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文化概念詳解

網路文化概念詳解

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文化。其特點是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無政府性。處在Internet中的文化就其傳播來講,具有內容豐富、傳播迅速、影響廣泛、能控率低、參與平等、個性化等優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文化概念詳解
  • 詞性:名詞
  • 特點: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等
  • 優點:能控率低、參與平等、個性化等
工具書解釋,學術文獻解釋,辨析,比較分析,定義,梳理作者,

工具書解釋

1、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文化。其特點是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無政府性。處在Internet中的文化就其傳播來講,具有內容豐富、傳播迅速、影響廣泛、能控率低、參與平等、個性化等優點。但它也提出了一系列哲學問題:如何看待作為文化現象的網路及網路社會?網路時代的倫理問題、網路社會的道德問題如何處理?網路社會的文化衝突如何......

學術文獻解釋

1、所謂網路文化,它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化通訊技術融合作為物質基礎,提供並傳播一切(知識)信息資源一種嶄新文化
2、所謂網路文化是指以網路廣泛套用為主要標誌的資訊時代的文化.它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兩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計算機、網路、虛擬現實等構成的網路環境
3、所謂網路文化,主要是指基於網路技術而產生的以網上生活為核心內容的新的社會文化生活現象.廣義地說,它主要是由網路技術文化、網路規則文化以及網路觀念文化(思想、態度、價值觀等)所組成,其核心是網路觀念文化
網路文化概念詳解
4、所謂網路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指網路時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與狀態總和.狹義上是指一種以電子技術和信息產業為物質基礎,以信息傳遞與反饋為核心,以加強聯繫與溝通為手段,影響人類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新文化形式
5、所謂網路文化是指以各種網路產品為物質依託按照一定的網路規範組成的包含有各種與網路有關的精神現象的總和.網路文化主要由三大部分構成:1
6、網路文化是指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藉助計算機網路技術,以數位化形式存貯與傳播,在世界範圍內資源共享的一種信息文化.網路文化是網路時代的產物
7、我們認為,網路文化就是指以計算機網路技術為物質基礎,以計算機網路來提供傳播、利用一切信息資源的一種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的文化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政治、教育和社會文化現象
8、一般說來,網路文化是指以網路技術廣泛套用為主要標誌的資訊時代的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要素
9、“網路文化”的基本表現所謂“網路文化”,就是指網路空間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特徵.網路文化主要表現如下:1內容的無限性
10、所謂網路文化,是指一切由電腦網路派生出來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產品,它是繼報紙、廣播、電視後的一種新的傳播文化,具有全球性、開放性、互動性及虛擬性等特點
11、所謂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是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延伸和多樣化的時代展現.如何更好地對信息進行篩選、過濾、提煉
12、從狹義上講,網路文化是指網路文學、網路藝術、網路思想觀念等具體的文化形態.我們這裡主要分析狹義的網路文化與網路德育的關係.一方面,網路德育有責無旁貸地建設網路文化的義務
13、另一種觀點認為:“從狹義理解,網路文化是指以計算機網際網路作為‘第四媒體’所進行的教育、宣傳、娛樂等各種文化活動.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網路文化是指包括藉助計算機網路所從事的經濟、軍事、政治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
14、也有學者認為,網路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傳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它集人、信息、文化三位一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15、網路文化是計算機及其網路技術普及套用的產物,凡是因電腦和網路而引起的文化都可以稱為網路文化.網路文化拓展了文化的存在領域,不僅在形式上,也在內容和實質上推動了文化自身的發展
16、網路文化是指網際網路上流動著的一切信息內容,它具有以下新的特點:文化傳播的地域廣泛.大眾參與性強.內容異常豐富
17、當前網民中流傳著不倫不類的縮寫數字元號,本身是對人類豐富多彩文化的嘲諷,但卻被網蟲們譽稱為網路文化.這些技術的服務品質不足以滿足消費大眾對下一代網路的需求,更談不上開拓有價值的市場
