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外交

網路外交

網路外交是在信息化和網路化的環境下,國際行為的主體與客體為了維護和發展各自的利益,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平台而開展的對外相互交往、相互傳播和外交參與等活動及其理念和政策的總和。網路外交的主體與客體既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社會團體或個人。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網路外交
  • 外文名:Cyber diplomacy 
  • 屬性:新型外交方式
  • 定義範圍:信息技術、外交意義
  • 性質:技術性、社會性 
內涵界定,緯度認識,目的性質,基本特徵,形態多樣,形式虛擬,活動便捷,交流公共,形式途徑,線上外交,虛擬外交,社會外交,影響與發展,重構外交價值,推動外交轉型,提升軟實力,影響硬權力,改變傳統模式,發展趨勢,目標追求上,組織體制上,運行機制上,網路外交的缺點,網路外交的問題,網路外交的發展,外交建議,資源方面,思維方面,

內涵界定

緯度認識

信息技術基於信息技術維度的界定。認為網路外交是通過信息傳播技術和網際網路平台處理外交事務國際關係的活動,主要研究這些新載體、新方法、新途徑對當代外交實踐的影響,可列入電子政治治理的一個分支領域,也可稱之為“電子外交”或“數碼外交”。
網路外交網路外交
外交意義:基於外交意義維度的界定。認為網路外交是源自信息傳播技術在外交領域中的拓展而產生的信息發布、身份代表、交流溝通以及外交執行虛擬化和公共化的新外交形態。

目的性質

網路外交兼具有技術性和社會性,是信息網路技術與外交系統相互交融的產物,在本質上是公共外交的一種實現形式。在信息網路傳播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為了實現國家利益並執行相應的公共外交戰略和政策,國家政府在國際網際網路全球安全治理的基礎上,通過信息網路傳播技術和手段可以開展一系列活動,包括網路信息發布、虛擬政治動員和網路互動交流等。

基本特徵

網路外交是信息化時代國家外交形態的新發展,具有與現實外交相互區別和相互補充的四個特徵:

形態多樣

主體與客體的多樣化。包括政治首腦、職業外交官、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甚至個人在內的所有行為主體與客體,都可以成為網路外交的代理者和參與者。

形式虛擬

手段與方法的虛擬化。與面對面的現實交流和傳統的大眾媒體信息傳播不同,網路外交的主要載體是網路平台,其手段與方法是虛擬化和多樣化的信息網路傳播技術工具,包括網站、電子郵件、部落格、微博、網路社區、線上視頻、遠程數據傳輸系統等,通過信息網路手段形成網民共識和認同追隨。

活動便捷

活動參與的便捷化。在虛擬的信息網路環境下,網路外交行為主客體的身份往往是匿名的和流動的,並多以虛擬的網民形式出現,不需要遵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但需要遵守網路安全法和管理制度,不能違反所在國家政府對網際網路的各種管理規定,這是網路外交的遊戲規則。而網路的泛在化和跨時空性為活動主客體的即時參與和快速反應提供了可能。

交流公共

社會交流的公共化。網路外交的目的是發展公共外交,其致力於實現國家利益和執行外交政策的使命決定了網路外交的目的是提供立體的真實信息和有關外交活動的真實情況,通過社會和民間的途徑擺事實、講道理,以贏得廣大網民的支持,體現出網路外交社會化和公開化的核心價值,從而實現國家的外交目的。

形式途徑

綜合世界各國外交實踐,網路外交主要有三種形式和途徑:

線上外交

依靠獨立網站和商業性網站,加強與公眾溝通的外交機制。線上外交依託網際網路平台,或者引起社會公眾輿論對某一問題的爭論,或者通過網路支持跨國公司的商業行為並在境外開展社會抗爭,激勵海外的社會運動,以推行特定的外交議題和議程。例如開展大規模的網上外交政策對話活動等。

