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紋尖塘鱧

線紋尖塘鱧分類上屬形目、嘏虎魚亞目、塘鱧科、尖塘鱧屬,俗稱澳洲“筍殼魚”,是一種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名貴食用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線紋尖塘鱧
  • :動物界
  • :鱸形目
  • 亞目:嘏虎魚亞目
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親魚培育,人工魚巢的製作,親魚的選擇和雌雄鑑別,自然產卵,人工催產,人工孵化,魚苗魚種的培育,成魚池塘養殖,病害防治,皮膚潰瘍病,水霉病,

生物學特性


線紋尖塘形態上近似於雲斑尖塘鱧,頭大扁平,體形略延長、粗壯,前段呈圓柱形,後部稍扁。口上位,上、下頷齒多行,齒細小。眼小而高。體被櫛鱗。腹分離,背鰭Ⅶ,8--9,分為前後兩個,胸鰭大,臀鰭I,7--9,尾鰭圓形。稚幼魚體色黃褐色,容易隨生活環境而變化,池養成魚體色為黑褐色,澳洲也有天然橙色個體。線紋尖塘鱧喜棲息於池底有隱蔽物之暗處,在湖泊河川等天然環境內,喜歡棲於堤岸有水草或泥洞穴、岩礁等地帶,對低氧環境適應力較強。為熱帶暖水性魚類,生活適溫9℃--36℃,攝食生長水溫18℃--32℃,9℃以下容易凍死。該魚喜在夜間活動,性溫馴,不喜到處遊動,常靜伏於棲息物或池底,只在近距離覓食,為肉食性魚類。線紋尖塘鱧稚幼魚生長稍慢,長成體重50--100g個體後,生長加速。在澳洲的工廠式循環水槽養殖一周年,單產為100--200kg/m2,個體重達500--600g。線紋尖塘鱧2年性成熟,產粘性卵,一年可多次產卵,繁殖力強。但仔稚魚成活率卻較低。在池養條件下,線紋尖塘鱧多生活在中下層,適應純淡水生活。

人工繁殖

親魚培育


線紋尖塘鱧雖然一冬齡即有部分達性成熟,但生產中最好選擇2冬齡以上的親魚進行產前培育。線紋尖塘鱧的人工繁殖,其先決條件是必須有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因此,培養好親魚是繁殖成功的關鍵。親魚前期培育,一般都在越冬池內進行。越冬池面積一般為500--1000m2,放養密度2尾/m2。水溫高於18℃時,可投餵一些優質冰鮮魚,同時添加適量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增強親魚體質,促進性腺發育。當水溫穩定在18℃以上時,將親魚從越冬池中轉出,放養到面積1000--1500m2、水深1.5m左右的池塘,雌雄比2:1,放養密度1.5尾/m2。池塘每2天注水一次,刺激親魚性腺發育,同時繼續投餵優質冰鮮魚及混合鰻魚配合飼料,進行後期培育。

人工魚巢的製作


線紋尖塘鱧有築巢穴產卵的習性,人工繁殖需製作人工魚巢。在生產中採用以下兩種魚巢效果較好:一是池塘自然產卵魚巢,可用60cmX40cm的質地密實、耐腐蝕的木板,表面敷以120目漁用網布,以三塊一組呈十字形直立在池塘邊80---1OOcm水深處,頂部遮光;二是水泥池人工催產魚巢,採用長度40cm左右的6—8寸PVC白色塑膠管,平放在池底,每m2放置2個。

親魚的選擇和雌雄鑑別


應挑選體格健壯、無病無傷,體重至少200g,最好500g以上的個體作親魚。成熟的雌魚腹部豐滿有明顯的卵巢輪廓;外生殖突稍膨大,呈淡紅色,基部較寬,外觀呈扇形;泄殖孔較大,位於生殖突的次末端,兩側稍隆起,無黑色素點。成熟的雄魚體色較深,斑紋明顯,腹部不明顯豐滿;外生殖突比雌魚小得多,呈白色的三角形;泄殖孔開口於最末端,孔周有少許黑色素點;輕壓腹部有乳白色呈柱狀精液流出。

自然產卵


池塘水溫達22℃以上時,雌、雄魚就能在池塘里自然配對,相互追逐,先是雄魚選擇好魚巢,然後引誘雌魚進入巢中產卵,產多在夜間或清晨前進行。產卵結束後,雄魚獨自守在魚巢中,不時擺動尾部,直至仔魚孵出發育至稚魚。生產操作上是上午放置好人工魚巢,翌日上午見有雄魚守護魚巢時,即示已經產卵,可收取網片。魚卵在魚巢表面均勻附著,排列為橢圓形的卵片,密度為80粒/cm2左右,數量20000---30000粒。受精卵淺金黃色,呈直徑0.8mm、長2mm的欖球狀。一般自然受精率在95%左右。