18、現在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許多人將這一新的文化現象稱為“網路文化”.但是這樣概括似乎都不夠全面.我們認為如同農業時代的文化是農業文化工業時代的文化是工業文化那樣資訊時代的文化當然應該叫信息文化
19、網路的快速發展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文化,有媒體稱為網路文化.幾乎所有上過網的人都發現,他所涉及的不是技術,而是一種以信息為標識的嶄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新文化
20、如果我們把網路所運載的各種信息資源統稱為網路文化,那么,網路文化以其多、雜、快的特點,在網路上川流不息地傳播著
“網路文化”在工具書中的參考閱讀
網路賽博文化 信息文化

辨析

來源:光明日報
網路文化的定義至今尚未統一。網路文化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從不同的角度看,會得出不同的定義。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網路文化,必須與時俱進,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以新的理念、思維作為分析、評價的準繩。本文將從網路、網民、文化的定義出發,試著對網路文化的基本概念進行梳理。
一、網路
網路文化概念中所指的網路,其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從廣義上講,網路文化所指的網路應包含所有可以傳輸電子信號或無線電信號的網路,包括:電報網、無線廣播網、衛星廣播網、固定電話網、電視網、網際網路、行動電話網、尋呼網、計算機區域網路、計算機廣域網、無線區域網路等。從最小意義上講,則僅包括網際網路。考慮到網路技術之間的相互滲透正在進一步發展,對於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而言,宜採用網路的廣義定義。
網路的作用是傳輸信息。網路的信息傳輸介質通常是數字電纜、光纖、電磁波。數字電纜包括海底電纜、雙絞線、同軸電纜等。利用電磁波傳播的網路信號有調頻信號、調幅信號、微波、光波等。事實上,在真空中網路信號也可以傳遞。例如,地面控制站與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之間的通訊,其傳輸就是在真空中進行。光纖是傳輸網路信號最理想的介質,目前全球地面及海洋的骨幹網路,無論是傳輸電視信號、網際網路信號還是電話信號,均已由原先的銅質同軸電纜改為光纖。
網路的社會價值是提供信息通道,將人類個體與社會聯繫起來。網路的社會價值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社會與網路之間的連線效率。網路頻寬越大、網路接入方式越便捷、網路接入成本越低,網路的社會價值就會越大。電報網、電話網的連線方式是點對點形式,電視台、電台的廣播和尋呼網的連線方式是單向、一對多形式,區域網路、網際網路的連線方式是多向、多對多形式。在網路發展的早期,網路頻寬很小,網路連線方式可選擇性差,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很弱。近年來,網路頻寬不斷擴充,不少家庭都具備了每秒接近1兆比特的網路頻寬。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家庭的網路頻寬已經達到每秒幾十兆比特。
由於技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網路的形態變得越來越複雜,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一網多用”成為網路技術的發展潮流。
二、網民
網民是一個沒有確切定義的名詞,對應的英語單詞是Netizen。Netizen是一個複合詞,來源於網路(Net)和公民(Citizen)。按照網路的最小定義——網際網路,網民指的是網際網路的經常使用者。“經常”是一個不確切的頻度,在統計學上,對於使用網路的頻度存在不同的劃分。按照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過去的定義,網民是指平均每周使用網際網路至少1小時的6周歲及以上的公民。2007年7月,CNNIC將這一定義修訂為半年內使用過網際網路的6周歲及以上的公民,與以往的統計口徑相比,新定義的統計口徑大了許多。按照這一新的定義,到2007年6月30日,我國網民數量為1.62億人,規模位居全球第二。
如果照此速度發展下去,中國的網民數量將在2008年超過2億人,成為世界第一。網民中的大多數人在30歲以下,而且都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這些人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人群,也是網路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
如果放寬視野,網民的規模還會更大。對網路文化進行研究,要重視網際網路,但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於網際網路,也不能將目光停留在現有的網路用戶身上。網路文化作為一種擁有先進技術的文化,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它的影響常常是全方位的、全體性的。有的人儘管自己不上網,只是收聽廣播、看看報紙,其實,廣播、報紙上的不少信息,也是在網路的影響之下呈現出來的。又比如,有的社區建立了社區網站,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社區管理的中堅力量,那么,社區裡的每一個居民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社區網站的影響。再比如,通過農業信息網路傳遞的農業市場信息,千千萬萬的農戶從中受益,但農戶自己並不一定要親自上網。因此,研究網路文化,既要緊緊抓住網民這個核心,又要將研究的視野放到整個社會,放在全體人民民眾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先進的網路文化貫穿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方面面。
