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鮃

繁星鮃

命名者(Temminck&Schlegel,1846)棲息深度10-30公尺中文名繁星鮃有毒魚類否科中文名鮃科經濟性是科號科名F494 Bothidae食用魚類是中國大陸名繁星鮃最大體長27cm觀賞魚類否其他中文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繁星鮃
  • :動物界
  • :鮃科
  • 命名者及時間:Temminck&Schlegel,1846
瀕危狀態,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背緣呈弧形。吻略長。眼小,眼間隔極寬且凹陷。口小或中大;上頜骨較短,僅延伸至下眼前緣前方;上下頜具二行或更多尖銳錐狀齒;齶骨無齒。鰓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尖形不呈鋸齒狀。眼側除背腹緣被櫛鱗外,皆被圓鱗,盲側被圓鱗;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眼側具側線,盲側無側線;側線鱗數74-108。背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87-97;臀鰭鰭條正常,具軟條數61-73;胸鰭延長,特別是雄魚;尾鰭圓形。眼側體棕色或暗灰色,有自多具淡棕色環紋,背及臀鰭具暗斑,尾鰭具黑緣;盲側前半部乳黃色,後半部暗褐色,雄魚於具許多暗色橫波紋,雌魚較不明顯,幼魚則全無。

棲所生態

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魚類,屬沿岸底棲魚類,常出沒於礁區和砂泥的交接處,有時可發現它在礁區中。典型的肉食主義者,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或小魚為食物。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莫三比克,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台灣各地海域皆可見。漁業利用春季和秋季是主要的漁獲季節,漁民通常是用底拖網或底流刺網捕捉,但因為它們魚體不大,大部分加工作扁魚酥,少部分體型較大者,則用油煎的方法來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