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茄菩提

緬茄菩提

緬茄的原產地在緬甸,在高州西岸觀山山麓西岸村池塘旁,有中國唯一的一棵珍貴的緬茄樹(Afzelia xylocarpa)。樹高20米,胸圍8。5米,冠幅33米,雖經480多年風雨滄桑,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葉為羽狀複葉,有小葉2~4對,小葉橢圓形,長5~7 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緬茄菩提
  • 拼 音:MIANQIE
  • 來 源:緬茄的種子
  • 功 效:清熱解毒
  • 主 治:治牙痛,瘡毒
  • 性味歸經:辛、平肝經
  • 用法用量:外用:水磨塗
簡介,形態特徵,傳說故事,工藝製品,高州緬茄樹,

簡介

【別 名】:沔茄(《靈秘丹藥箋》)、木茄(《粵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廣東、雲南等地有栽培。
【拉丁名】:Pahudia xylocarpa Kurz
【考 證】:《雲南中草藥選》
①《靈秘丹藥箋》:"緬茄兒,形如大粟,上有罩帽,如畫皮樣。"
② 《滇略》:"緬茄,枝葉皆類家茄,結實如荔枝核而有蒂。"
③《粵志》:"廣東高州府出木茄,上有方蒂,拭眼去昏障,即緬茄也。"

形態特徵

緬茄,是一種稀有的熱帶果實,形同茄子。乾後堅硬如木,果身呈深褐色,蒂呈黃色,扁圓而長,大小不一。緬茄為蘇木科緬茄屬常綠大喬木,一般種植樹10年後才進入結果期,每年端午前後(5~7月)開花,花白色或淡紫色,香味與玉蘭相似,果實翌年1~2月成熟,莢果,每莢有種4~6粒。種子明顯分為兩截,上半截為革質假種皮,稱為蠟蒂,呈正方形或長方形,色澤金黃,質地堅韌;下半截稱為核仁,宛如荔枝核,圓滑,呈黑褐色。
5月開紅色花,只有一片段預告瓣,有7枚細長的雄蕊和1枚雌蕊。果為莢果,通常在12月間成熟;果長圓形,略扁,果皮堅硬,成熟時黑褐色,長達18厘米,每莢有種子3~6個,也有少數為單子,種子長約3~4厘米。它的種子紅紫黑色,扁橢圓形,堅硬且有光澤;種子的基部有角質的假種皮,色如黃蠟,堅實如硬木。
緬茄果上半部色金黃,質地堅硬,用於雕刻各種圖形,下半部為緬茄籽,形狀扁平橢圓,漆黑髮亮。清人黃若濟有《詠緬茄》詩云:“其蒂宛塗蜜蠟黃,其實酷肖彭亨紫;小姑欣喜綴佩觴,雕琢斫萼成花枝”。

傳說故事

清嘉慶(己卯)《茂名縣誌》載,明朝萬曆年間,祖籍高州西岸村的太僕寺少卿李邦直“自滇攜種歸”。李辭官還鄉後,試種一顆久不發芽,另一顆配系金絲銀線給嬌兒佩戴,以示榮耀華麗和富貴長命。不久緬茄籽失落,遍尋無蹤,誣為侍婢梁鳳薇所偷,嚴刑拷打至死。
事隔三年,竟在兒子的床下磚縫中長出一緬茄幼苗,李邦直令人拆除府北,讓其生長。有人道,這顆緬茄籽不願在地下沉默,毅然衝出地面為婢女伸冤,真惡人無情樹有情",並將此樹稱為“含冤樹”。舊社會那些含冤負屈、投訴無門的平民百姓,常到樹下訴求,望能伸冤昭雪。

工藝製品

緬茄子“的模樣兒很像荔枝核,黑褐色,一寸多長,所不同的,是核上有一個異常堅硬的‘蠟頭’,顏色如蠟,但是堅硬得就如象牙。這個‘蠟頭’可以雕刻山水人物,亭台樓閣、花鳥魚蟲等優美圖案,使這顆‘緬茄子’形成一件精巧的藝術品。也可用來刻圖章,既美觀,又耐用。
作為我國的一種獨特的緬茄蠟蒂雕刻藝術已有300多年歷史,深愛民間喜愛。過去男婚女嫁,多有用緬茄雕刻工藝品作贈禮的。高州竹枝詞曾寫道:“奴生西岸近蓮塘,嫁與南橋何姓郎,愧我壓妝無別物,緬茄刻就兩鴛鴦。”
1957年5月,高州緬茄雕刻工藝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並獲獎,後被編入《中國土特產大全》一書,列為全國著名土特產之一,名聲鵲起。中國政府把它作為“國寶”送了十顆給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元帥。
高州緬茄樹高州緬茄樹

高州緬茄樹

在高州市西岸區觀山山麓西岸村池塘旁,聳立著一棵頗具傳奇色彩的古緬茄樹(Afzelia xylocarpa)。它是我國緬茄樹中的老壽星,樹高18米,胸圍8。5米,冠幅33米,雖經420多年風雨滄桑,仍蒼翠挺拔,枝繁葉茂。緬茄樹是我國一種珍稀樹種,系蘇木科緬茄屬喬木,原產於緬甸,除在滇南有少量分布外,其餘僅多見於高州,而高州也只在西岸、南關、頓梭、市委大院四個地方各生長有一棵,西岸的這棵為母樹。
198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到高州視察時,在參觀了這棵珍稀的奇樹、聽完當地的介紹後,曾當面指示“不要讓它斷子絕孫”。建國以來,林業科技工作者採用溫水浸種或人工去蠟沙土培育等各種方法繁育了少量緬茄樹苗,其中有些已進入開花期。
1988年高州市人民政府在古緬茄樹周圍興建了緬茄公園,塑建緬茄女像,教育後代,寧死不屈,堅持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