三、網路文化
網路文化是文化的一個子集。文化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很豐富的定義。文化一詞拉丁語稱“colere”,本意是耕作土地。關於文化的定義有300多種,西方最早給文化下定義的是英國的愛德華·泰勒,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
如果將網路僅僅局限於網際網路,維基百科對網路文化(Cyberculture)的定義是:由於將計算機用於溝通、娛樂和商務而出現和正在出現的文化。有學者從傳播學的角度,將網路文化定義為一種新型媒介文化,是人們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所進行的特殊方式的傳播活動及其產物。上述兩種定義都有一個缺陷,沒有考慮到網路本身也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後一種定義的可取之處在於將網路文化定義為一種“活動及其產物”,但也存在過於重視網路的媒介功能的偏頗。
事實上,文化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本身,文化對於經濟、政治、社會的能動作用,也是通過對人的影響來實現的。筆者結合當前我國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工作的實際,對網路文化試著如下表述:網路文化是人們與網路相關的生活、學習、娛樂、工作方式及其產物,網路文化建設與管理的對象,主要是指網路相關活動中的道德倫理、社會行為、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活動及有關的產品、服務。
對文化的研究有兩種主流的方法,一種是人文傳統的研究範式,以傳統的人文科目為研究對象;另一種是實地考察的研究範式,以實地考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對象。這些文化研究方法,對於網路文化的研究都有借鑑作用。(楊谷)

比較分析

林 秀
(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80)
摘要:本文廣泛收集和整理當前流行的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的各種定義,並對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指出了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關鍵字:信息文化;網路文化;概念比較
中圖分類號:G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34(2005)01-0026-03
1關於信息文化的概念
在我國,盧泰宏先生最早提出了信息文化的概念。盧先生在其《信息文化導論》一書中指出,“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正在逐漸形成一種新文化形態——信息文化”[1]。他還指出,“信息文化的支撐點或生長點不是文字,不是宗教,不是建築或藝術,也不是理念或道德,而主要是技術,是信息技術帶來了革命,產生了信息文化,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信息文化是一種技術文化”[1]。
同盧泰宏先生的觀點比較接近的還有瀋陽先生的“信息技術文化說”。瀋陽曾指出,“一種技術,當它在社會中普遍得到認可和運用,並且這種運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方式,就會衍生為一種文化。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它已超越了純技術的界域,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已開發國家中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被稱為信息技術文化”[2]。嚴康敏、賴茂生先生認為“有人將資訊時代可預期產生的新文化方式和內容稱之為‘電腦空間文化’,也就是人們常常談起的‘信息文化’。‘信息文化’的內容並非完全確定,大致上用來表示兩方面的含義:①指原有的各種文化內容以及活動方式因被納入到‘信息高速公路’系統進行製作、加工、傳遞和交流而發生變化,即所謂原有文化的‘電腦化’和‘信息化’;②指隨著人們越來越經常和更大規模地運用‘信息高速公路’系統從事各種行業,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這種運用方式本身勢必越來越豐富多樣化,進而形成一種嶄新而獨特的文化形態”[3]。
黨躍武認為,“信息文化作為一種具有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態,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於以信息、信息資源、信息技術為支點的信息活動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因此廣義的信息文化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把握:作為物質形態的信息文化,作為社會規範的信息文化,作為行為方式的信息文化和作為精神觀念的信息文化”[4]。謝俊貴則指出,信息文化“包括物質層面的信息文化、精神層面的信息文化和制度層面的信息文化”三個層次[5]。
董焱先生對信息文化有過較系統的研究,他認為信息文化是指“信息社會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6]。後來,他又進一步指出,“信息文化是人們藉助於信息、信息資源、信息技術,從事信息活動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它是信息社會特有的文化形態,是信息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樣式”[7]。