虛擬外交

通過外交虛擬化,建立與現實外交相對應的虛擬外交世界,包括建立與現實外交系統相匹配的虛擬外交系統,廣泛運用信息存儲和傳播技術處理外交事務,開展虛擬的公共外交等,塑造在虛擬世界中的外交形態,實現國家利益和外交議程。如通過召開部落格吹風會、微博直播、部落格、視頻、YouTube、推特、臉譜和視頻會議項目等形式將國家在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國外客群及使館連線起來,對他國民眾和政府施加影響。又如通過網路數字空間,將國家的價值和文化理念傳播至世界各地,以影響他國公民的看法及行為。還可通過網路集群協同理念和技術將海外眾多的經濟貿易機構互相聯繫起來,提供相應的各項服務。對於小國而言,虛擬外交是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彌補外交資源不對稱劣勢的一個重要的外交戰略工具。

社會外交

網路外交中網際網路不僅擔負著收集和共享信息、談判、溝通等功能,而且網路2.0技術所形成的機制更具外交社會化功能,如電子郵件群、全球視頻會議、維基群、世界閒聊社區、人人網等開放溝通機制,吸引眾多網路外交體的參與,在世界範圍形成外交動員的作用,並構成威力巨大的外交力量,左右著全球政策的走向。同時,一些網路外交官喬裝改扮,混跡於眾多社交網站,甚至藉助於網路分身術,同時在若干社區製造議題,左右輿論,這種網路外交具有隱蔽性和殺傷力。

影響與發展

重構外交價值

網路外交從官方一元交流、談判、達成協定的單一問題解決路徑,轉化為由官方和非官方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樣化問題解決路徑,這種新的外交形態也形成了網路外交輿論和現實外交輿論並不完全一致的環境,從而推動了外交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利益重構和價值重構,社會多樣利益的原則也得到弘揚。就一國來說,構建一個由政府、跨國公司、全球媒體和全球公民社會部門共同參與的網路外交體制,將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共同要求,其外交潛力不容忽視。

推動外交轉型

各國外交正在呈現抽象化和虛擬化的特點。網路外交的便捷性、靈活性與敏感性使得任何國家的內政外交行為都會迅速傳遍世界,並引起廣泛討論,而網路外交的相對獨立性和無法完全控制,使網路外交與實體外交產生矛盾,並使外交打破自我封閉,更具可滲透性。

提升軟實力

軟實力是一種文化力,是一種通過吸引而非強迫獲得預期目標的能力。如果一國政府能夠運用網路的力量在特定領域向他國傳遞對自己有利的信息、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並且能夠獲得同情、理解、信任和支持,這無疑非常有利於一國外交目標的實現。網路外交以其便捷、靈活、敏感和低成本的特徵成為展現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增強軟實力,並進而實現外交的硬目標,是網路外交所追求的目標。

影響硬權力

網路外交深化了實體外交中的宣傳、鼓動作用,並將其發揮到最大限度,遠遠超越了傳統的宣傳戰和心理戰範圍,成為戰爭與和平鏈條中的重要一環。網路恐怖主義通過網路進行宣傳、募集資金、徵召人員、交流信息、協調行動並進行有組織跨國犯罪,從而威脅各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及各國信息安全。網路恐怖主義被認為是21世紀對國家安全最嚴重的威脅,各國與地區紛紛制定戰略和建設專門機構以應對出於經濟牟利、恐怖攻擊和政治施壓三種目的的網路威脅,成為網路外交主體通過網路改變戰爭與和平形式並影響硬權力的典型例子。

改變傳統模式

網路外交對國家外交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危機決策能力以及日常外交管理機制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網路信息的海量化、流動與擴散的高速以及信息來源的多元化,為各國外交決策者進行合理有益的外交決策提供了更為充分的條件,使外交決策者從僅限於少數社會精英的“秘密外交”趨於普通公眾共同參與的智慧外交。同時,網路所帶來的大量無效和低價值的垃圾信息甚至虛假謠言,也將危害一國內部政治穩定與對外形象以及外交決策者的科學決策。不僅如此,由於網路外交的高度敏感性,網路外交中的群情激化也將使國家面臨快速決策的壓力,進而考驗外交決策者的危機應對能力,並對國家的正常外交決策提出嚴峻考驗。
內涵界定、基本特徵、形式途徑、影響與發展參考資料

發展趨勢

在目標追求上兼顧多元社會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在組織體制上向複雜網路結構轉型,在運行機制上從官方一元轉向官方和非官方多元主體參與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樣化問題解決路徑隨著網路技術的不斷升級和網路的更加普及,網路公共外交將沿著以下3種趨勢發展:

