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抗戰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發生了一系列抵制日貨的特殊攻擊。這種經濟上的堅壁清野,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悲壯抗戰。自甲午戰爭始,這種“經濟抗戰”就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抗戰
  • 結果:日本結束與中國對立
簡介,第一次抗戰,背景,經過,結果,第二次抗戰,背景,經過,結果,認識,

簡介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在中國發生了一系列抵制日貨的特殊攻擊。這種經濟上的堅壁清野,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悲壯抗戰。自甲午戰爭始,這種“經濟抗戰”就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之一。

第一次抗戰

背景

第一次作為抗戰武器的抵制日貨,令人意外地肇始於革命黨的軍火走私。
1908年2月5日,日本商船“二辰丸”號,攜帶1500支步槍、4萬發子彈,走私進入澳門水域以接濟革命黨。清政府根據線報,派遣軍艦截獲“二辰丸”號,憤怒的中國水兵甚至將船上的日本國旗扯下。此事迅速引發中日葡三國複雜的外交糾紛,日本政府與葡人串通一氣,向中國抗議,聲稱澳門屬於葡萄牙,“二辰丸”號是在葡萄牙領海內航行,中國政府越境截捕,侵犯了葡萄牙的主權。在日、葡兩國巨大的壓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屈服。3月19日,中國軍艦釋放“二辰丸”號,並鳴禮炮21響向其“致歉”,岸上圍觀的國人痛哭失聲。訊息傳出,舉國洶洶,引為大恥。粵商自治會當日即開始焚燒日貨,並將3月19日定為“國恥日”,號召全國抵制日貨,應者遍及全粵及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

經過

西方媒體也對此事件給予了高度關注。《紐約時報》報導了3月21日的抗議集會現場,根據報導,當日有5萬多人參加了集會,20多人上台演講,不少聽眾當場脫下自己身上所穿的日本產帽子、衣服和手帕等,一位與日本有貿易往來的商人,還將自己的整倉庫日貨悉數捐出,付之一炬。這家美國著名報紙,注意到中國官方在這次運動中保持沉默,未進行干預,而運動的領導人則十分謹慎,標榜這是一次“文明的抵制”,他們控制著抗議人群的行為,以免觸犯法律。
1919年,一戰結束後,戰勝國在法國締結了《凡爾賽和約》,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被迫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浪潮,史稱“五四運動”。
這一輪抵制日貨,先從拒用日本銀行票據,並從日本銀行撤走資金開始。隨後,蔓延到所有日本商品。 中國的學生團體第一次在這樣的運動中扮演了推動和領導角色。學生們成為“運動中的警察”,監督商店和小販、破壞日本廣告牌等。學生們的公告欄上,堆滿了草帽、雨傘、熱水瓶以及從行人那裡收繳的其他日本商品,西方媒體將此形象地稱為“草帽戰”。這些還算“溫文爾雅”的抗議活動隨即被學生們放棄,更火爆的集中燒毀日貨行動,在全國各大城市推廣,運動迅速擴展到商人、商會、手工業者、勞工等各階層。 “五四運動”與此前的抵制日貨不同,帶有了更激進的暴力色彩。學生們在北京痛毆親日官員,甚至放火焚燒其住宅。 “五四運動”在7月份達到高潮,日本對華出口幾乎斷絕。

結果

在政治方面,除了日本最後放棄索賠要求外,事件旋渦中的澳葡當局,也相當緊張,不得不從嚴管制軍火走私,並與中國政府進行劃界談判。
抵制日貨在隨後兩年的成效更為明顯。1920年,日本對華出口額比1919年下降7.2%,損失高達2915萬美元,而其他國家的對華出口卻增長33.3%。

第二次抗戰

背景

1927年,蔣介石統率的北伐軍兵鋒直指山東,日本內閣於5月份決定以保護日僑的名義出兵山東;6月1日,日本駐滿洲第十師團步兵三十二旅團在青島登入。日軍在青島與中國民眾發生衝突,民眾死傷多人,激起對日仇恨,抵制日貨運動開始在局部開展。日本不顧中國政府抗議,持續增兵,次年製造了“濟南慘案”。日軍會同在華日僑組建的“義勇團”,在濟南攻擊北伐軍,屠殺平民,甚至殘殺國民政府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及16名外交人員,蔡公時被挖去舌頭、眼睛。
此一慘案震撼世界,但力量不敵日軍的北伐軍“忍辱負重”撤出濟南,繞道北伐,執政黨也將抗爭的重點轉向經濟層面,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聲勢浩大的抵制日貨運動。

經過

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親自統籌下,全國反日會成立,並在各地建立分會。全國反日會通過《對日經濟絕交計畫大綱》,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經濟絕交”戰略。該戰略對出口、進口、金融、交通等,分別做出規定,同時還規定了禁止方法。首先把糧食、棉花、煤炭、鐵礦等出口商品定為絕對禁止品目,全面禁止對日出口。國內工廠無法處理的剩餘產品定為相對禁止品目,允許部分出口。
進口方面,則將國內無法生產的商品,製造業和生活必需品定為相對禁止品目,除此之外的一切日本商品一律全面禁止進口。
金融部門,禁止使用日本貨幣,存於日本銀行的儲金必須全部取出,中斷同日本的外匯交易。
交通部門,禁止乘坐日本船舶,拒絕運輸日本貨物。此外關於各商店在濟南慘案之前庫存的日本商品,貨主必須到反日會登記,並附繳救國基金之後才允許流通,至於未登記的日本商品,一律沒收,同時規定了具體做法。

結果

這次組織嚴密的對日經濟絕交運動,從1927年5月持續到1929年5月,歷時兩年,成果斐然。美國1930年的研究表明,抵制期間,一些日本商品已經無可挽回地被中國的民族商品所替代,火柴和棉紡織從中國被徹底清除,美國媒體甚至預測中國還將繼續對其他工業品採取同樣行動。
美國人分析認為,嚴峻的經濟形勢已經逼迫日本政府必須儘快結束與中國的對立。

認識

從1919年開始的抵制日貨運動,無論中國付出了什麼代價,它都已經成功地造成了日本在貿易、航運和工業方面的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抵制日貨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意識,給予了中國代表團在華盛頓會議中以重大的民意支持,促成了山東的回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