俄羅斯學者斯克沃爾佐夫把信息文化認為是一種“信息場”。他所謂的“信息場”是指“信息載體在其中發揮作用的空間”,包括生活方式的範式、價值取向、社會心理等[8]。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Bellows博士認為,“信息文化是社會的一個階層(stratum),這個階層的成員由於各種原因具有獲取各種主題的新知識的願望”[7]。
從以上的信息文化概念的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主要是從技術和社會兩個視角來界定信息文化的概念。從技術視角界定的信息文化概念(如盧泰宏和嚴康敏、賴茂生的信息文化概念),因其把信息文化立足於技術的支撐點上可稱其為狹義的概念。而從社會視角界定的信息文化概念則因其視野擴展到整個社會的信息活動領域(包括物質、精神、制度等領域)可稱其為是廣義的概念。
2 關於網路文化的概念
在我國,網路文化概念的出現要比信息文化概念的出現至少晚10年。在我國的圖書情報學界,較早專門論述網路文化問題的學者是匡文波先生。他於1999年發表的《論網路文化》一文中指出,網路文化是指“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為物質基礎,以傳送和接收信息為核心的一種嶄新文化。這是一種與現實社會文化具有不同特點的文化”[9]。同年,楊熔在《網路文化的興起與數字圖書館》一文中認為網路文化具有三方面的特徵,即網路文化是平等參與的文化,網路文化是多元競爭的文化,網路文化是開放和個性化的文化[10]。
北京大學倫理學教授萬俊人在談論網路文化時指出,網路文化是由網路經濟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網路構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實踐操作的高度技術化為基本特徵的信息文化[11]。
翁寒松認為,數位化生存已日益成為我們的主流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為折射生活基礎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內容自然會發生某些“變異”,自然要大量地體現知識經濟、網路經濟的特徵,因而形成帶有自身鮮明特徵的網路文化,廣義地說就是網路時代的人類文化[12]。
郭良對網路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較抽象,他認為,網路文化就是“由於電腦網路的套用和普及而給人們帶來的新的、與眾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觀念和行為上的特徵”[11]。
臧學英對網路文化的界定是:網路文化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現代層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載體來說,它是一種徹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網路文化,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既有形態,即變革傳統的非數位化文化形態[13]。
范曉紅認為網路文化也可稱為信息文化。她指出,“網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網路媒介不斷發揮作用的體現,也是人類社會對自身的文化發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結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網路為物質基礎,並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等技術的融合為手段,進行多元化的信息蒐集、加工、傳遞和利用,構成了網路文化的核心,而這正是它的獨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豐富的特點,故又稱網路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14]。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從狹義的角度理解,網路文化是指以計算機網際網路作為“第四媒體”所進行的教育、宣傳、娛樂等各種文化活動;從廣義的角度理解,網路文化是指包括藉助計算機所從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15]。
魏宏森、劉長洪認為,網路文化“是一種由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以及依靠這些新技術形成的全新的社會基礎結構帶來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通訊方式、工作方式、決策方式、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變革,進而引起思維方式和觀念變革,引起社會文化發生結構性變革的新文化,是一種融意識文化、行為文化與物質文化為一體的新文化”[16]。
李梁指出,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人在網路空間進行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以‘比特’的形式存在或曾經存在於網路空間的文字作品、圖片、畫面等”[17]。換言之,“狹義的網路文化是指在電腦網際網路上進行的文化活動”[18]。另外,一些人還認為網路文化等同於賽博文化(Cyberculture)。賽博文化又叫電腦網路空間文化,它在內容上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存在於電腦網路空間中大量的數位化信息,……大都是傳統文化內容經過‘數位化’或‘信息化’而產生的一種形式上的替代品,沒有更多新的特點,因而並不具備一種新型文化的基本特徵。另一類就是由於超文本和多媒體等新技術在網際網路上的套用和普及,產生的許多全新的文化藝術形式,具有新文化的鮮明特點,代表了電腦網路空間文化的本質與特徵”[19]。
