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砂蔤

縮砂蔤

縮砂蔤(Amomum xanthioides),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壯,地上莖直立。葉互生,披針形,亮綠色。別名砂仁,綠殼砂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縮砂蔤
  • 拉丁學名:Amomum xanthioides
  • 別稱:綠殼砂,砂仁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原產寮國、緬甸等國;我國雲南南部也產。
  • 功用:為重要香料與藥材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採收及加工,儲藏養護,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達1.5米。根莖圓柱形,橫走,細小有節,節上有筒狀的膜質鱗片,棕色。莖直立。葉2列,無柄;葉片狹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4~40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呈尾狀或急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面光滑,下面被微毛或脫落;葉鞘開放,抱莖;葉舌短小,淡棕色。花莖由根莖抽出,被細柔毛,具有鱗片葉,淡棕色;穗狀花序球形,蔬松;苞片長橢圓形,光滑膜質;小苞片管狀,頂端2裂,膠質;花萼營狀,長約1.6厘米,先端3淺裂,裂片近於三角形;花冠管細,長約1.8厘米,3裂,裂片長圓形,白色,先端兜狀;唇瓣倒卵狀至匙形,白色,中部具有淡黃色及紅色的斑點,先端有不整齊缺刻,基部具爪,側生退化雄蕊呈細小的乳狀凸起;雄蕊1,花葯光滑,藥隔附屬物3裂,兩側裂片細小,中央裂片寬大而反卷,花絲扁短;子房下位,球形,有細毛,3室,每室胚珠多數,花柱細長,基部具2~3枚蜜腺,柱頭近球形。蒴果,近球形,不開裂,直徑約1.5厘米,具刺狀凸起,熟時棕紅色。種子多數,芳香。花期3~6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縮砂蔤為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植物,多栽培或野生於海拔100-500米,有一定蔭蔽的山谷或溪流溝旁。植地表層深厚疏鬆,腐殖質豐富,保水保肥力強,一般為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質壤土。地勢為三面環山,一面空曠,地形呈簸箕形的坡地,坡度15-30°;雲南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米處。植被一般為闊葉常綠林或落葉林。上層樹種有楹樹、小葉麻洛樹(山黃麻);下層樹種有白牛奶樹、紅牛奶樹、水東哥(白飯樹)、山毛豆、芭蕉等。海南縮砂蔤則多栽培於房前屋後或村邊有一定蔭蔽處。

分布範圍

縮砂蔤分陽春砂,綠殼砂,海南砂等
陽春砂主要分布於廣東、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福建亦有分布,多為栽培。主產於廣東陽春、高州、信宜、廣寧、封開、新興、雲浮、豐順、佛岡;雲南勐臘、勐海;雲南馬關、潞西、瑞麗;廣西防城、武鳴、隆安、百色、扶綏、靈山、欽州;福建長泰、同安、永春;四川合江、青神、宜賓、雷波;貴州沿河、關嶺亦產。廣東陽春、信宜、高州產量大,質量好,以陽春蟠龍金花坑產品為地道藥材。
綠殼砂主產於雲南西雙版納、臨滄、思茅、紅河、文山;廣東廣寧及廣西亦有少量分布。
海南砂家野皆有。主產于海南澄邁、崖縣,廣西博白、陸川。
地方習用品:紅殼砂仁和矮砂仁主產於雲南;細砂仁主產於廣西。

主要價值

縮砂蔤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能。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肌,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採收及加工

1、採收 縮砂蔤果實成熟期各地不同。一般於8月中、下旬,當果實表面顏色由紅紫變為紅褐色,果肉呈荔枝肉狀,種子紅褐色,嚼之有濃烈的辛辣味時採收。其成品生乾比率可達23-25%。採收時,山區自下而上進行,平原則分畦採摘。用小刀或剪刀剪下果穗,收果後再剪去過長的果序柄,將鮮果分2級,再進行加工。採收時注意:切勿手扯果穗,以防扯傷匍匐莖的表皮;不要壓倒植株和踩傷匍匐莖。
2、加工(1)焙乾法:分殺青、壓實、復火3個加工工序。殺青,將鮮果放入培篩約10厘米厚,攤平,置於爐上,蓋上濕麻袋,爐內加濕穀殼發煙烘熏24小時。壓實,待果實收縮變軟時,裝入竹籮或麻袋中,輕壓一夜,使果皮與種子貼緊。復火,壓實的果實再放焙篩上攤平,置於爐上,用炭火烘焙,經常翻動。在70℃以下,烘約6小時,晾乾後包裝。(2)曬乾法:分殺青和曬乾2個工序。一般用木桶(稱殺青木桶),每桶盛砂仁50公斤左右。加工時,將殺青木桶,置於熏煙灶上,裝入砂仁,用濕麻袋蓋密桶口,升火熏煙,至砂仁"發汗"(即果皮布滿小水珠)時,取出攤放在竹篩或曬場上曬乾。此法較簡單,靈活,可分散加工;但時間較長,效率低,成品果質量差。

儲藏養護

縮砂蔤用雙層麻袋包裝,每件35公斤左右。貯於陰涼乾燥處,商品安全水分10-12%。
本品易蟲蛀,受潮生霉,久存泛油。染霉品表面可見菌絲;泛油後,色澤加深,表面呈油樣物,種子團粘手,易散碎,泛油與生霉相拌發生,並互相影響。危害的倉蟲有小圓皮蠹、大谷盜、菸草甲等,多蛀蝕種子團的縱薄膜隔及果皮,使其散碎。
儲藏期間,多用密封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養護。
小件可在包裝內置生石灰、無水氯化鈣等吸潮。輕度吸潮或生霉、蟲蛀品,可攤晾,忌曝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