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歷史

綿山有以抱腹岩、蜂房泉、李姑岩、楞嚴會為主的大小岩洞百餘處之多,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遊人於其內而不滿。

風景和歷史
綿山概況

綿山特點
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曾題寫長聯讚嘆這一景觀的“絕無僅有”:“閱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蜂房泉是高100餘米,寬30餘米的凹崖。崖壁岩石裸露,嶙峋怪石突入天際。崖的下部懸垂有大小數十個長滿苔蘚的石乳,清涼的泉水終年滴瀝,注入石池時發出叮咚的樂聲。此情此景,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嶽也難尋難覓。黃山以松稱奇,綿山以柏叫絕。有株高16米主桿胸圍11.8米,根部腰圍16。7米,樹蔭覆蓋面積近300平方米的秦代古柏。它比陝西黃陵“黃帝手植柏”還粗1.8米,堪稱全國柏樹之冠,“回頭看柏龍” 的柏樹酷似龍形生在懸崖絕壁,數千年不長不枯。此外,還有虎柏、象柏、鳳柏、鹿柏以及天然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
綿山中上層有許多以崖壁開鑿的古棧道,僅中層就有天橋、兔橋、鹿橋、捨身岩等。天橋位於“一斗泉”與“朱家凹”之間,長200餘米。上離山頂20餘米,高出雲表;下距溝底300餘米,深不可測。多雲天氣漫步寬約一米的橋頭,人在橋上過,雲在腳下涌,真是平步青雲,飄飄欲仙。捨身岩長100餘米,寬不足一米。踏上這段險道,頭頂峭壁高聳入雲,腳下溝壑深不見底,上下岩壁寸草不生,加之岩下澗水轟鳴,不禁給人的精神以巨大震懾,所以又叫“懾神岩”。綿山之險,更險在從岩溝直插岩上摩斯塔的直上直下的險路。據《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右側唐代詩人賀知章題記,他當年登山先是由寺僧用布將他從岩溝拽到棋盤洞附近,再由棋盤洞攀雲梯到雲峰寺下;而後又沿120級和60級石階到鐵索嶺下手抓鐵索登上鐵索嶺,並一直上到摩斯塔頂。這500餘米的路程幾乎都是75度的絕壁,其驚險程度比華山千尺幢毫不遜色。
綿山山間壁立萬仞,怪石嶙峋,蒼鷹低回,古木參天;岩溝樹木蔭翳,芳草萋萋,鶯囀鸝鳴,水潺潺。使人既能領略北方山水的險峻粗獷,又宛若置身於江南名山之中。綿山秀色。首推水濤溝一帶。溝前說法台,形似香爐,蒼翠如黛,聳立於兩山之間, 環繞於石桐水中,夏秋季節常有彩虹升起,景色如詩如畫。明代國子監司朱子俊曾寫詩讚道;“台嘗說法少人通,介立青螺兩壁中。霹靂一聲聊當喝,驀然驚起澗中虹”。水濤溝,幾十處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形成一個異彩紛呈的龐大群體,水中還點綴有各種山水小品;一座座茶樓、酒肆、木屋、藤橋座落於奇樹、怪石之間,瀰漫著一種濃濃的山林野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