從上述的對網路文化的概念界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網路文化的認識較之對信息文化的認識,歧義更多。其主要表現,①人們對網路文化認識的角度迥異,因而對網路文化概念的界定出現了“盲人摸象”的結果,即出現了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定義的局面;②人們在對網路文化進行概念界定時,出現了把網路文化與信息文化在概念上相混同的現象(如范曉紅的界定);③人們在對網路文化進行認識和概念界定時,沒有將網路文化概念與其先前出現的信息文化概念相比較,因而未給人們指出兩者的聯繫與區別。這是目前人們對網路文化概念的認識上存在的最大缺陷。
3 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概念比較分析
在眾多的關於文化的概念中,筆者認為E.B.泰勒(E.B.Tylor)的文化定義最為恰當:“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廣義而言,是個複合的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習慣”[20]。而且,筆者也認同對文化概念的外延作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之分類的觀點。基於對文化概念的這種認識,筆者對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在概念上的聯繫與區別作如下概括。
第一,從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的產生順序看,信息文化先於網路文化而產生。因為人類社會的信息現象自古有之,人類的從古至今的生活過程也就是信息文化形成的過程,只不過獨立形態的信息文化的形成較晚,而網路文化則是現代意義上的信息網路產生之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
第二,從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概念的外延上看,信息文化包含網路文化。因為,網路文化中的“網路”乃是指信息網路,而信息網路只是信息的一種存在形態。這是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在概念上的最根本的區別。因此,那種把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相混同或等同的觀點是錯誤的。
第三,信息文化和網路文化都是以信息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形態,即無論是信息文化還是網路文化,都是人們在進行信息活動時所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法律、習慣等文化因素的總和。這是信息文化與網路文化的最基本的同質性聯繫。
第四,相對獨立意義上的信息文化和網路文化,都是信息技術在全社會廣泛得到套用的產物,同時也都是人們的信息意識普遍得到提高的產物。因此,信息文化和網路文化都是新興的或新型的文化形態,或者說,信息文化和網路文化都是以信息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前提而形成的文化形態。這也是信息文化和網路文化相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五,信息文化和網路文化的形成雖然都是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套用為前提,但相比較而言,網路文化較之信息文化更依賴於信息技術,因為網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路平台。而信息文化的一些內容如信息倫理、信息政策、信息法律、信息的手工組織與開發等,可以在制度或精神層面上進行,而不一定完全依賴於物質技術,儘管不依賴物質技術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效率損失”。所以,筆者也反對把信息文化簡單地歸結為“技術文化”的說法。
參考文獻
[1]盧泰宏.信息文化導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2]瀋陽.論信息技術文化[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9,(4):99—104.
[3]嚴康敏,賴茂生.信息高速公路:面向未來的震盪[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123.
[4]黨躍武.信息文化簡論[J].情報資料工作,1999,(5):1—4.
[5]謝俊貴.關於現階段我國信息社會學研究任務的初步探索[J].情報科學,1999,17(1):18.
[6]董焱.開展信息文化學研究[J].未來與發展,1998,(3):41—42.
[7]董焱.信息文化論——數位化生存狀態冷思考[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46.
[8]A·B·斯克沃爾佐夫.信息文化與國家安全[J].國外社會科學,1998,(2):85.
[9]匡文波.論信息文化[J].圖書館,1999,(2):16—17.
[10]楊熔.網路文化的興起與數字圖書館[J].圖書館,1999,(4):28—30.
[11]http:∥www.shanghaiit.net.cn.
[12]翁賽松.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路文化[N].科技日報,2001-09-21.
[13]臧學英.網路時代的文化衝突[N].光明日報,2001-06-06.
[14]范曉紅.網路信息文化:花開誰家[J].圖書情報論壇,1999,(4):9—11.
