二郎擔山插扁擔的地方。自鳳凰山山頂西頭到山神廟中間有鵓鴿洞,傳說是海眼衝決而成,內里別有洞天,乃仙家之地,藏有價值連城的寶藏。順風口向下至半山腰有巨大石棚名曰老虎洞。
鳳凰山前後有“四寺一廟”,即開元寺、新興寺、朝陽寺、雲磨寺和大王廟。
鳳凰山南麓大王廟,當地俗稱“大王窩”內山崖上有唐代巨佛石窟造像(見彩圖),該造像開鑿於唐代開元初年,像高4.2米,其面如滿月,雙耳垂肩,線條流暢,雕刻精美,是盛唐時期石刻藝術珍品。1985年4月17日,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鳳凰山最著名的景點。佛像前有巨越山神廟(大王廟)遺址,尚有唐宋金元及明清殘碑。據傳山神廟原系四面有房的樓宇院式建築,大殿建在大佛東側龍泉之上,依窟順勢,自然成趣。大殿裡面塑有曾為唐王李世民救駕的巨越山大王和左右兩個大王奶奶以及靈官等站班,現在僅在佛窟東側留下一些插安梁木的方洞。院裡歷代碑刻不少,院外西南有戲台、南面有放生池、一步兩圓井等人文景觀。每到二月十五山會,“笙篁鼎沸”,熱鬧非凡,可惜均於建國前後毀棄。大王窩還是鉅山寺的遺址,據記載,鉅山寺在巨越山下,有泉曰聖泉,寺在泉上,五代時游僧本無建,明朝天順弘治間重修。
繹山開元大佛繹山開元大佛
山神廟西南的大彥村有開元寺遺址,系佛教寺院,名為“巨越山開元禪寺”,系唐天寶十五年奉旨賜建的佛教寺院, 規模宏大,有“騎馬關三門之說”,碑刻有十幾通,石雕像群高達丈余,寺僧墓地有“一碑十三塔”,其佛雕作品生動精美(見附圖),已圯毀於建國初期,鳳凰山石窟及大佛像疑是開元寺所鑿。開元寺前身乃“郎公禪院”,因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曾在此住持修禪而得名。
位於東部山下的新興寺,據明代《重修新興禪寺記》碑文記載,始建於宋代之前,幾經興靡,自明萬曆年間兗州魯王府重建後多次民間集資復修。據老人說,清末時,廟裡分東西兩部分,西院供僧侶居住,東院是主廟,裡面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胖得象泥捏瘦的皮包骨”的十八羅漢。廟門前曾有“兩柏一孔橋”奇觀。據傳,從前新興寺僧人想擴建廟宇,心生一計,說鳳凰山前有條河,攔住鄉親們的去路,必須建兩百一孔橋,才能方便行人來往。以此名義四處化緣,百姓都很受感動,很快集資擴建了廟宇,寺僧為了表示並未食言,叫工匠在廟前河溝子上建了一座單孔小橋,橋兩邊各栽了一棵柏樹,名之曰“兩柏(柏與百同音)一孔橋”,可謂既做了善事又敬了神靈,顯示佛門弟子的聰明才智。
大王廟金碑大王廟金碑
位於鳳凰山後的朝陽寺和雲磨寺分別位於鳳凰山下朝陽寺村和雲磨寺村附近,創建年代不詳,已毀於國初。
“四寺一廟”先後兩次遭摧殘,毀棄。五八年大煉鋼鐵時被拆了磚瓦壘鐵工廠和煉鐵爐,文革時碑刻被毀,現僅存大佛、部分碑刻及大量殘碑和遺蹟。
鳳凰山最東部,牛角村向東一公里處有三觀洞,最深處有貌似神牛的石刻像,曾是鄉民求子祈福之所。鳳凰山西與平山之間的山口道旁碑帽及古柏處有為平定白蓮教立下赫赫戰功的僧格林沁親王所建的忠親王祠遺址。民國二十四年陳壽卿《續修鄒縣誌稿》載,同治年(韓大鵬)倡議出疏募資,於鳳凰山建忠親王祠,撰文志剿匪功德,並有吊忠親王詩。山後面有自然造化而成的三關洞,洞內有怪石,洞壁有鳥類、昆蟲等動物化石及漢墓群。山東麓有明魯王墓。鳳凰山南麓大律村北數里有‘固堆’遺址。有資料記載,《商告》的作者,商初政治家、輔佐商湯滅夏桀的仲虺終寢於東山之麓,‘固堆’乃仲虺旳墳冢。在鳳凰山西側曾發現巨型“大x魯府柴炭山”刻石,證明鳳凰山一帶曾是明魯王府柴炭生產供應地。
鳳凰山前烏龍泉上世紀六十年代已築成“烏龍泉水庫”亦稱大律水庫,煙波浩渺,空氣清新,與鳳凰山相映生輝,成就瑰麗山水,是休閒娛樂的好地方。
鳳凰山是魯南制高點,風聲柏濤,龍泉清流,一塵不染,是真正的天然氧吧。由於鳳凰山山體巨大,不少地方人跡罕至,動植物資源豐富,不乏珍禽異獸、奇花異草。2013年,本人曾在山上發現稀有苗木“栓刺衛矛”。據傳曾出靈芝、人參、何首烏等仙草,亦有“捆牛繩”長蛇、鷹、鶻等鳥蛇出沒。山上蒼松翠柏,草木叢生,風景秀麗,空氣清新,令人神往。
山上植物:栓翅衛矛山上植物:栓翅衛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