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烏葉猴

緬甸烏葉猴

緬甸烏葉猴(學名:Trachypithecus barbei):頭體長52-62厘米;尾長60-88厘米;體重6-9千克。背部褐色,幾近黑色;腿和尾較暗淡的黑灰色,尾梢無黑色;腹部蒼白色(灰色)。雌性大腿內側皮膚上有不對稱的白斑。豎直的頭頂毛髮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冠。

主要樹棲。喜愛群居,成小群生活,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採食,很少下地。主要食物是樹葉、花芽和野果,偶然吃些昆蟲及其他小動物。主要分布於緬甸和泰國。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緬甸烏葉猴頭體長52-62厘米;尾長60-88厘米;體重6-9千克。背部褐色,幾近黑色;腿和尾較暗淡的黑灰色,尾梢無黑色;腹部蒼白色(灰色)。雌性大腿內側皮膚上有不對稱的白斑。豎直的頭頂毛髮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冠。上嘴唇有稀疏的白毛,下嘴唇有黑毛,嘴唇為淺藍黑色;面部具有溫和的紫羅蘭色。

生活習性

主要樹棲。喜愛群居,成小群生活,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採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里。由一雄猴率領,早晨和午後覓食,中午休息。晚上在樹上或岩洞中睡覺。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它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
主要食物是樹葉、花芽和野果,偶然吃些昆蟲及其他小動物。
繁殖季節不甚明顯,通常在2-3月交配,妊娠期160天左右,8-9月產仔。成年雌猴一般每年產1胎,4-5歲性成熟。

分布範圍

分布在緬甸和泰國邊境14°00'-15°15'N,98°00'-98°25'E的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雲南有少量記錄(河口和西雙版納);延伸到緬甸和印支北部。

保護級別

非常稀少,所知甚少。在中國處於地區性瀕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