[15]鮑宗豪.網路與當代社會文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16]魏宏森,劉長紅.信息高速公路產生的社會影響[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3(5):47—52.
[17]李梁.試論網路傳播中的文化現象[J].現代傳播,1999,(3):2—5.
[18]張相輪.網路文化及其哲學問題[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15(9):8—15.
[19]劉吉,金吾倫.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20]蔡俊生,等.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來源: 情報科學/《情報科學》編輯部·—月刊

定義

網路文化是以網路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精神創造。
網路文化存在的時間、空間及網路文化創造的主體
應該講,自從計算機網路出現,網路文化即開始出現。最初的網路文化還有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類社會文化的特徵以及計算機文化的特徵。這一時期的網路文化應該講還沒有出現。網路做為文化信息的載體傳播網路外的其他文化,網路出現以前的文化,網路沒有創造任何文化。你可以發現網路上傳播的小說用的文字,語言,修辭語法都不是網路創造的,網路電影不過是網路外的電影的數位化方式的再現和傳播。換言之,沒有網路這些小說電影也會出現或者已存在,網路解決的是網路外文化傳播的技術問題。
網路文化的生長
建造網路其實是建立了一個物質的星球,網路社會的出現是在網民通過資源的使用傳播建立的各種網上關係。這種關係在很多方面不同於網外關係,網路社會是一個不同於網外社會的社會,這個社會受到網外社會的影響,同時有很多網外社會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網路社會出現前後網外社會的特徵。網民發現他們自己要在網上發明一系列方式去表達網民的情感及網路社會的網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這些方式是在網路出現之後出現的,完全不同於已往網內外的文化表達方式,此時網路文化才以一種單一的文化存在。
出現新的網路文化的條件:
⑴網民新的網路文化思維方式,新的網路美學觀念
⑵網路文化的創造方式
⑶網路外的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素材創造的新資源
⑷新的網路社會出現
⑸網路技術的進步
網路文化的學術
網路文化出現後就會有網民去研究網路文化的學術問題,學術的方式及研究方法可能和現代人的不同。用比較文化學的方法,我們可推想可能有網路文字學,網路語言學,網路語法修辭學,網路人類文化社會學,網路文化學,網路印象主義畫派研究,網路樂器學,網路曲式學,網路超現實主義音樂研究……
網路文化的區域化,多樣化及國際化
不同民族地區會出現不同的網路文化,同一民族的網路文化會有不同形式,網際網路產生國際化的文化,不同國家都開放網際網路,不同民族的網路文化互相融合,會出現公用的各民族都能享受的文化。形成國際網路文化區。管理網路文化的法律,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包括不同國籍的法律和國際法及律師制度。
如何加強網路文化
第一,發展網路文化技術,拓寬網路文化發展空間。為了保證我國網路文化的健康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網路文化技術。要瞄準世界文化科技發展的戰略前沿,加強數位技術、數字內容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套用,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文化裝備製造技術水平;要進一步加大新一代網路、“防火牆”、“電腦密碼”等重點領域的技術攻關和研究開發力度,著力構築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過濾網站,抵禦破壞性信息侵襲的同時,保證網路文化的優秀成果能更快地傳輸到各個相關領域;要加快建設中文域名伺服器,開發集思想性、知識性、教育性、藝術性、娛樂性和易操作性於一體的宣傳教育軟體,占領網路文化前沿陣地,改進傳播民族優秀文化的手段;要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接入基礎設施,在繼續推進東部和城市地區建設的同時,以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為重點,以衛星網、移動網、電視網等寬頻業務為方向,通過多元化投資打破壟斷,不斷降低上網費用,提高上網速度;要積極開展與各國政府及相關國際組織在網際網路技術、標準規範、資源分配、網路接入、網際網路治理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有效的溝通協商機制,促進網際網路快速健康發展。
第二,發展網路文化產業,用優秀文化占領網路陣地。要做到以先進文化引領網路文化,必須以強大的民族網路文化產業為支撐,不斷提高優秀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以市場為依託,不斷提高網路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社會責任感強”的網路文化骨幹企業;要以產品為基礎,不斷增強我國網路文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動網路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向原創為主轉型升級;要以中華文化為重點,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大力加強數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建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路文化品牌;要加強戰略研究,制定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建立網路文化產業協調機制,最佳化網路文化產業企業發展的基礎環境,指導規範網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要建立網路文化產業高端交流平台,展示、交流網路文化產業新進展新成就,提高網上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引領網路文化產業良性運行。我們自己的網路文化產業發展起來了,網路文化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有了切實可靠的保障。