人工催產


(1)產卵池的準備
產卵池的面積20m2左右,水深80---100cm,池頂設遮光網布,遮光率約70%。一對親魚設定一個魚巢,每m2放置魚巢2個,產卵池以10g/m3高錳酸鉀浸泡一晝夜。
(2)人工催產
體重250--300g雌魚每章節附注射鯉魚腦垂體1粒+HCG300IU;體重500--750g雌魚每章節附注射鯉魚腦垂體1粒+HCG700--800IU;雄魚劑量為雌魚1/2,採取一次性注射。注射後的親魚按雌雄比1:1放入產卵池。親魚入池後會自行選擇巢穴和配對。水溫25℃時,效應時間40小時左右。產出的卵成片附著於巢穴壁上。

人工孵化


(1)孵化裝置
採用寬1m、水深80cm的孵化水槽,槽頂應遮蓋,避免陽光直射和保持水溫穩定,設有增氧、微流水裝置。
(2)孵化管理
將附有受精卵的魚巢移至孵化槽後,須沖氣增氧,保持微流水狀態,維持較高的溶氧。水溫25℃--30℃時,經500--600小時仔魚孵出,剛出膜的仔魚全長2.5mm左右,腹部有一個碩大的卵黃囊,2天后卵黃囊基本被吸收,此時仔魚全長3.1mm,開始水平遊動和覓食,可轉入培育池培育。孵化率90%左右。

魚苗魚種的培育


魚苗培育池面積500--1500m2,投放稚魚150---200尾/m2。放苗前10天,要做好清塘、培水工作。稚魚的開口口徑只有200---300&m,下塘後是否有足量的開口生物餌料輪蟲,是決定成活率高低的關鍵因素,每天潑灑豆漿兩次。15天后,稚魚體長達1cm,成活率一般為15%--20%。
稚魚體長達1cm後,其食性轉為主要攝食枝角類和橈足類,這時需要追肥,在塘四周潑一些較稀的魚糜和豆漿,一是繼續培養浮游生物,二是使稚魚開始養成攝食反應。25天后,稚魚體長達2.5--3cm,這個階段的成活率可高達90%。2.5--3cm以後的稚魚應按規格分疏轉人大規格稚幼魚培育池,培育池面積1200---2000m2,每m2放養15--20尾。稚幼魚的活動基本都在池塘四周。根據這一活動特性,可按每50---60m冰面放置1個竹兜,每日早晚兩餐在竹兜里加入魚糜餵食。這樣,稚幼魚可以在找棲息地的同時又能方便地找到餌料。幼魚長至10cm時,按大小分規格轉入成魚塘飼養。當水溫降到18℃左右,移到溫室越冬。

成魚池塘養殖


線紋尖塘鱧的養殖池塘面積以1500---3500m2為宜,具微流水,水深1.5m以上,排灌分流。放養前需排乾池水,修整塘基,用生石灰消毒,用量100--150g/m2,也可因地制宜地採用其它清塘劑。3月下旬,水溫升至20℃時,每m傲養大規格幼魚(10cm以上)3--5尾。池塘四周吊放竹兜作食台,將冰鮮魚漿或魚漿拌加鰻料等投入食台內,每天早晚各一餐,早上投1/3,傍晚投2/3。水溫25℃以上,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5%--7%,養殖期間要注意水質管理,定期灌注新水,最好保持微流水,以確保水質清新;定期潑灑生石灰和光合細菌等生物製劑,控制好池水水色,維護池水生態平衡。經6--7個月生長期養殖,可養成300---500g的商品魚。

病害防治


線紋尖塘鱧為熱帶性魚類,在水溫22℃以上時,抗病害能力較強,耐低氧,在原產地很少有病害發生。越冬期間,水溫低於18℃時,不攝食,對病害抵抗力明顯下降,易患寄生蟲、細菌性病害。倘若在越冬期間,進行加溫養殖,維持水溫20℃以上,可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線紋尖塘鱧魚種越冬好壞,是成魚養殖能否成功的關鍵。在養殖中觀察到的病害主要有以下兩種:

皮膚潰瘍病


症狀:體表斑塊狀充血,逐漸鱗片脫落,皮膚潰爛,嚴重時可蛀爛到肌肉或骨骼,潰爛址呈紅色。病灶無特殊部位,全身各處都可發生,越冬期間常見於頭部和尾部,嚴重時遍及全身。病魚行動緩慢,離群獨游、體色變黑。魚種和親魚在越冬、養殖期間都可患此病,越冬期間的發病池感染率可高達50%以上,不及時防治,死亡率很高。該病的病原體有弧菌、氣單胞菌等。預防措施:魚池在放養前應徹底消毒;放養密度要適宜;每月潑一次漂白粉,使池水成1g/m3濃度;越冬池最好能進行加溫,保持水溫20℃以上;投餌適量,及時撈除殘餌及污物,經常換水,保持水質優良。治療方法:全池潑灑季胺鹽、碘伏等,口服國家限量的某些抗菌素。

水霉病

症狀:肉眼可見灰白色棉絮狀的菌絲。該病是一種創傷的繼發性感染,常發生在苗種培育期、魚種和親魚的越冬期。防治方法:苗種培育期間,小心操作,避免魚體受損而創傷;魚種和親魚的越冬期進行加溫,維持水溫20℃以上;對已發病的池塘,全池潑灑亞甲基藍,使池水成0.2g/m3濃度,再隔2天潑灑1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