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

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

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ч Астафьев,1924年5月1日—2001年11月29日),是俄羅斯著名作家、小說家、散文家。

1989年獲得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勳章,1978年和1991年兩次獲得蘇聯國家獎。其代表作為《牧童與牧女》(1971),《魚王》(1976)。

2001年11月29日於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市去世,年終77歲。葬於其家鄉奧夫相卡(Овсянк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
  • 外文名:Астафьев, 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
  • 別名:Viktor Astafyev
  • 國籍:俄羅斯
  • 出生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 出生日期:1924
  • 逝世日期:2001 
  • 職業:著名作家、小說家、散文家
  • 代表作品:《牧童和牧女》、《魚王》
人物生平,人物榮譽,人物作品,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田園作品,劇本,人物生活,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1924年5月1日出生於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一個叫奧夫相卡的小村莊。他在家裡排行老三,上面有兩個早亡的姐姐。阿斯塔菲耶夫七歲時,其父因從事“破壞活動”而入獄,其母在探視回來時溺水身亡。從此,阿斯塔菲耶夫被外祖父和外祖母收養。這段溫暖快樂的時光對阿斯塔菲耶夫今後的創作活動具有較大影響,在他的自傳第一部分《最後一次鞠躬》里有詳細記載。
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
其父出獄後帶著他以捕魚為生。一次漁汛後,父親病逝,阿斯塔菲耶夫流落街頭,後被孤兒院收留。
1942年,18歲的阿斯塔菲耶夫參軍,1943年,進入新西伯利亞步兵學校學習。二戰期間,他在軍隊里當過司機、偵察兵、電話兵,1943年因在前線搶修電話線路而獲得“勇敢”勳章。
1945年,戰爭結束後,他退役居住於彼爾姆州的丘索瓦婭。1945~1951年期間,他做過鉗工、輔助工、教師、車站值班員、倉庫報關員。
1951年,他的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說《公民》刊登在《丘索瓦婭工人報》上。從此,他開始在這家報社工作,寫報導、評論、故事等。
1953年,第一本長篇小說《下一個春天之前》出版。
1958年,被吸收為蘇聯作家協會會員。
1959年~1961年,在莫斯科高級文學培訓班學習。
1989年~1991年,當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從傳統派那裡跳槽到自由派。為了表現自己觀點與自由派一致並為了得到當局的信任,罵蘇維埃制度罵得比誰都凶,支持新政權比誰都堅決,甚至主動討好葉爾欽,他的那副卑躬屈節、阿諛奉承的樣子,使他過去的朋友看了為他感到羞恥。但是他的表現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的作品能暢行無阻地發表。在作家們普遍感到出書難時,葉爾欽撥專款給他出多達十五卷的文集,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阿斯塔菲耶夫雖名利雙收,看來生活得並不愉快。他的所作所為遭到許多人反對,過去的朋友和崇拜者先後離開了他。據他自己說,甚至一些老頭和老太大都反對他,稱他為“文學界的弗拉索夫分於”。有一位記者問他為什麼心中蓄積了這么多的怨恨,他回答說,這不是怨恨,而是“悲傷和憂愁”。他還說,他內心的煩惱是像記者那樣的年輕人無法理解的。(《勞動報》1997年5月30日)後來他又承認有一種“遭遺棄和不知所措的感覺”。(《文學俄羅斯報》2000年10月13日)
1993年,因十月事件在《訊息報》上刊登寫給總統葉爾欽的公開信《第四十二封信》。
2001年11月29日於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市去世,年終77歲。葬於其家鄉奧夫相卡(Овсянка)。

人物榮譽

1971年,獲得紅旗勞動勳章,1974年,獲得紅旗勞動勳章,
《魚王》阿斯塔菲耶夫 著《魚王》阿斯塔菲耶夫 著
1978年,因中篇小說《魚王》(1976年出版)獲得蘇聯國家獎
1991年,因長篇小說《有視力的拐杖》(1988年)獲得蘇聯國家獎
1975年,因中篇小說《隘口》(1958年)、《偷竊》(1966年)、《最後一次鞠躬》(1968年)、《牧童與牧女》(1971年)獲得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高爾基獎
1981年,獲得民族友誼勳章
1984年,獲得紅旗勞動勳章
1985年,獲得衛國戰爭勳章
1989年,獲得蘇聯勞動英雄稱號
1989年,獲得列寧勳章
1994年,獲得友誼勳章
1995年,因長篇小說《詛咒和死亡》(1995)獲得俄羅斯聯邦國家獎
1997年,德國,阿爾弗雷德·特普費爾基金會授予普希金獎
2003年,被追授俄羅斯聯邦國家獎