第三,建設網路文化隊伍,為網路文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網路文化隊伍既包括網路文化的建設人才,也包括網路文化的管理人才。比如鞏希兒,因為網遊玩得教好所以組建了自己的家族。面對新興的網路文化產業,人才短缺是一個重要的瓶頸。不僅數量上不足,而且人才構成也不平衡,高端人才稀缺,中低端人才也十分緊張。繁榮網路文化,造就網路文化產業人才,首先要著力培育網路文化創意、技術、管理、行銷等專業人才,努力形成一支與市場相適應、與品牌相適應、與我們的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網路文化隊伍。其次,要最佳化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從政策、環境等方面,為網路文化產業人才創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再次,要建設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從業人員的準入機制,積極引進在國內外文化產業運作方面有經驗、有水平的高端人才,投身我國網路文化建設。同時,還要建立網路空間教育與現實空間教育一體的教育體系,進一步提高人們利用網路的能力和網路文明素養。
第四,加強網路文化管理。網路文化管理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如何通過創新與規範,促進網路文化的和諧發展,已經成為文化發展和創新的要求。加強網路文化管理,就是要充分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積極實施網路文化管理的監督職能、引導職能、規範職能、懲戒職能,加快建立法律規範、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格線文化管理體制和機制,推動網路文化健康發展。一要健全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推進網路文化法制化進程,首先要提高立法質量,把網路管理的立法工作納入到國家整個法制建設的框架中思考設計;其次要跟蹤網路文化的最新動態,加快立法進程,使網路文化建設儘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嚴格執法,對網路上的違規違法、經濟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障國家的網路文化安全。二要以技術突破帶動網路文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網路文化是一種技術文化。技術的發展既有可能給網路文化帶來某種威脅,也一定可以運用它來消除這種威脅。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在防範網路文化的偏向問題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技術手段對網路文化進行管理,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對信息技術產品的監控與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網路安全體系建設,通過研製和開發先進的防範病毒傳播和破壞計算機系統的軟硬體技術,建造防火牆,啟用分級過濾軟體,對網上內容進行甄別,將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定以及淫穢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網站予以禁止、過濾。三要以行業自律為重點,積極推進網路文化健康發展。推進網路行業自律,就是要做到自覺維護主流思想、自覺傳播先進文化、自覺抵制低俗之風、自覺維護公平競爭,共同構築網路誠信。這當中,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充分發揮專業人士在行業自律中的作用,網際網路企業要切實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加強自律,文明辦網。網民也要自律。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和網路倫理教育,促使人們自覺樹立起網路自律意識,遵守網路道德,不斷鞏固網上社會主義思想陣地。

梳理作者

網際網路真正走進公眾的生活並不太久,但卻以其特有的屬性迅速影響並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並生髮出網路文化。
“網路”和“文化”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兩個詞,因此在很多人看來,似乎不必在這兩個詞的定義上下工夫。但是,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網路文化”的研究問題(儘管只是一些粗淺的看法),就不該馬虎了事了。
網路文化的研究剛剛起步,其基本概念、研究對象和範圍都還處於初步探討和爭論之中。 我們首先需要對網路文化研究中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做些梳理工作,並由此確定網路文化的研究範圍。
一 、網路文化的定義
(一)文化
文化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Colere”,意為耕作土地,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慧型。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以人類物質創造為基礎的一類精神創造,這類創造用技術的和美學的理念表達,以物質的時空存在方式存在。
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百科)
(二)網路
網路,英文一般翻譯為:internet或network。簡單的來說,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百科)