目標追求上

網路公共外交日益從單一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導向轉化為兼顧多元社會利益與人類共同利益導向並重。網路公共外交的成長是“技術一體化”和“社群碎片化”並行不悖的過程,外交越來越藉助網路世界的一體化領域展開而變得日益成為相互依賴的整體,人類共同利益至上的價值原則必將得到弘揚;同時,在一體化的網路平台上確實跳動著多樣化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和社會認同,外交服務於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共識遭到多樣化認同的侵蝕,外交需要沿著多元化和多樣化認同的板塊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利益重構和價值重構,社會多樣利益的原則也將會得到弘揚。無論某一國家接受與否,這一趨勢都將隨著信息化的進程而不可抗拒。2011年來,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全球核安全峰會、20國集團峰會期間的網路外交,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網路外交輿論和現實外交輿論不一致的傾向。

組織體制上

網路外交將從等級制金字塔結構向複雜網路結構轉型。在網路世界,任憑一個國家的實力多么強大,也難以從根本上掌控全球信息流動的格局,都不得不把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以及社會積極分子等早先屬於外圍的社會力量納入外交體制,對迄今各國普遍存在的由最高領導人群體掌控外交的金字塔形體制形成強有力的衝擊;為了適應信息社會對外交便捷性、靈活性和互動性的要求,外交組織體制向著多元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網路結構轉型是大勢所趨。採取一套有紀律的協調管理模式,重建專業主義的網路化結構是一項重要戰略。打造一個由政府、跨國公司、全球媒體和全球公民社會部門共同參與的網路外交體制,對國家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發展的共同要求。

運行機制上

網路外交從官方一元交流、談判、達成協定的單一問題解決路徑,轉化為官方和非官方多元主體均參與交流、博弈及合作的多樣化問題解決路徑。網路外交的主體十分多元,政府、組織、企業甚至個人都可以作用於網路外交活動,網路外交主體的多元是由網路傳播的特點決定的。同時,網路外交的主體身份有隱蔽性。在網路上,它可能只是網民甲乙丙,但是真實身份和意圖卻很容易被隱去,就連網路平台本身也要受到來自各方相對,甚至絕對的控制和影響。
總之,只要人類社會信息化的腳步一直向前邁進,網路公共外交的前途是光明的,其外交潛力不容低估。

網路外交的缺點

作為一個嶄新的外交平台,2011年網路外交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其脆弱性也很明顯。由於網路具有快速傳播信息的特點,各個國際行為體都會利用網路來發布和接收信息,我們無法排除在接收到真實信息的同時也會接收到別有用心者傳播的假信息,這無疑會影響網路外交的可信度。另外,網路的特殊技術結構,決定了它會很容易因為受到黑客和網路病毒的入侵,而導致其作用的發揮受到限制。近幾年,甚至連美國白宮的官方網站和國防部五角大樓的網站都曾遭到網路攻擊,為此美國投入了巨大精力研究網路安全技術,以確保其正常運行。不僅如此,網路外交的敏感性,也決定了它所關注的問題多是當前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熱點問題,但由於國際問題熱點多、變化快,因此網路外交的跟風意識也很強,很難就如何解決一個具體問題做出長期而深入的努力。

