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曉蛇

緬甸曉蛇

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距今約0.99億年前的古生物。於2018年7月在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的琥珀中首次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緬甸曉蛇
  • 拉丁學名:Xiaophis myanmar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蛇目
基本簡介,命名意義,基本形態,棲息環境,發現價值,種類研究,

基本簡介

2018年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它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幼蛇。科學家將其命名為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相關論文發表於《科學·科學進展》。這塊化石來自世界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0.99億年。由於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並不堅硬,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非常不易保存,故而極為稀有。胡岡谷地發現的脊椎動物琥珀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三維保存恐龍時代古生物的絕佳機會。
緬甸曉蛇和對應的CT重建緬甸曉蛇和對應的CT重建

命名意義

科學家將它命名為緬甸曉蛇(xiaophis myanmarensis)。“曉”字意在向發現該枚琥珀的石探記聯合創始人、琥珀專家賈曉女士致敬。

基本形態

“蛇骨”琥珀中,連續蛇骨長4.75厘米,包括了約97枚椎骨、一些肋骨和皮膚。椎骨十分細小,最小的單塊尾椎僅約0.35毫米長。它的尺寸和形態顯示了其很可能是一個剛“破殼”的蛇寶寶。

棲息環境

“曉蛇”生活在一個包含有淡水棲息地的、潮濕溫暖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其中部分森林應該瀕臨海岸線。

發現價值

一是首次在琥珀中發現的新生蛇,讓人們了解到古蛇的發育;
二是它的骨骼類型很特別,是區別於以往所有蛇類的全新物種;
三是這些標本表明古代蛇類曾在海洋邊緣的森林中生活,這意味著早期蛇類的生態多樣性超出以前的認知。
距今9900萬年的新生“曉蛇”填補了演化線索上的重要一環——其幼蛇的特徵在蛇類化石中可謂“史無前例”。

種類研究

美國中西大學蘭德爾·尼達姆教授(Randall L. Nydam)認為,緬甸曉蛇可以說是現.在蛇類的祖先之一,緬甸曉蛇的顱後骨骼顯示與其他白堊紀岡瓦納蛇類極高的相似性,如阿根廷發現的、距今9000萬年的狡蛇(Najash)和恐蛇(Dinilysia)。將緬甸曉蛇加入到早期蛇的系統發生分析中後發現,緬甸曉蛇位於岡瓦納基幹類群中,如狡蛇(Najash)、恐蛇(Dinilysia)和古裂口蛇(Sanajeh)及現代蛇(冠群)之間。麥可·考德威爾教授假設道:“緬甸曉蛇可能從水生蛇類演化而來,後來遷徙到了外來地塊的島嶼陸生環境中;特提斯海里廣泛分布著多種森諾曼階海生蛇,南美最近也發現森諾曼階的海生蛇,這都表明在陸生和水生環境中的蛇類多樣性出乎我們的意料。”
總的來說,緬甸曉蛇等蛇類琥珀的發現,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找到蛇類,也是首次在化石記錄中發現新生蛇,其個體發生學特徵在蛇類化石中可以說是史無前例,這些琥珀為自然界最成功和最具代表性的動物群之一提供了絕佳的演化線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