網路給全世界帶來了非同尋常的機遇。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當前正在邁進信息社會。信息作為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重要戰略資源,它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已經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取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它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
(三)網路文化的定義
將“網路文化”拆分成“網路”和“文化”兩個次來單獨理解是不科學的。網路文化作為文化的一個種類,它的出現是隨著網路的高速發展而出現的。通常,網路文化是指網路上的具有網路社會特徵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路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路精神創造。網路文化常常有別於網外文化,如在文字表達上,表現為火星文,特殊符號等流行。網路文化是一種虛擬的文化時空。
二、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比較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而網路文化是全球同步的、全民參與的、強勢的文化,因此在比較網路文化和傳統文化時也不能僅限於網路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比較。
(一) 網路文化的特徵
主要地呈現出下面幾個特徵。
1、開放性
在網路世界中,沒有疆界,沒有關閘,沒有任何的約束和教條,任何觀點,任何思想,任何民族的文化價值觀都可因創建者個體的意願在網上輸出。這種極大的寬容與自由形成了在網路文化形式與內容上的開放性特徵。
2、虛擬性
網路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路行為具有鮮明的隱匿性。在網路世界中,每一個人都可以盡情地表現出真情的人性特徵。真實與虛幻的界限在網路世界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但是,由於網路的虛擬性導致了網路黑客、網路色情、網路病毒、網路犯罪、網路醉迷等大量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社會秩序、妨礙社會安全的重大因素、而這些網災正是網路文化具有虛擬性的另一個負面的必然結果。
3、人性的載體
在傳統的道德倫理原則中,由於人們找不到適當的載體發泄人性內在的多元性、複雜性、隱蔽性、從而人們在外觀表現形式上呈相對單一、平面的特徵,而網際網路就象一條可供任何人自由恣意發揮與塗鴉的信息大河,真善美與假惡醜的人性毫無過濾地流入這條信息大河之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性的真實載體了。因此,完全可以斷言,網路文化絕非如某些善良人所說的代表健康、文明、向上、共生共榮時代的到來。
4、不可控性
網路文化的特徵是無法用行政命令,簡單的道德、倫理以及法制規範來控制的。這種不可控性代表了網路文化所有特徵的實質。但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隨著對網路的認識不斷深刻,以及網路經濟的不斷發展,網路文化的不可控性是可以認識和最終可控的。
(摘自《網路文化的特徵》)
(二)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比較研究的誤區
網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以一種強悍的、超常的姿態飛速發展,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全方位衝擊。網路文化呈現出與傳統文化截然不同的形態,已是一個客觀存在。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網路文化,它們都從屬於文化範疇,因此都具有文化的特性。而近年來,許多網路文化與傳統文化比較研究成果中,往往更多地強調兩者的對立與衝突,而忽視了兩者的共性,其中也不乏過度渲染網路文化對傳統文化發展的作用以及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影響。
文化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傳統文化和網路文化都是流動的、發展的、高深的,對他們的比較也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但總的來說,與傳統文化相比較網路文化具有以下特徵:
1.區域化
2.多樣化
3.國際化
三、網路文化研究的主要問題
網路文化研究的主要問題:
網路文化的研究同樣是廣泛的,不僅包括對網路技術的文化研究,網路與人的需求、社會需求的分析預測,對網路所導致的人與人的關係乃至人的生存方式進行研究、反思與評判,而且包括對網路所引發的各種經濟、文化、心理、社會、法律、道德、教育等問題的全方位研究。
四、網路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網路文化研究的熱點問題:
1.“虛擬經濟的文化內涵”,“電子商務的消費心理”等全新的文化討論;
2.對遠程教育的研究;
3.網路道德和網路法規,網路禮儀和網路文化教養。
十部委組織的依法打擊網路淫穢色情專項行動正在全國各地深入開展之際,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網路文化建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因此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刻不容緩。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僅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於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且也有利於網路的管理,用優秀文化占領網路陣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