人物作品

維克多·彼得洛維奇·阿斯塔菲耶夫的早期作品主要是童話故事,彙編後出版了故事集《粉紅色鬃毛的馬》(1968),後期多為軍事及農村題材。

長篇小說

《下一個春天之前》,1953年《融雪》,1958年
《有視力的拐杖》,1988年
《詛咒和死亡》,1995年

中篇小說

《隘口》,1958年
《牧童與牧女》阿斯塔菲耶夫著《牧童與牧女》阿斯塔菲耶夫著
《老柞樹》,1960年
《偷竊》,1966年
《戰爭在某地轟鳴》,1967年
《最後一次鞠躬》,1968年
《泥濘的秋天》,1970年
《牧童與牧女》,1971年
《魚王》,1976年
《悲傷的偵探》,1987年
《想這樣生活》,1995年
《泛音》,1995-1996年
《快樂的士兵》,1988

田園作品

《牧童與牧女》,1971
《柳達奇卡》,1987

劇本

《請原諒我》,1980

人物生活

阿斯塔菲耶夫1945年結婚。育有一女(1947-1947)二子(1948-1987,1950-?)。 他的遺孀瑪麗亞·謝苗諾夫娜發現了他留下的四封信和一份遺囑:信是寫給一位將軍的,內容是詢問將軍對其作品中戰爭描寫是否真實。遺囑寫於1987年3月9日,他不願意安葬在城市裡的公墓,而要求把他安葬在他早就選好的墓地里,這份遺囑的內容,完全符他一貫追求的的田園情結。
阿斯塔菲耶夫故居阿斯塔菲耶夫故居

社會評價

阿斯塔菲耶夫雕像阿斯塔菲耶夫雕像
阿斯塔菲耶夫的作品往往取材於自己的經歷,插有抒情式的議論,創造出一種融小說和抒情散文於一體的獨特風格。他善於描寫日常生活,從原始森林直至戰爭前沿;善於描寫農家孩子的童年,並以自己的想像賦予其靈性。他的著眼點始終是人的心靈,或許可以說,他是一位詩人。在阿斯塔菲耶夫的創作中,生態主題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阿斯塔菲耶夫描繪大自然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往往採取自敘體,以主人公“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為主線,被認為繼承了屠格涅夫、普里什文、巴烏斯托夫斯基的自然哲理散文傳統。他的目光聚焦於自己的家鄉西伯利亞,作品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淳樸的民俗風情與古老的傳說融為一體。不過,阿斯塔菲耶夫沒有將西伯利亞作理想化的描繪,他的作品毫不迴避地面對西伯利亞生態危機嚴重的現實:生活垃圾和工業污染隨處可見,糟蹋了曾經的美景;人們對大自然涸澤而漁;法律在生態犯罪面前軟弱無力;移山造海、攔河修壩的大型工程留下難以治理的生態遺患等等。作者痛心地批判人類的貪婪、短視和自我放縱,為被踐踏的、沉默的大自然代言,體現出文學家嚴肅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在阿斯塔菲耶夫的一系列生態作品中,作者一面擔憂自然資源被破壞、生態平衡失調,同時也在擔憂人的精神世界的失衡。作者曾這樣說:“無理性的人在摧毀大自然的同時,也在道德上摧毀自己。”破壞自然使人道德墮落,道德墮落的人變本加厲破壞自然——在《魚王》和其他作品裡,阿斯塔菲耶夫描繪了這個惡性循環。在他看來,人如果喪失了對大自然的愛,也必然喪失人性的善。“我寫大自然的作品既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成年人。我想讓人們懂得:我們周圍的一切,從綠色的草地到孱弱的小鳥,從原始森林的野獸到種滿莊稼的田野,直到我們賴以呼吸的天空和供給我們溫暖的陽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是我們本身,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兒子,當然就屬於自己的地球——母親,須知我們是她的靈魂,她也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沒有地球——母親,我們是無法生存的。”
1994年,阿斯塔菲耶夫文學基金會成立。
1999年,《魚王》被搬上芭蕾舞台。
阿斯塔菲耶夫故居博物館阿斯塔菲耶夫故居博物館
2005,在其家鄉奧夫相卡建立阿斯塔菲耶夫故居博物館。
2006年,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市修建阿斯塔菲耶夫雕像,並命名該市的文化博物館為阿斯塔菲耶夫文化博物館。命名克拉斯諾雅爾斯克國立師範大學為阿斯塔菲耶夫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國立師範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