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那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台上掛頭牌的角色,一切的節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於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那
  • 釋義:維那原為寺院三綱之一
  • 別稱:都維那
  • 屬性:詞語
職權,解釋,

職權

維那原為寺院三綱之一,宋元以後寺院所設維那主管僧眾威儀,進退綱紀,實際上是寺院的監察官。維那的職權比僧值要大一些,所轄範圍也比僧值要寬泛許多。《敕修百丈清規》卷四說,維那的職權是“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和會。戒臘資次,床歷圖帳,凡僧事內外,無不掌之。”若遇法會由維那點到並維持秩序。兩序出班上香時,維那要獨趨爐前揖請住持上香。舊執事卸任或新執事上任舉行法會時,由維那唱稱禮讚。有的大寺同時也設悅眾一至數員,作為維那的助手。若維那休假、缺員,悅眾可代行其職。
我國僧官制中設維那,始於姚秦時中央僧官制中所設悅眾。北魏亦設僧官以統理全國有關佛教之諸般事物,於中央設昭玄曹,以沙門統為最高僧官,維那為副官;在地方設僧曹,以僧統為長官,亦立維那為副官。(梁高僧傳卷六、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禪林象器箋職位門)

解釋

維那二字,系梵漢兼舉之詞;維,綱維,統理之義;那,為梵語 karma-da^na (音譯羯磨陀那)之略譯,意譯授事,即以諸雜事指授於人。維那,又作都維那,舊稱悅眾、寺護。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僧。據十誦律卷三十四載,昔時佛陀於舍衛國,為使僧眾中雜事皆有序,因令設維那。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一(大四○·六中):‘十誦中,時僧坊中無人知時限、唱時至及打揵稚,又無人灑掃塗治講堂食處,無人相續鋪床及教人淨果菜食中蟲,飲食時無人行水,眾亂語時無人彈指等,佛令立維那。聲論翻為次第也,謂知事之次第,相傳雲悅眾也。’故知維那源於佛制,為掌管僧眾雜事之職。古來大寺院皆設三綱,即上座、寺主、維那,由維那統御住僧。我國律宗、禪宗等皆置此職。於禪宗,維那為六知事之一,為掌理眾僧進退威儀之重要職稱。於其他宗派,維那則為勤行法要之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定其職掌(大四八·一一三二中):‘維那,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堂僧掛搭,辨度牒真偽;眾有爭競遺失,為辨析和會;戒臘資次、床歷圖帳,凡僧事內外無不掌之。舉唱回向以聲音為佛事,病僧、亡僧尤當究心;(中略)或有他緣,或暫假出入,將戒臘簿、假簿、堂司須知簿,親送過客司,令攝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