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笊籬

編笊籬

笊籬歷史悠久,至今仍未離開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已今非昔比。過去,用石臼舂米,用碾子推米,均需把高粱、玉米等帶皮的糧食用水浸泡,用笊籬撈出瀝去水分,再加工去皮;豆類磨漿,先把豆豆昔(chaǐ)浸泡,揉搓後用笊籬打去浮皮;做米飯一般是把米煮至七八成熟,用笊籬撈出放平屜上蒸;煮餃子、炸(煮)海貨等也是用笊籬撈出。笊籬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且多與“吃”相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編笊籬
笊籬的歷史,笊籬製作準備,備料,工具,笊籬的製作,起頭,回編,收邊,整理,扎把,笊籬的未來,

笊籬的歷史

冀東有一句歇後語:“胸脯子掛笊籬——撈(勞)心。”笊籬,系用竹篾、柳條、金屬絲等編制而成,用以撈物瀝水的勺形用具,流行於全國大多數地區。北魏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撿取均者,蒸熟,曝乾。須即湯煮,笊籬漉出,別作臛(huò,編者注:肉羹)澆。”
笊籬歷史悠久,至今仍未離開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已今非昔比。過去,用石臼舂米,用碾子推米,均需把高粱、玉米等帶皮的糧食用水浸泡,用笊籬撈出瀝去水分,再加工去皮;豆類磨漿,先把豆豆昔(chaǐ)浸泡,揉搓後用笊籬打去浮皮;做米飯一般是把米煮至七八成熟,用笊籬撈出放平屜上蒸;煮餃子、炸(煮)海貨等也是用笊籬撈出。笊籬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且多與“吃”相關。過去店鋪的幌子是有講究的,笊籬就是幌子之一。北方客店,門口掛燈籠是只管住宿不管飯食,掛笊籬是管住又管吃,即免費供應早餐、晚餐。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一隻笊籬,有的視窗放著一對笊籬。”
編制笊籬的材料多是植物的枝條,南方以竹篾、藤條為主,北方以柳條為主(如圖),不僅用料不一,形制也有較大區別。冀東一帶,用柳條編的笊籬一直沿用到20世紀50年代初,今日花甲之人一般還都記得農家、漁家、飯館使用柳條笊籬。柳條笊籬的優點是造價低廉、不蝕不銹,缺點是不便刷洗,易藏污納垢。曾經與人們共同生活了上千年的柳條笊籬,已被歷史長河所湮沒,編柳條笊籬的老手藝也幾近失傳。

笊籬製作準備

備料

編柳條笊籬所用原料是垂柳的細枝條。大暑至立秋間,將枝條剪下,捋葉、去皮後曬乾備用。剝皮的方法是,先從末端將皮掀起,用兩半竹片夾住捲起,扯下。晾曬時要避雨防霉,以免變質變色。編時用水洇透泡軟,以濕麻片包裹,減少水分蒸發,防止條子變乾變脆。

工具

編制工具主要有手鐮、木錘、鉗子、改錐、粘繩等。手鐮用於切削柳條。木錘用於砸柳條,使其變柔軟,以便擰勁。鉗子、改錐用於插抽手不便操作的柳條。粘繩,與刨笤帚用的相同,用於束實笊籬把,以便用經條綑紮。

笊籬的製作

以與笊籬把同向條子為經,橫向條子為緯。按預計笊籬的大小決定選用柳條的粗細、經的根數和緯的組數。經必須是偶數,緯(組數和每組的根數)可奇可偶。以4組緯、14根經(指單向,不包括回編)為例介紹編法。

起頭

起頭也稱擺條子,一般用定緯編經法。(如圖)等距離縱向平擺4組緯,每組6根,條子隔一出一根尖顛倒。用腳踏木板壓住緯條,從緯條的中點向前,依次編入經條。從左向右,第1根經條壓1挑1編入緯條,第2根經條挑1壓1編入緯條,以此類推編完14根經條。從第1根經條算起,兩根根超前,兩根根朝後,交替用條。
笊籬歷史悠久,至今仍未離開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已今非昔比。過去,用石臼舂米,用碾子推米,均需把高粱、玉米等帶皮的糧食用水浸泡,用笊籬撈出瀝去水分,再加工去皮;豆類磨漿,先把豆豆昔(chaǐ)浸泡,揉搓後用笊籬打去浮皮;做米飯一般是把米煮至七八成熟,用笊籬撈出放平屜上蒸;煮餃子、炸(煮)海貨等也是用笊籬撈出。笊籬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且多與“吃”相關。
編笊籬編笊籬

回編

將已編好的部分旋轉180°,使編好的一面在編者一方。將第1根經條與第一組緯條交接處用木錘砸軟,略微正向擰勁,繞過緯條壓1(第二組緯條)挑1(第三組緯條)壓1(第四組緯條)編織,也可以與第1根經條的前半截擰編。實物照片為擰編,手繪圖為直編。
第14根經條繞過第一組緯條彎環,緊挨回編的第1根經條,挑1(第二組緯條)壓1(第三組緯條)挑1(第四組緯條)編織。第13根經條繞過第一組緯條,壓1(第二組緯條)挑1(第三組緯條)壓1(第四組緯條)編織。以此類推,直至編完第2根經條。邊編織經條,邊揻經條和緯條,使其略有弧度。成品為近似球冠的勺形。

收邊

所謂收邊,即編織四組緯條的左右兩端,使之與經條共同收入笊籬把(柄)。第一組緯條的一端向笊籬把一邊揻彎,壓第二組緯條,挑第三組緯條,壓第四組緯條,攏到笊籬把一邊。第二組緯條一端同向揻彎,壓第三組緯條,挑第四組緯條,攏向笊籬把一邊。第三組緯條的一端同向揻彎,壓第四組緯條,攏向笊籬把一邊。第四組緯條的一端同向揻彎,直接攏向笊籬把一邊。以同樣方法將緯條的另一端分別揻彎編織,攏向笊籬把。

整理

回編、收邊完畢,把攏入笊籬把的緯條及經條暫時綑紮,對編成部分進行整理,解決回編揻彎不自然,條子疏密不勻、疊壓等問題。整理時,如遇折條,必須更換,不能續接。

扎把

將一根柳條砸軟,用其把揻彎攏入把的緯條綑紮,以防回彈、鬆散,有序地壓在前後兩層經條間,共同梳理後束緊成為笊籬把。如扎笤帚一樣,用粘繩將梳理的經緯條子,從上端(緊靠編織部分)開始束緊,以砸軟的柳條為經子正向擰勁綑紮,每道經綑紮五六匝,掖入綑紮條中。同樣方法,視把兒長短每隔1.2寸~3寸綑紮一道,間隔及綑紮道數視笊籬把的長短、粗細而定。

笊籬的未來

柳條笊籬離開人們的生活起碼有半個世紀,逐漸被銅絲、鉛絲、不鏽鋼絲笊籬代替。金屬絲笊籬與柳條笊籬的製做方法完全不同。銅絲、鉛絲笊籬是擰制,不鏽鋼絲笊籬一般是焊接。新型材料的笊籬多姿多彩,與人們共同生活了千餘年的柳條笊籬早已被淡忘。因為材質的原因,現在連民俗博物館也難見其身影。而今,在世的柳編師傅,即使學過編柳條笊籬,因多年不編,手藝早已淡忘。若把此手藝拾起來,精工細作編出柳條笊籬,將其作為工藝品來收藏和欣賞,也不失為趣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