網路外交的問題

儘管網路外交還存在某種缺陷,但它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引發全球外交革命,這種革命的步伐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會變得更加迅速、更加猛烈。因此,中國必須學會適應時代的變化,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網路外交,唯有如此,才能夠在未來的外交活動中掌握主動權,進而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促進國家利益。然而,就中國網路外交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
其一,中國的網路主權、信息主權面臨擠壓。國家主權在資訊時代已經延伸到網路和信息領域,而國家想要保持在這兩個領域的主導權,以便在網路外交中居於優勢地位,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要有先進的網路信息技術,否則很多問題都是紙上談兵。而網路起源於西方已開發國家,發展水平也是西方已開發國家遙遙領先: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誕生於美國,第一個信息高速公路計畫也出自於美國,網路運行的基本硬體技術CPU製作和軟體平台視窗作業系統由美國控制。不僅如此,全球網路最密集的地方集中於歐美,網路運行的規則也由它們主導,在網路信息的流量上英語則更是占據絕對優勢,中文幾乎沒有發言權。西方大國普遍想利用自己這方面的優勢,獲得信息霸權,以便對廣大開發中國家進行思想、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方面的滲透,這對中國也不例外。作為近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在網路外交方面也是如此。
其二,中國網路外交的主體依然很單一,主要局限在官方層面,民間力量非常薄弱。西方已開發國家對網路外交的參與是全面的,政府、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和個人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政府行為體所起的作用更為明顯和直接。而中國網路外交的主體則集中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外交部等政府部門,以及新華網和人民網等由政府直接領的網路新聞媒體,力量有限。與此同時,非官方的網路外交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儘管中國網路普及率的迅猛提高,網民數量已達2. 1億,僅以五百萬之差低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但他們的網路外交行為一直缺乏合理的引導與控制,理性不足。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網路外交的另一主體——非政府組織仍處於不發達狀態,這使得中國網路外交的民間力量一直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難以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其三,中國網路外交在方法手段上還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網路外交的資源豐富,但利用度明顯不夠。作為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為國家網路外交提供了充足的歷史積澱和人文底蘊,從這方面來說,中國網路外交應該是底氣十足和豐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網路外交的使用也是不足的。過去,中國對外交往所依賴的媒介主要是報紙、電視、廣播和官方色彩濃厚的一些活動,如組織對外演出、開展中外文化年、設立孔子學院等,但都成本高、收效慢,而對網路這種低成本見效快的外交平台則明顯利用不夠。同時,中國對網路外交的研究也很落後,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並已經在國際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而中國只出現在某些學者的零星探討中,缺乏有分量的著述,在國際學術界更是沒有自己的聲音。

網路外交的發展

此外,中國網路外交的體制也還有待於進一步創新。以網路媒體的發展為例,儘管中國網路媒體的發展和外國基本同步,但是中國網路媒體的管理方式遠不如西方,體制僵化,其中以對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跟蹤不夠密切最為明顯。二是受傳統思維的影響,中國網路外交的方法思維定位還不夠準確,宣傳性質濃厚、公關意識不足,2011年尚停留在“以我為主”的宣傳階段,習慣報喜不報憂,主動性不足,形式也很單一,很少顧及他國人民與政府的接受方法與形式,強行灌輸的色彩濃厚,通過網路平台的良性互動和交流仍遠遠不夠,儘管出現過少數成功的個例,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網路外交收效還是不高。不僅如此,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向國際社會所表達的更多的似乎是對這個世界的不滿和鬱悶,受害者意識濃厚、融入者角色不足,這無疑也會影響網路外交的成功。

外交建議

整體而言,中國對網路外交實踐與理論的研究都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要想解決以上提出的嚴峻問題,必須提高對網路外交重要性的認識,對其規律性要進一步加以研究,對其內涵也應進一步挖掘。2011年中國國內對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國傳統外交這一塊,對於網路外交這種新興的外交手段研究存在明顯空白,今後應當設法儘快補足。具體說來,當前應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在網路外交的主體方面,要樹立信心、加強引導,著力做大做強網路外交群體,對內建設和諧網路社會。在網路信息主權受到壓制、科學技術力量不足與官方網路外交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政府要儘可能地加快發展屬於自己的民間網路外交力量,努力建構和諧網路社會。事實上,任何一項外交政策的決定與執行,如果沒有廣泛的民意支持為基礎和前提,是很難獲得成功的。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官方對於廣大民間網路外交能力的認識和運用是遠遠不夠的。
在網路外交的方法和手段方面,應充實內容、挖掘資源、改變思維,創新體制,對外建設和諧網路外交。在內容方面,要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全面推介、弘揚中華民族的形象,並儘可能使之與西方優秀文化相融合、與現代文明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與當前外交理論與實踐的需要相配合。

資源方面

要做到網路資源利用的真實性、時效性和透明性,使國內外民眾能夠在第一時間聽見國家的聲音,看到政府的動作,同時要注重圍繞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尋根溯源、探究內因、總結要點,並及時收集和整理來自網路的觀點和呼聲,以便更好地為將來的外交決策提供參考。

思維方面

應樹立交往意識、淡化宣傳色彩,從對方的文化背景和政治接受的實際出發,進行換位思考,按照求同存異的原則,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以在網路領域中贏得外交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